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阐述了19世纪上半期到20世纪40年代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在英帝国的范围内,饥饿含义的变迁以及治理饥饿的现代体系的形成。本书涉及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年代学、历史学、地理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用大量的历史材料和史实提供了研究现代饥饿史的新思路。
作者认为,英帝国在改变饥饿的含义和现代饥饿救济制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这一阶段的英国可以作为现代征服饥饿的典范。作者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讲述了人们理解饥饿和感受饥饿的显著变化史,追踪了现代人对饥饿的理解的三大转变(神圣观、道德观、社会观),梳理了现代营养史与饥饿史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对饥饿的理解的转变也促成了治理饥饿的方式的转变,随着各种新观点和新方案的涌现,产生了饥饿的权力观、政治观和消除饥饿的治国方略。随着治理饥饿的现代体系逐渐形成,英国人开始重新反思社会民主和福利国家政治。
前言
奇怪得很,我写这本书的念头是在吃午饭时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天,在英格兰曼彻斯特的潘克赫斯特博物馆(Pankhurst Museum)里,当时我正与一位朋友一起吃午饭,向她抱怨我的第二部著作的撰写把我折磨得苦不堪言,朋友建议我去看看挂在餐桌周围墙上的画,画面中那些绝食抗议的妇女参政论者正被强迫喂食。 当然了,学者所出版的书籍往往只占他们所思与讨论的一小部分,那么,为何这次午餐时的特别对话会演变成你将要读的这本书呢?
首先,对于像我这样刚刚组建家庭和开始教书的人来说,这个原因十分重要。这看上去是一个与我的研究不相干的课题,但正是我之前有关19世纪英国政治文化的工作积累使我有能力承担这个课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愈往深处挖掘,就愈需要冒险涉足更多的领域。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只从英国政治抗议的传统角度来理解绝食抗议。我首先必须理解,为什么饥饿在20世纪早期产生如此深刻的政治影响。
这项任务很紧迫,既有方法论上的原因,也有政治上的原因,而且这两个原因也是不可分割的。
1979年,我14岁,那时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刚成为英国首相。四年后,我18岁,已达到法定选举年龄。此间,她明确提出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对英国社会民主的两大支柱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和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进行了批判。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这两大支柱主导了我父母那一代人的生活和政治。1984年,我成为一名学习政治和现代史的大学生。那时候,矿工罢工已全面展开,撒切尔主义似乎依然未被动摇。很显然,左派政治正在瓦解,要将其重新凝聚起来需要花费大量的脑筋。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开始攻读博士。在这期间,历史学家们似乎都站在学术辩论的前沿。因此,在很多方面,我成为一名历史学家,我所学过的关于阶级形成、劳工运动推进和福利国家兴起的论述似乎都失去了意义。当我试图想象继撒切尔之后的左派政治会是如何,又试图找到一种超越那些社会历史正统观念的方法时,我的这两种尝试相互交织渗透。我认为,这两种尝试都需要将政治和历史从唯物主义框架中解放出来,这种框架总是将政治和历史视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利益的产物。然而我却认为,政治和历史是文化的产物,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
因此,政治的职责不是去跟随任何一个阶级前进的步伐,而是通过给人们提供理解世界和体验世界的可靠的方式,创建跨越社会经济利益集团的选民群体。
带着皈依者的热情,我激昂地宣布,社会和历史学家们失去的仅仅是他们的唯物主义链条而已。关于这一点的辩论十分激烈,观点和立场迅速极化,有时甚至极化得毫无用处。然而,从理性上来说,当人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对政治和历史的本质进行重新思考时,这又非常激动人心。这也是为什么饥饿的主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会格外吸引我,因为它可以让我证明,即便是饥饿那种为物质的状态,也是文化的作品或用不那么专业的术语来说,人们对饥饿的理解是如何塑造了真正经历过饥饿的那些人,以及他们是如何经历饥饿的。
在接下来的几页里,我没有对方法论进行讨论,也没有对社会和文化历史的辩论进行回顾。我没有选择一个元理论框架作为讨论的出发点,而只是从两个简单的历史问题出发:饥饿的含义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和结果又会是什么?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我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帝国史与科学、技术以及其他物质形式的历史结合起来,而不是尝试在更宏大的框架中去调和它们。如同文化史一样,社会史也只善于解决某些问题,而其他问题好还是留给其他不同的历史传统去解决。尽管我会优先考虑我们提出的历史问题,而不是试图发展或保持方法论的纯粹性,但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文化转向后(我希望是超越文化转向)历史实践的产物。否则,我怎么能知道不断变化的饥饿的含义呢?因此,如果不转向文化史,是不可能完成这部作品的,然而,我也不能单单作为一名文化史学家来完成它。《饥饿:一部现代史》也是在英帝国转型后写成的书,尽管我并不同意现在流行的说法,即英国及英帝国的历史总是相互构成的。我希望在此证明,在关键时刻,英国饥饿的含义和饥饿政治是由更广泛的帝国背景和国际背景所决定的。同样,应该成为我们指南的,不应是我们所宣称的领土,而是我们提出的问题:有时它们把我们带到特定的教区或地区,有时又带到某个地区或国家,有时带到某个殖民地或帝国体系,有时又带到国际或跨国框架中。
有关方法论的问题适时让我们回到了政治问题。我希望,追溯英帝国时期饥饿含义的变化能够帮我们开辟全新视角去看待福利国家的兴衰。我的专业观点是在对福利国家和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进行根本性批判的背景下形成的。在某种程度上,我写《饥饿:一部现代史》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弄清楚福利国家和唯物主义社会史这两者究竟还剩下什么。
目录
章饥饿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第二章饥饿的人道主义发现/
饥饿作为新闻/
饥饿受害者的面孔不断发生变化/
第三章作为政治批判的饥饿/
饥荒与英国暴政/
饥饿游行的诞生/
绝食抗议的政治:超越普通人的忍耐极限/
第四章饥饿的科学与计算/
饥饿在技术和社会方面的低效/
一场营养学之战? /
实验室生活/
殖民地实验室/
第五章饥饿的英格兰与一个富足世界的规划/
重新发现饥饿的英格兰/
确认饥饿的英格兰/
社会营养学与对于富足的规划/
战争与重建:社会营养学成为一门应用科学/
社会营养学的世界性任务/
第六章集体喂养与福利社会/
学校餐和工厂食堂/
社区餐厅: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第七章人如其食:培养公民成为消费者/
贫困、无知和消费问题/
家庭管理和节约粮食/
家庭科学和高效厨房/
二战期间在厨房前线战斗/
第八章牢记饥饿:英国社会民主的剧本/
只有懦夫才在沉默中饿死/
历史、记忆和饥饿的20世纪30年代/
结论/
注释/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