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察词体正变观的历史渊源及历代演变,依据正变立场来划分正变类型,据此探讨诸家各派的词体正变观;并采用体势与意境相结合的词调研究法,以享有词祖词宗之誉的名家为研究中心,探讨唐宋词史的正变建构,力求更好地纠正研究误区,还原其理论,评价其得失,并利用其理论优势为现代词学服务。
正变观是一种守正复古与达变创新相反相成的国学批评理念。其崇正推源的核心特征,服务于指导流变的终目的。故在古典语境中颇具流行性、系统性与权威性,至今仍有学术传承与积极影响。词体正变论聚焦于词体在各韵文文体演变中的纵向源流与体制内部的横向源流。各论者在纵横体系间权衡后选定正变立场,灵活利用正变理论,来推尊心仪的评词标准与词学门径;彼此辩难互补,有助于明辨词体源流与独至之妙。本书系统考察历代各派诸家词体正变观,依据正变立场来划分正变类型,对照唐宋词体发展实况与研究现状,把握其渊源、特色、得失与影响,并据此对备受关注与争议的相关词学问题提出新见解。
序
卫星的博士论文要出版了,这也是她的部专著,真是可喜可贺。
卫星从本科开始随我读书九年,自博士毕业至今,又倏忽过去十个年头了,期间她先去武大从陈水云教授做了两年的博士后研究,继而回到中大在博雅学院做了两年驻院学人,然后回中文系进入科研岗,三年后转岗中文系正式入职。这一路走来,在不算稳定踏实的工作与学习状态中,我不知道她是否有过彷徨或焦虑,但终究还是柳暗花明,阳光打在了她身上。
我其实挺佩服她的执着和韧性。我也一直认为,并非所有的执着和韧性都能得到等价的回报;但轻言放弃的人,往往会被生活所放弃。她的入职生涯是如此,她对待博士论文的修订也是如此。她在博士毕业后的这么多年中,一直没有放弃对这篇博论的修改,尤其是在成功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之后,更是调整增补了大量内容,形成了现在这本书的格局。与当年毕业时的博论相比,虽然似曾相识,却也面目大新了。
卫星关注诗词,说来也有因缘。她在读本科时适逢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联合主办跨区域诗词大赛,中大也适时成立了岭南诗词研习社,并编辑《粤雅》诗词专刊。社团、刊物与赛事,激发了她此前沉潜的创作欲望,并很快在诗词界崭露头角。我曾问过她读大学前是否写过诗词,她的回答是否定的。但诗词的机缘来了,她便积极参与中大的各项诗词活动,耳濡目染既多,再稍经点拨,她的诗词才华便被焕发出来。这也真的说明,诗词这种文体,若无天赋支撑,其实很难臻于高境。我一直鼓励她多创作,因为研究诗词,若无创作的体验,终究是一件遗憾的事情。所谓诗心词心,如果果然经历了换我心为你心这一过程,显然要更容易触摸到作品的脉搏和气息,并能更精准地把握住作品的精气和灵魂。
卫星的性格内敛清婉,在诗词之中,似乎更接近词的体性。她在申请硕博连读时,就已经将对词体的探究列入了计划。此后她与我谈词体研究进展的时候,眼神总是透着格外的光芒,因为她似乎总是处于发现的快乐之中。这种光芒即便内敛如卫星,也是无法遮掩的,这也让我感觉到她与词之间,似乎注定有着不解之缘。学人的类型虽然有多种,但毫无疑问,性格、兴趣、能力与研究对象高度契合是其中理想的一种。我想,卫星应该是可以列入这一种的。
中国的文学批评,无论是关于思想内容,还是关于文风文体,往往要先树一个雅正的标准以为楷式。这不仅是出于追根溯源的需要,也是持以沿波逐流的标尺。孔子说《诗三百》可以用思无邪三字概括之。这无邪便不仅指思想的正,也包含说风、雅、颂各得其体的意思。因为在传统的文学批评家看来,正的思想需要正的体制来表达,否则便缺失了正宗的部分特性。孔子批评郑声淫,便是认为郑声在内容与文体上的双重不正了。词体初萌于六朝,发展于盛、中唐,晚唐五代臻于文体之成熟,而大放光彩于北宋,南宋则渐趋于变。所以论词体之本色当行,学界往往举五代北宋以为正鹄。我这里用比较模糊的往往二字,并非故意隐约其辞,而是关于文体的正与变,实际上各持立场。有人把尊体视为文体之正,离之则非;有人把破体视为文体之大,近之方是。