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 |
哲学和哲学史散论 本书包括五篇论文,即哲学史散论、观念论和实在论简史、论大学的哲学论、论哲学及其方法、论哲学和自然科学,选自《附录和补遗》,基本涵盖了叔本华关于哲学和哲学史的论述。 本书包括五篇论文,即哲学史散论、观念论和实在论简史、论大学的哲学论、论哲学及其方法、论哲学和自然科学,选自《附录和补遗》,基本涵盖了叔本华关于哲学和哲学史的论述。 叔本华对哲学史论述起码不是传统样式的,亦即不是抄抄写写的那种,而是在亲自研究原文的过程中所生发的思想,他从唯意志哲学出发,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斯多葛派、新柏拉图主义、诺斯替教派、艾利葛那、培根、当代哲学、康德哲学和叔本华哲学做了精彩评论,嬉笑怒骂皆妙文。他批判亚里士多德,赞扬毕达哥拉斯,痛骂黑格尔哲学是伪智慧和哲学的闹剧,推崇康德哲学,承认自己的哲学是对康德哲学的改造。同时,批评以赚钱为目的而编写哲学史的人,读了不会超过原著的十分之一就编写介绍和报告,这些人耽于没完没了的讲座、公务、假期旅行和消遣娱乐,却常常很早就编写出了他们的哲学史这样的人,又能深究出些什么呢? 叔本华不属于德国哲学学院派,不属于学术圈内建制派,所以他的文字率性自然,感情充沛,丝毫没有他所鄙视的艰深晦涩。从这些篇目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位热爱哲学、愿意为哲学献身,但又苦于无人欣赏而十分郁闷的哲人形象。 1. 关于哲学史 不是阅读哲学家的原创著作,而只是阅读各式各样介绍和描述这些哲学家学说的东西,或者只是阅读泛泛的哲学史,那就好比想要别人代劳为我们咀嚼食物。假如人们可以随心所欲亲眼目睹远古时代有趣的事,那人们还会阅读世界历史吗?至于哲学的历史,就哲学史的题材而言,我们还是可以真正接触其标本的。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阅读哲学家的原著,或者至少可以为精简,故而集中精力阅读从这些著作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主要章节,尤其是这些著作里面有很多重复的、可以略过的内容。以这样的方式,人们就可以真切和不受歪曲地了解到那些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如果阅读现在每年都会出版的十来种哲学史的话,那读者获得的就只是进入到哲学教授头脑中的东西,而且是以其头脑所理解的样子,因为不言自明,当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要在那些哲学寄生虫3磅重的头脑中找到空间安置下来的话,这些思想就必然明显地委曲求全;而要从这些头脑中出来时,又得裹着时髦的术语,伴随着他们本人老于世故的评语。除此之外,也可以估计到这样一个以赚钱为目的而编写哲学史的人,对他要编写介绍、报告的原著,读了不会超过1/10,因为要真正学习那些哲学著作,需要整整漫长和勤勉的一生,正如在以前勤奋、苦干的时候,正派、能干的布鲁克为此所付出的。相比之下,这些小人物耽于没完没了的讲座、公务、假期旅行和消遣娱乐,但却常常在其早年就已经拿出了哲学史。这样的人又能深究出些什么呢?此外,他们还想要讲求实用和实效,声称已经探究了思想体系的产生和结果的必然性,现在甚至还要评判古老的严肃和真正的哲学家,要指出和改正他们的错误。他们除了一字不漏抄出(并且是一个抄一个)古老哲学家的著作以外,还能做出些其他什么吗?