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航海是世界近代航海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必然受世界近代航海史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形态的规定和制约。因此,要认识中国近代航海在世界近代航海中的历史地位及其发展的主要特征,就必须了解近代世界航海和中国近代航海的发展历程。
一、近代世界航海的发展历程
航海始终是被打上时代烙印的人类重要文明活动之一。世界近代航海则正是近代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然受到近代世界历史的制约。一般而言,世界近代史的时限是从 16 世纪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 1945 年。在这 4 个多世纪中,世界历史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一过程从地理大发现开始,以资本原始积累起家的欧洲资产阶级,伴随着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的成功,通过英国资产阶级和法国大革命等标志性历史事件,在一系列激烈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斗争中,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控制力量,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也走向全面成熟。世界近代航海事业正是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无论在动因还是成果上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一)世界近代航海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大史实
1. 在航行区域上,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开创了世界近代航海新纪元海上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始于 15 世纪中叶至 16 世纪初叶,而之前的航海活动都是围绕着亚欧旧大陆进行的。15 世纪,早完成国家统一的两个西南欧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了寻找东方财富,组织和利用各种力量,锐意推进从大西洋出发前往东方的海上新航路。葡萄牙在航海家亨利王子的全力筹划下,探索绕过非洲到达亚洲的东方航路,其标志性人物和航海事件是:1488 年迪尼斯迪亚士率领 3 艘小船,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成为由大西洋驶入印度洋的人。1497 年 7 月,瓦斯科达伽马率领 4 艘海船从里斯本启航,绕过好望角,于次年 3 月到达东非海岸,并在阿拉伯人领航下,抵达印度西南岸,开辟了从大西洋直航南亚印度的海上新航路。
另一个海洋国家西班牙在王后伊萨贝拉的大力推动下,探索由欧洲向西直航亚洲东方的海上新航路。1492 年 8 月 3 日,意大利热亚那人克里斯多弗哥伦布率领 3 艘轻帆船,从巴罗斯港出发向西直航,10 月 12 日船队越过大西洋,来到中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的萨马纳岛(今萨尔瓦多)。接着,他又于 1493、1498、1502 年连续3 次西航,越过大西洋,登陆美洲大陆,但并未到达他梦寐以求的亚洲。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斐迪南德麦哲伦则继续西进,1519 年8 月 20 日,他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率领 5 艘海船从塞维利亚启航,越过大西洋来到南美洲的拉普拉培河口,探寻越过南美大陆的海路。10 月 24 日至 11 月 28 日,船队穿过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大南海(即今太平洋),于 1521 年 3 月抵达东南亚的菲律宾,4 月 22 日麦哲伦在马克坦岛与土著的冲突中被杀,剩下的 18 名随行船员驾驶着仅存的 1 艘船出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到达东非,绕过好望角北上,后于 1522 年 9 月 6 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次环球航行。