所以维护文体之正的,或被视为文体的局促者;而变革文体的人,也可能被视为文体发展之功臣。晚清王鹏运、况周颐说词的三要是重拙大,南宋诸贤不可及处在是,则是将变视同于大,而大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论境界,则以五代北宋为心追神想的对象,仍是要回归到正。所以我说在晚清那么强势的南宋词风中,王国维不动声色地以一部《人间词话》贡献于世,试图以一人之力碾压一时之风,实际上带有革命的动机。简单来说,关于文体正与变的看法,必然带来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的动态特性。因为文体之正与文体之大,并不是一个轻易能下判断的问题。
这意味着,卫星触碰这个问题,也注定是一场艰难的学术挑战。要在尊体与破体、正与变、变与大、大与正之间拿捏好分寸,殊非易事。这次再度检读书稿,我觉得卫星总体做得是令人满意的。她倾注了大量心力,在纷繁复杂的词史和词学文献中梳理正与变的关系,并能从大量具体的作品和论述中,抽绎出理论,允当兼顾文献与理论两翼的切实践行者。这与我一直推崇的做足微观、适度中观、谨慎宏观的学术理念也颇为契合。
她这书的发明,我认为是创用了纵、横分类法。这一方面是出于论述的便捷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全书的系统性。所谓纵是指在韵文各体之间的因承与发展;所谓横是指在词体内部的源流与变化。换言之,她是在大韵文背景下来探讨词体观念的发展轨迹。她因此总结出弃横从纵、舍纵取横、立横追纵、纵横并行、立纵尊横五种基本类型。既考量各家观念之差异及形成背景,又揭示其正变观可能存在的混淆和因此造成的误读。这是全书的主体,读来有格局,有判断,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一种理论的词学正变观,终究要落实到词史的发展上,才能见出理论的基石和辐射力。可能与卫星擅长诗词创作有关,她在研究唐宋词史时,比较多地使用了词调分析法。作为音乐文学之一体,虽然唐宋词乐无存,但词调多少还遗存了若干音乐的元素,尤其在唐宋之时,词调与声情的结合尚未远离,故以此勘察词史,确实有迹可循。这与传统研究词史多从词心词境着眼形成了区别。其实,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文心雕龙·定势》)久已成为文体认知的基本维度,词体当然也概莫能外。卫星对唐宋名家词的用调情况做了细致的分类统计和系统分析,从中寻绎词之体势与意境的关系,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词史研究长期与词调研究相对疏离的状况。这一探索容有再扩大、再深入和再提升的空间,但无疑是值得鼓励的一个研究方向。
事实上,结合词史、词论,对词调全面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她的下一个课题,此前发表的系列相关论文,也已经在学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说这部讨论词之正变观的著作,提供了她对词学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看法的话,接下来她立足词调绾合词史词学的专题研究同样值得期待。
我相信卫星的学术之路会一直是稳健而有创造力的。
彭玉平2021年3月10日
王卫星,女,广西南宁人,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诗词学研究。在《词学》《书品》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词体正变观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词学通史《中国词学通史·清代前中期卷》。
序彭玉平1
绪论1
节研究现状综述3
一、 词体正变的渊源及定义6