为了掩饰这一点,他们把事情弄得更糟,因为他们会拼命加进一些当代的时髦成分,例如,遵循他们时下的风气和精神而妄断古老的著作。如果情况不是这样,而是由诚实和有见解的学者共同认真地、负责地把主要哲学家的关键章节和重要段落,按时间年份的顺序组成实用的合集,那将是很适宜的事情,就像一开始的格迪克,后来的利特和普列勒对古老哲学所做的编撰工作。但我们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以缜密的功夫和真知灼见完成一部伟大的、普遍适用的大师选集。 我在此给出的散论,起码不是传统样式的,亦即不是抄抄写写的那种,而是在亲自研究原文的过程中所生发的思想。 酣睡时幸福的瞬间也就是幸福的幸福瞬间,而醒着时不 幸的瞬间也就是不幸的不幸瞬间。 一个间接但可靠的证据是,人自己还让自己感觉到不幸,别人 生活琐碎中的任何一点优势都能成为导火索,引爆那在所有人心中留驻 着的不可节制的嫉妒,并以嫉妒熟稔的方式爆发出来,后连嫉妒自己 都无法遏制其怨毒的扩散。一个人备感不幸的时候,是无法容忍眼前还 有一个看上去很幸福的人。但谁若现在备感幸福,也必想让周遭的一切 都沾上福气: 世界因我的快乐而沾满了福气。 爱尔维修:《论精神》 187 假如生命自在本身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假如生命对非在拥有压 倒性的优势,那么就不需要还像死亡伴随着恐惧那样,在出口让戒备森 严的哨兵[11]继续把守了。可是难道说一个人在生活中(在生活的本 来面目里)百般隐忍,就是为了让死亡的恐惧可以少一些吗?假如生命 是快乐,谁还能承受得住思考死亡呢!所以人无论怎样都得将那块美玉 带入生命的尽头中,而面对生命的痛苦,我们用死亡慰藉自己;面对死 亡,则用生命的痛苦慰藉。事实是,这两者不可分离地聚合在一起,交 织出一条绝路,而从中逃离的希望渺茫。 假如这世界不是什么东西,实际一点说,要是不存在的话,那么这 世界在理论上也就构不成任何问题了,甚至这世界上的存在要么干脆就 不需要任何的解释。因为对世界的认识是完全的不言自明,以至于对世 界的惊叹与随后产生的疑问,在任何一个人的头脑中都不会再发生了; 要么生命的目的就该明白无误地摆在眼前。但是相反,世界却是个无法 解决的难题,完善的哲学也总是包含着一个无法解释的元素,好似一 场无法获胜的败仗,或是一堆总由非理性的二元关系遗留下来的余食。 谁若敢将这个问题抛出,质问为什么不存在要好过这世界的存在,那么 要这世界从自身出发来辩护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世界在其自身中找不到 存在的任何根据和终极原因,也更证明不了世界是因其自身。也就是 说,出于对自身有益的目的而存在的。但是根据我的学说却畅通地得到 了解释,那就是存在的原则是一个无理由的原则,也就是盲目的生命意 志,生命意志作为物自体不屈从根据律;而根据律是现象的纯粹形式, 只有透过根据律针对世界为什么的提问才是合理的。只有这样才符合世 界的特质,因为在我们审视自己的时候,只有盲目的意志才能置身其中 不动。要是意志睁眼定会马上翻跟斗走人,因为在努力拼搏获得的、转 瞬即逝的,在我们手中终成为无的存在中,我们奋力拼搏,集齐所有的 188 力量努力经营,时常受到烦恼、恐惧和贫穷的煎熬,以及面临不可避免 的个体生命的毁灭,却拿不到一丁点补偿,生命这家店铺入不敷出。不 过根据阿那克萨哥拉[12]的心灵( ου.),也就是从知识中推导出来的意 志,出于粉饰的需要,对世界的解释必定要求一个乐观主义,向证明这 整个世界充满贫困的事实发出了呐喊。为应付这一状况,乐观主义被设 定成一份慰藉而获得了辩护。那么生命终究是为了一份恩赐而耗其一生 了,同时看到,人要是还能被允许提前查看审视一番这份恩赐,那么他 一定会倍加感恩地生活,就像莱辛如何为他儿子的悟性所折服。