在全球性东西双向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众多的航海家继续往南北向和东西向未尽区域探索海上新航路,逐步完善了全球性的航海网络。1534 年法国人雅克卡蒂尔在北美发现了盛产皮毛的加拿大;1605 年荷兰人威廉扬茨在南太平洋发现了澳大利亚的基尔韦尔角;1609 年和 1610 年英国航海家利哈德逊深入北美考察了哈德逊河和哈德逊湾;1642 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环航了澳大利亚,并发现了新泽兰(今新西兰)海岸;1768 年英国船长詹姆斯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东岸和新西兰的南北两岛以及纽芬兰与夏
威夷群岛,并于 1773 年首次横越南极圈,发现了南极洲外围的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德韦奇群岛,宣告 未知南方大陆的存在。对北冰洋西北航路和东北航路以及北极的探险同步完成。至此,地球上主要陆地、半岛、岛屿以及海峡、海湾的发现进程基本完成,整个世界连成一体。
2. 在造船技术上,铁壳蒸汽机船的出现,使远洋运输与定期班轮进入常态化新航路的开辟和完善,将原本割裂的陆地区域与居民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彼此依存的生活、生产与交换的全球市场,这是近代世界历史重大的时代进步。但是,海洋辽阔,海途漫长,风云变幻莫测,航行风险极大,古代木质风帆船发生海难事故的几率很高,人类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面临严重的挑战。因此,近代航海活动发展必须有重要的技术物质基础,这就是铁质船壳和蒸汽机驱动的新型海船的出现。
在漫长的古代和近代初中期,海船航行的主要动力是海洋上的风,因此,风帆是主要的动力装置。在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人吸取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装的优点,改进创造出将横帆和三角帆协同起来的克拉克和卡拉维尔轻帆船。到 17 世纪晚期,欧洲海船又以荷兰式的斜桁帆取代了三角帆,从而使船舶更加适用于远洋航海。这种帆装的演进,经过 18 世纪的推广应用,到 19 世纪初发展到极致,在英国和美国出现了所谓飞剪式快速帆船。与之同时,在帆船时代的末期,世界上出现了艘以全铁结构取代铁木混合结构的快速帆船群岛勋爵号,并用于中国茶叶的海上运输贸 易。但是,即便西方造船家处心积虑改进风帆船的结构,在全铁结构和蒸汽动力的推动下,风帆船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末日。整个世界航海物质技术正式走向铁质机动船时代,这是近代航海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进步。在这方面的重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有:在工业革命成功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将蒸汽机应用到船上。早将蒸汽机应用在内河航运上的是 1 艘迭瓦式的木质小艇,它是由马奎斯在法国建造的,驱动机构为 1 台单缸发动机和 2 只明轮,1783 年该船在里昂附近的索恩河上试航了 15 分钟,即因故障而停摆。1802 年 3 月世界上第 1 艘内河蒸汽机船夏洛蒂邓达斯号在福斯湾和克莱德运河上试航成功。次年,美国工程师罗伯特富尔顿设计的蒸汽机船克莱蒙特号,在哈得逊河上开展水上客运业务获得成功。
艘海上蒸汽机船则是由霍博肯建造的,它开辟了从纽约至费城的海上航行。此后,蒸汽机船在大洋航行中大显身手,1819年萨凡纳号开辟了美欧间横渡大西洋的航线,从此,蒸汽机船成为跨洋越海、快速运送旅客和邮件的主要选择。到 19 世纪,蒸汽机船定期客轮的快速发展,已成为近代航运的运营热点和竞争焦点。除客船外,专用的货轮和油轮也登上了海洋舞台,成为运输主角。与此同时,汽轮机和柴油发动机在 20 世纪初开始登上海船,成为近代世界航海史上新一代的动力装置。
3. 在航海技术上,船舶定位和导航的进步,使航行更为便捷和安全在造船技术与时俱进的同时,世界近代航海技术同样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进步。地文航海方面,在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波特兰海图基础上,荷兰制图学家墨卡托在 1569 年出版了墨卡托海图,这是将地球中心作为投影中心,将当时已知的大片陆地和海洋的形状投影到一张包围在赤道球面上的平坦纸筒上,海图上的纬度线和经度线都是恒向直线,从而可以方便地标出海船所在的位置,并确定下一步的计划航向。当时及此后的几乎所有航海家,都会在开拓性的探险航行中,仔细地测绘航用海图,编写航行日记和航路指南,这种努力使整个世界的航海图文技术文件日趋明晰和系统。
