中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推动碳减排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本书从碳减排问题的经济学基础入手,从理论上提出了基于庇古税的碳税和基于科斯定理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框架,从实践上对国内外促进碳减排的政策选择及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并且构建模型从碳减排效率和碳减排潜力两个角度对中国不同地区碳减排的特征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分别对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果进行了模拟,从区域、行业两个视角对中国碳减排现状进行评估。
从碳减排效率和碳减排潜力两个角度对中国不同地区碳减排的特征进行了深度分析,从区域、行业两个视角对中国碳减排现状进行评估。
近年来,因CO2过量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发了世界的极大关注,也推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经济转型的潮流。为推动CO2减排,我国于2007年首次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并分别提出了2020年、2030年的碳排放控制目标,致力于实现碳减排与经济发展双赢。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表明,基于市场的环境经济政策工具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之策。
为在科学分析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碳减排政策,以更好地推动碳减排及低碳经济发展,本书首先阐述了碳减排问题的经济学基础,进而从理论上总结并提出了基于庇古税理论的碳税和基于科斯定理的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作用机理分析框架,从实践上对国内外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实施进展与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构建模型,从碳减排效率和碳减排潜力两个角度对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不同地区碳减排的特征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分别对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的政策效果进行了模拟评估。后,以武汉市为例, 在分析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碳税与碳交易政策的适用特征,初步探讨了武汉市碳减排政策工具的选择。全书具体内容与结论包括以下四项。
(1)基于碳减排效率和碳减排潜力的中国碳减排及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研究表明,自2007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增长速度得到有效控制,但碳减排效率在九五到十一五期间有所下滑,直到十二五初期略有回升,不同地区间的碳减排效率和碳减排潜力差异明显,因此各地在低碳经济的实施路径与政策选择上需要差别对待。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青海、江苏、重庆8个地区的碳减排效率处于效率前沿面,而贵州、山西受制于对能源高度依赖的产业结构,因此碳减排效率比较低。整体来看,除青海外,高效率地区都集中在东部,低效率地区则集中在大部分西部地区的省份。基于可减排规模、相对减排潜力以及减排重要性三个角度的评估表明,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河南、辽宁应是CO2减排的重点区域,山西、河北、新疆、内蒙古、陕西等地碳排放控制存在极大的改善空间,是CO2减排重点关注的区域。而基于低碳经济试点地区湖北省武汉市的分析则表明,在初期,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将有力推进低碳经济建设,然而从长期来看,市场化的手段与方式才能真正决定低碳经济建设推进的深度与广度。
(2)基于投入产出理论与能源替代理论的碳税效果评估表明,碳税的实施能够快速有效地降低我国碳排放总量,但在短期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不过冲击的负面作用将逐步降低。从对GDP产出影响来看,部门四(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受碳税影响的部门,其次分别是部门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部门二(采掘业),受碳税影响小的部门则是部门三(制造业)和部门八(其他行业)。从碳减排效果来看,碳税对部门三的CO2排放影响明显,对部门二有较大影响,对部门四和部门八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更高的税负水平将推动碳排放值及碳排放强度下降更快,但也将更大限度地对经济造成影响,使得碳减排的成本迅速上升。因此,循序渐进地实施碳税,通过合理地设置税负水平以及适当的税费分配方式来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均衡应该成为碳税制度设计的核心要求。
(3)基于Multi-Agent的碳排放权交易仿真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在零交易成本的假设下,碳交易政策能够有效降低CO2排放量。而基于不同配额分配机制的比较研究则表明,混合分配机制下低强度配额递减方案的单位碳排放成本小,能够同时实现达标排放和经济发展受损小的双赢目标。在考虑边际减排效果和减排成本的条件下,碳排放配额的下降速度存在一个有效区间,过快的配额降低速度不一定能实现的CO2减排。因此,考虑到我国控制碳排放以及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有必要采用混合分配的碳配额分配机制,而且在初期应当采取相对宽松的配额总量政策并适当提高免费分配的比例。