二、 词体的正变立场9
三、 词体正变观产生的时间11
四、 对词体正变之争的认识与评价12
第二节研究范围、思路与方法15
一、 体势与意境相结合的词调研究法18
二、 词调分类法20
三、 诗词对照的阐释与鉴别法21
四、 界定传承关系与划分传承程度的标准与方法22
章词体正变观的历史渊源24
节正变观的渊源及特色考论24
一、 正变字义及关系24
二、 正变观的内涵及特征26
三、 正变观的立论要素31
四、 正变观的成因、目的及作用34
第二节《毛诗序》与风雅正变论38
一、 由时政决定的诗意正变体系39
二、 由正统决定的世运正变体系46
三、 风雅正变说的继承与演变48
四、 小结52
第三节《文心雕龙》的文体正变论54
一、 理论渊源及特征54
二、 由自然正始到文章正变59
三、 由文章通变到文体正变62
四、 文体正变论概述66
五、 小结72
第二章唐宋金元:三大词体正变类型的形成期74
节纵横两大正变体系的形成74
一、 中唐至宋初:纵向正变体系的萌芽75
二、 元祐词坛:词体意识自觉与两大体系确立83
第二节词体论中的相关概念辨析90
一、 有关词体的概念辨析90
二、 无关词体的本色概念辨析99
三、 推尊词体论的内涵及特征辨析103
第三节弃横从纵类正变观111
一、 南北宋之交:占据主流112
二、 宋金元之交:盛极而衰115
第四节王灼:集大成的弃横从纵类正变观125
一、 纵向辞乐正变体系128
二、 纵向声律正变体系130
三、 纵向意格正变体系132
四、 名家词评中隐含的横向标准134
第五节立横追纵类正变观138
一、 对沟通纵横特征的初步认识140
二、 南宋兴起的柔情与雅正之辨143
三、 清雅派词论的渊源及特色146
第六节张炎:清雅派立横追纵类正变观领袖151
一、 正宗特征:出于雅正与稍近乎情153
二、 清空与质实、软媚的辩证关系156
三、 妙处难学的周词与因病成妍的吴词159
四、 其他名家词评中体现的正宗门径161
五、 小结164
第七节舍纵取横类正变观165
一、 李清照:流靡之变与别是一家166
二、 陆游:其变愈薄与简古可爱170
第三章明代:横向正变论的繁盛期172
节总论:横向为主,辨体尊体172
一、 崇正通变:天地元声与万古清风173
二、 时代正变之争的兴起179
三、 理论支柱:文体代兴观184
第二节张:明代立横追纵类正变观奠基188
一、 《图谱》与《别录》的特色及关系189
二、 理论支柱:末流失真与初变存义192
三、 正体特征:婉约中调的微妙关系194
四、 正宗典范:偏尚北宋,深挚淡雅197
五、 小结201
第三节王世贞:集大成的舍纵取横类正变观201
一、 宁为大雅罪人,勿儒冠而胡服202
二、 以温、韦为变体的疑案辨析206
三、 正宗追求:清丽自然,优游舒畅208
四、 在明清词论中引发的论争及影响211
五、 小结214
第四节《草堂诗余四集》与《古今词统》的词体正变观216
一、 强调文体代兴以推尊词体216
二、 提倡不贵同而贵别以肯定变体218
三、 创见及影响220
四、 小结222
第五节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派词体正变观222
一、 重定纵向正宗:盛世悲音与衰世颂音之辨224
二、 词体纵向定位:宣郁达情,权变合正226
三、 横向正宗:南唐正始,繁促高浑229
第六节云间派后期各分支的词体正变观234
一、 宋征璧、宋征舆分支:盛唐正始,推尊三李234
二、 蒋平阶、沈亿年分支:专意小令,屏去宋调238
三、 西泠、广陵词派:拓宽正宗,兼赏流变240
四、 小结247
第四章清代:占据主流的立横追纵类正变观249
节由朱彝尊奠基的浙西派词体正变观249
一、 自成一派的词体正变特征与典型250
二、 纵向尊体法一:美刺哀乐,适时权变253
三、 纵向尊体法二:文体代兴,变能存正257
四、 独创的横向尊南宋法:词体大备,集成尽变260
第二节浙派宗法之争:小令慢词分宗与专宗南宋262
一、 早期唐宋兼取的融通门径:小令慢词分宗说262
二、 中后期专宗南宋的主流门径:南北宗说266