他的儿 子根本不愿来到这个世界,只是在产钳的强迫下才生下来,然而却显露 出要急着再从这世界离去的意思。相反的观点是,从一个终点到另一个 终点,生命也应当是一次教训,这样一来,每个人将会如此回答其中存 在的疑问: 所以我本也是想要如此的,当我既得不到教训也体悟不到其他 必要的东西的时候,人们应当把我放在全然无缺的虚无宁静中。 在这里好像还得再添上一句,这样一来,他在生命中每隔一小时就 该向人报告一次,与其如此,他倒不如一开始就自己提交一份报告,请 人们将他从那种虚无宁静中放出来,扔到一个糟糕昏暗充满恐惧和折磨 的地方,或许这样还更合理些。上述观点都是由错误的基本观念推 导出来的。因为人类的存在与恩赐的特性相去甚远,倒不如说是活脱脱 一个债务人的性格,而贯穿在每个生命存在中的紧迫需求,折磨人的愿 望以及无止境的困境就是索债的情形。要偿还这一债务,通常要耗干人 的一生,当然利息也要一并勾除。后的资本偿付要通过死亡才告完 成。但是什么时候人欠下了这笔债呢?答曰:出生之际。 189 当人们因此把人类当成这样一种生物,它的存在就是一次惩罚与 忏悔那么他已经是在阳光中把人类正确地审视了一番。《旧约》中 我能承认的一个形而上学真理,尽管只是寓言式的,就是关于原罪的神 话(尽管看上去整个犹太教是将《波斯古经》[13]的教义移植过来,参 见《原初创造》[14],I,5),是的,也就只有这个神话能使我与《旧约》 和解。没有什么能像一次失足与可受惩的贪欲的后果那样,更接近我们 的存在真相。《旧约》中基督教义的伦理学精神,与婆罗门教和佛教的 伦理学精神,乃至与《新约》中另外的乐观主义精神都是截然迥异的; 《旧约》中基督教义的伦理学精神也极聪明地立马与那一神话连接在了 一起。是的,没有这一神话犹太教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有人想要计算 出我们的存在所背负债务的额度,那么他该盘点一下与存在绑在一起的 痛苦。每一次的疼痛,无论肉体还是精神上的,都在告诉我们说,这是 我们应得的,因为如果疼痛不是我们应得的,它们也不会附着在我们身 上。当然基督教也是在这样的阳光下审视我们的存在的,路德[15]在 《加拉太书注释》第 3章中的一段话证实了这一点,我读到的只有拉丁 文版: 我们所有的躯干和一切关系都臣服于魔鬼之下,他是这个世界 的主宰和神,我们只不过是外来客。从而所有一切都在他的统治之 下:我们所食的面包,我们所喝的饮料,我们所穿的衣物,是的, 乃至空气和一切我们肉身生活所必需的。 人们抱怨我的哲学过分忧伤和缺少安慰,事实却很明显,是因 为我不像其他人那样,为求所有罪的等值而描绘出一个未来的地狱,而 是证明了就在这个债务缠身的世界里,早已是一番地狱景象了,只不过 190 某些人还要否认罢了人可以很容易地就经历一番。 受到折磨与恐吓的生物们,在这个世界,在这座游戏场上,生存之 道只有一个,就是以别的生物为食,每一个龇牙咧嘴的动物都是其他成 千上万动物的移动棺材,它的自我生存是一条由殉难者编织成的链条。 而感觉到疼痛的能力则在认识功能的介入下不断增强,后在人类中达 到其,智力的程度越高,感受疼痛的能力越强人们曾想把乐观 主义体系硬套给这世界,把这世界当成是所有可能中好的呈现在我们 面前。如此的荒唐事还被人到处叫嚣。当中有个所谓的乐观主义者,要 我睁眼走进世界,好好看看,有山峰、峡谷、风暴、植物和动物的世 界,沐浴在阳光之中是多么的美啊,等等但是这世界难道是个西洋 镜吗?去看这些东西当然是美的,但是他们的生存与存在却是另外一码 事。后来走来一个目的论者,在我面前极力称赞自然的卓越设置,正是 依靠这设置,行星间的运行不是互相拿头碰撞,陆地和海洋不是糊成一 块,而是优雅地并行不悖,不是所有的东西在持久的冰冻期都凝固,不 是所有的东西在高温下都蒸发。