(4)从碳减排效果、减排成本及其经济社会效益影响三个角度对比碳税和碳交易的政策效果,可以发现:①碳税与碳交易对不同经济部门的碳减排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在碳税机制下,减排效果与该部门的排放量密切相关,而在碳交易机制下,减排效果则与该部门的减排成本联系更为密切。这表明,在制定碳减排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行业的差异性,在差异化或统一的政策框架下,针对特定的行业出台相应的辅助与支持政策。②从减排成本来看,在碳税与免费配额分配的碳交易制度下,整体单位碳减排成本在样本期内呈下降趋势。不过,随着税率水平(配额下降强度)的提高,单位碳减排成本将有所上升,且呈加速上升态势。而且,各个行业的单位碳减排成本在碳税和碳交易机制下的表现也比较一致。在单位碳减排成本相差不大的条件下,拥有较低交易成本的碳税政策相较于碳交易政策更具有优势。③从经济社会效益来看,征收碳税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呈下降态势,且税率水平越高,GDP的损失量也越高,但损失量的增加率逐步降低。而在碳交易机制下,随着碳排放配额总量的逐年下降,实现达标排放所需要的经济支出呈线性增长的态势,且随着减排强度的加大,所有行业的减排支出也在不断上升,而且呈加速上升态势。综上可以看出,出于维持经济发展以及控制减排成本的需要,较低的碳税税率水平设置和免费配额分配制度下的低强度减排要求是以较小的经济成本实现碳减排效果的基础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针对中国碳排放的数据都是基于传统能源数据的推算,收集的是省市层面和行业层面两个维度的细分能源统计数据。我国统计部门尤其是各省市统计部门所公布的细分能源消耗数据一般存在3年左右的滞后期,这不可避免地导致本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因此,为了保证本研究数据的可靠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对比和校对工作。这包括利用世界银行等机构的国家层面的统计数据进行总量对比,与其他学者所出版书籍、论文等提供的数据进行结构对比等。
实际上,自2013年我国首次明确碳排放强度的减排目标,2014年首次提出碳达峰目标以来,中国推进碳减排的步伐在逐步加快。2017年,中国提前3年完成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5%的承诺;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中国推进碳减排的速度、决心和信心都超过世界的期待。
在本书提交出版社之后,尽管的相关数据因为统计口径、公告标准等变化,在纵向比较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尽可能地收集相关数据进行了一系列的侧面论证和分析,它们都表明本研究中的主要结论依然成立,其分析的思路和提供的建议仍然具有较好的价值。我们也跟踪分析了近期有关全球及我国碳排放新趋势、新特征的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绝大部分的结果与我们的研究也比较一致。因此,对于碳排放、碳减排、碳交易等领域的相关学者、政府工作人员而言,本书的研究方法、政策建议依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刘翔,广东金融学院教师,中南大学与多伦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武汉大学博士后,广东金融学院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研究领域:碳减排与碳交易。发表SCI、SSCI检索论文十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全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等多项课题。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特点与创新点
第2章 碳减排问题的理论分析基础
2.1 碳减排问题的理论特征
2.2 碳税政策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2.3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碳减排政策工具的实践探索与经验
3.1 国外碳税与碳交易政策实施的进展与成效
3.2 我国碳税与碳交易政策的理论探索及实践进展
3.3 基本经验与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碳减排的现状与特征
4.1 方法与思路
4.2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现状
4.3 我国碳减排效率及减排潜力分析
4.4 低碳经济约束下的碳减排影响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经济影响评估
5.1 方法与思路
5.2 不考虑碳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基础情境
5.3 征收碳税的情境方案设计
5.4 评估模型及数据收集
5.5 评估结果及其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经济影响评估
6.1 方法与思路
6.2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
6.3 仿真环境设计
6.4 仿真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碳税与碳交易的效果差异及政策启示
7.1 政策效果比较及其适用特征
7.2 政策启示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碳减排政策选择以武汉市为例
8.1 低碳经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8.2 低碳经济建设评估的方法体系
8.3 武汉市低碳经济建设成效及其影响因素评估
8.4 武汉市低碳经济特征及碳减排政策工具选择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促进碳减排及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9.2 研究结论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