三、 南北宗说的新变与小令慢词分宗说的复兴272
四、 余论275
第三节由张惠言、周济奠基的常州词派正变观276
一、 正宗典范:深婉幽郁与思力沉挚279
二、 张惠言所创正宗门径:兼取唐宋,温词282
三、 周济所创正宗门径:由南追北,周词集成286
四、 《词辨》宽严相济的正变史观289
五、 小结295
第四节陈廷焯:集大成的立横追纵类正变观296
一、 词体正宗:温厚为体,沉郁为用298
二、 沉郁内涵:沟通诗词,变古存正302
三、 发扬常州派特色的套词统306
四、 修正套词统矛盾的第二套词统310
五、 小结317
第五章清代:其他各类综合正变观320
节阳羡词派:立纵尊横类正变观的萌芽320
一、 正变立场:立纵尊横,变体尊体321
二、 词体正宗:契合时宜,职兼史诗326
三、 小结331
第二节刘熙载:集大成的立纵尊横类正变观332
一、 纵向正源:发情止礼,悠然得正333
二、 横向正体:源出庄骚,声情悲壮336
三、 阴阳正变说与历代名家词源流341
四、 小结347
第三节谢章铤:集大成的纵横并行类正变观349
一、 横向正体:融合艳挚、清雅二派351
二、 纵向正宗:宏壮、艳挚、清雅三派并重355
三、 博采各派诸家而稍欠融贯360
四、 小结364
第六章唐宋词史的正变建构研究:两大词祖与词体本色366
引言366
节李白词真伪、特色与词史地位考论368
一、 菩萨蛮:繁促跌宕宽对的体势与高度相似的意境369
二、 忆秦娥:繁促重叠灵变的体势与高度相似的意境374
三、 清平乐:繁促灵动善转的体势与大体相似的意境379
四、 连理枝:疏密相成的奇变体势与大体相似的意境384
五、 小结:诗词对照可证词祖非虚誉387
第二节李白词传播与接受考论389
一、 当时寡和而代有传承的本色词祖389
二、 真伪之争源于正始词祖之争393
第三节温庭筠奠定词体本色的词调体势考论400
一、 延续中唐主流的种词调401
二、 能展现独到参差之妙的第二种词调404
三、 能展现独到对称之妙的第三种词调408
四、 小结:别诗自立的词体本色413
第四节温庭筠引领的《花间》词调考论413
一、 基本律句主导类词调特色分析415
二、 混合类词调特色分析420
三、 小结:奠定词体本色与促成词体演进425
四、 附录:盛中唐文人词调与《花间》词调统计表428
第五节温庭筠成就词史地位的技法与意格考论433
一、 彰显独到特色的参差对法与静物拟生法434
二、 以诗词对照法辨析温词意格439
三、 正变观促成的主流词风印象与词学史地位447
第七章唐宋词史的正变建构研究:各大词宗与词体流变453
节韦冯李:唐五代三大词宗考论453
一、 《菩萨蛮》较论:一脉相承而各有胜场454
二、 用调特色较论:繁促渐变为疏快460
三、 正始之争引导下辨明的宗派特色469
第二节柳苏秦:元祐词坛三大词宗考论476
一、 相关名家词用调分析478
二、 小令:传承为主与刚柔相济481
三、 长调:基本特色与两大类型488
四、 长句与短韵的特色与作用494
五、 拓展词量的大堂庑与转成主流的自言体501
六、 苏轼词正变之争的实质与意义504
第三节周姜吴:清雅派三大词宗考论506
一、 用调分析:长调占主流,善创转善因507
二、 远承温柳的奇变体势与奇妙转境512
三、 承中有变的意境转接与叙述方法517
四、 集大成的空际转身法525
五、 小结:极变与返正的矛盾统一528
第四节词坛三李说考论529
一、 明代词学风尚的转变与三李词史地位的提高531
二、 三李说的形成、发展与传播535
三、 由三李说派生的重要并称与学说539
四、 三李的隔代相通与互补541
余论:辩证认识词体正变观的意义546
一、 崇正推源:若遵国际评裁法,诺奖还应授正宗546
二、 纵横体系:秉承诗教定词源,别于诗曲铸词魂549
三、 词史印证:奇偶疾徐成万化,纵经衰老可回春555
四、 现实意义:倘欲通明得鱼理,用筌活法要深研563
主要参考文献567
古籍文献567
近现代文献574
后记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