同样由于黄道的倾斜才没有永远的春 天,不然的话没有东西在永恒的春天里能够发育成熟,诸如此类,等 等。然而这里提到与之相似的东西不过是些纯粹的不可或缺的条 件(conditones sine quibus non)。如果说一定要存在着这么一个世界,为 了满足遥远恒星上发出的光芒能够到达行星的需要,那些行星至少与恒 星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并且也不会像莱辛的儿子那样,刚出生就必须离 去那么这世界就定当不该由那么不称职的木匠打造自己,以致这世 界的脚手架都有倾倒的危险了。如果人深入打量这被赞扬的艺术作品所 带来的后果,仔细地观察那些在这座恒久的木质舞台上登台的演员们, 他会发现,疼痛是如何与敏感度相连而产生,敏感度向智力发展上升了 多少程度;同步地,贪婪与痛苦的出现也总会相应地增强多少,贪婪与 191 痛苦会不断上升,直到后人类的生命除了悲剧和喜剧之外,已不能再 为其提供材料了。如此看来,除非假装,不然想要组织唱诗班来齐声颂 唱哈利路亚,都是件难事了。大卫·休谟[16]在《宗教的自然史》第 6、7、8卷与 I,3中发现了贪婪与痛苦真正的且晦涩不明的源泉,尽 管他不给人留情面地着墨著书,却赢得了真理。休谟还在《自然宗教对 话录》第 10和 11卷中以极其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我自叹不如),揭穿 了这个世界的可悲特性与乐观主义的脆弱性。这两本可读价值如此之高 的书,在今天的德意志却默默无闻,本地某些自鸣得意的庸才们令人作 呕地胡说八道一番。而德国人由于爱国心作祟,竟然不可思议地满足于 此,并还把那些货色捧为伟人。不过哈曼[17]曾经将那本《自然宗教对 话录》翻译成德语,康德仔细阅读了他的译文,并在晚年还曾想说动哈 曼的儿子将之出版,因为普拉特纳[18]的译本实在不能令康德满意(见 弗里德里希·威廉·舒伯特[19]的《康德传》第 81页和 I.5处)。把黑 格尔[20]、赫尔巴赫[21]和施莱尔马赫[22]的所有哲学著作统统读一 遍,都抵不上大卫·休谟所写的任何一页纸。 相反莱布尼茨[23]则是系统乐观主义的奠基人,尽管让我去思索 他的单子论与前定和谐以及不可辨别者的同一性( indentitas indiscernibilium)为何物从未成功过,但是我也不能苟同说他的贡 献就是为了否定哲学。但他的《人类理智新论》(Nouveaux essais sur lentendement)纯粹只是一本摘录,其中他试图修正洛克有理由享誉世界 的名著,做出了详尽然而却绵软无力的批判。所以在反驳洛克这件事情 上,莱布尼茨也没交上好运,结果就像他为了反驳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而书写的《天体运动释义》那样。《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专门反驳莱 布尼茨沃尔夫[24]哲学体系的著作,是对该哲学体系的论战与抛弃, 该书亦同时是对洛克与休谟思想的继承与发扬。然而今天许多哲学教授 192 仍全面努力致力于重新修补满是空话的莱布尼茨思想,是的,并加以颂 扬;另一方面又极尽可能地贬低康德的思想,将之束之高阁,并在永动 装置( primum vivere)中找到了他们的可靠根据。因为《纯粹理性批判》 也没有说,犹太教的神话学说可以充作哲学更没有说,人可以不计实际 环境背景把灵魂当成一个给定的实存,当成一个众所周知与公认的 人格述说,从而也不需要向任何人报告,他究竟是如何认识这个概念 的,并在多少可信的程度上科学地使用了这一概念。所以: 先生活,后哲学! 所以康德在后,我们的莱布尼茨生活在前!回过头来说,我现 在承认的只能是上述那种神正论,那种方法论上和广义上对拥有此特性 的乐观主义的解释,除了恰好构成了伟大的伏尔泰创造出不朽角色憨 第德[25]的动因外,一无是处。至于说那些莱布尼茨主义者为世界的 苦难辩护的蹩脚理由,由于他们不停地重复使用,以至于坏事有时也能 变好事,其中却已经包含了一个他们意料之外的论据。正如伏尔泰以他 的故事主角的名义所告诫人们的,认识乐观主义的反面需要的只是一颗 诚实正直的心而已。事实上,在罪、痛苦与死亡这个舞台上,乐观主义 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如此之淡,以至于人们好像必须把它当成一部讽刺剧 看待了,人们也好像不会从休谟(如上文所述)为我们精彩揭示的乐观 主义的秘密源泉(即假装阿谀奉承,却对自己的结果半信半疑)那里, 得到有关其根源的足够解释似的。 甚至为了反驳莱布尼茨主义者提出的公然诡辩式的论据,即说这个 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好的一个,我严肃而诚实地提出一个论据, 即说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糟的一个。因为可能的并不是 193 说任凭自己幻想出一个什么东西,而是指能够实际存在并坚持住的东 西。那么这个世界就如它应当所是的那样,是被设定能够容忍在一定的 困境之下坚持存在的;但如果这个世界哪怕变得更糟一点,它就不能再 继续存在了。也就是说,一个比之更糟的世界,因为不能继续坚持存在 下去,所以是不可能的,这世界本身就已经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糟糕 的一个了。因为不光是当行星之间互相碰撞,更当在其运行轨道中实际 存在的干扰物,只要其中的任意一个持续增大,而不被其他物质重新全 部抵消掉,世界的末日便会马上来临。天文学家们知道,这个世界所依 赖的条件是如何的偶然,也即是说,至少依赖的都是(物质)互相之间 轨道运行时间的非理性关系,他们努力地计算出,那些干扰物总是会恰 好地偏离,从而这个世界能如此这般地静止与运动着。尽管牛顿持有反 对意见,我们仍然愿意希望,这个世界将来不会被计算失误。同时在如 此这般一个行星运行系统里,实现了机械永动装置( perpetuum mobile), 也不会像其他东西一样陷入停顿。在行星坚硬的皮壳之下还栖居着强大 的自然力,一旦某次偶然的机会使它们获得了足够的行动自由,它们必 将世界连同一切生物连根拔起,就像近我们至少已经得悉了三次有关 报道,并且将来很有可能还会更频繁。里斯本大地震、海地大地震以及 庞贝城的湮没,只不过是这种可能性的诡异影射。一次细微的几乎不能 一次就被检查到的空气化学病变,往往就能诱发霍乱、黄热病和黑死 病,等等,能夺去数百万人的性命;那么一次稍微强烈点的病变便能熄 灭一切生命了。地球气温非常适度的上升,恐怕也能令所有的河流与水 源干涸。又比如,动物们的器官和力量一定并且恰好就是那么多,刚好 满足他们竭尽所能地觅食和哺育后代所需。从而如果一个动物的一部分 肢体或者该肢体的完整功能全部丧失,那么多数情况下它一定会丧生。 就算是人类这个种族,拥有知性和理性这样的有力工具,却也是十分之 ......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哲学史散论1 观念论和实在论简史107 论哲学及其方法134 论哲学和自然科学153 论大学的哲学227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