航程测量上,至迟在 1574 年,欧洲航海家已采用了以木头与绳索制成的计程仪,它可以通过每过一段时间测量绳索的长度来确定航程,而时间则用沙漏来掌控。这种拖曳式的传统计程仪到18世纪开始出现了变化,航海家亨利发明了一种拖曳旋转式计程仪,但因旋转器零部件摩擦导致数据失真而未予推广,这个难题直到1884 年才由机械工程师托马斯解决,他研制出一种精确可靠的恰鲁倍计程仪,而读取数据只需要观察设在船尾栏杆上的刻度盘即 可。当时的航行方向,在相当长的时段内是用磁罗经来测定的,但这种传统测向仪因受到地球磁差和船舶铁壳的影响而有所失真,直到 1876 年,威廉汤姆森研制出一种可防磁的新罗经柜和罗经校正球后才得以解决。当然,在测向仪上更为准确的是陀螺罗经,1856 年斯迈西斯虽然取得了个专利,但直到 1906 年的安修士罗经和 1913 年的佩里罗罗经面世后,陀螺罗经才在海船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到世界近代史晚期,更为便捷和可靠的无线电测向开始进入航海领域,在 20 世纪 30 年代,美、英、法、德等国几乎同步发展出新型的无线电测向仪雷达,海船测向登上了新的时代高峰。
确定船位上的另一个重大进展是对准确经度的探索。1730 年,美国人托马斯和英国人约翰分别发明了通过观测月球来确定地球经度的八分仪,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操作更为简便的六分仪,与航海天文历配合使用,便可确定船位的经度。但是,海上经度的确定始终受困于对精确时间的测定,直到 1735 年钟表匠约翰哈里森创制出台天文钟哈里森 1 号才得以解决。
4. 在海外贸易与市场上,通过国家特许专营公司以及国际航运中心和全球航运交易所的建立,开创了世界近代航海的时代新局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的海上探险和开拓,实际上就欧美资本主义势力在航海贸易和市场布局上的殖民扩张。这里有三条路线,一条是从欧洲穿出苏伊士运河或绕过好望角对非洲和亚洲的殖民扩张;另一条是向西航行对南北美洲和亚洲的殖民扩张;再一条线是后来的多次环球航行中,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一系列岛屿的殖民扩张。到 18 世纪,当时的海洋霸主英国已经在全世界形成了比其本土面积大 110 倍的庞大的日不落帝国。
英国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航海实力,先后以《航海条例》(又称大航海令)的颁布和废止来维护其海洋统治地位。《航海条例》早在 1485 年英王亨利七世时即由议会通过,当时主要是为保护本国航运力量,限制外国船进出英国港口。1649 年以克伦威尔为代表的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为抗衡海洋强国荷兰倡导的《海洋自由论》,英国多次颁布航海法令,禁止外国商船进出英国海外殖民地。但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以及国家和航海的实力大增,英国在世界海洋上的竞争力已无重要对手,故而于 1849 年废止了《航海条例》,改取自由贸易政策。
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在向全球航海殖民贸易之时,以国家的军事实力为依托,采取了国家特许民间经营的官商一体模式,典型的就是英、荷两国的东印度公司。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1600 年 12 月 31日由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签发经营印度贸易的皇家特许状。该公司还于 1711 年在中国广东建立了一个专营茶叶贸易的分支机构。直到 1858 年被解除行政权力为止,英国东印度公司不但是英国在整个亚洲地区贸易的实际代表,而且肩负着可以自主占领地盘、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和平条约等助理政府和军事的功能。
在英国之后,荷兰也于 1602 年成立了具有国家职能的、在东方进行掠夺和垄断贸易的东印度公司。它同样具有可以招募雇佣军、发行货币、签订条约和实施殖民统治权力。到 1699 年,该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有财政权力的公司,拥有商船超过 150 艘、战船 40 艘、5 万名员工和 1 万名雇佣军,除以印尼为基地外,还蓄意染指中国台湾地区和菲律宾、日本地区。直到 1799 年 12 月 31 日,因与英国的公开敌对行为以及国内需求大减,荷兰东印度公司出现经济危机,宣布解散。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航海势力向全球、特别是东方(亚洲)的扩张,世界港口逐渐联结成一个贸易体系,欧洲的一些主要港口则先后成为运输辐射力和影响力巨大的国际航运中心及全球性航运交易所的所在地。
早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是阿姆斯特丹,随着 17 世纪荷兰海上力量的崛起,西方世界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到这个海运中转贸易发达的港口城市。其时,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港也凭借发达的陆上集疏系统、初具规模的金融支持和专业的分销商网络,成功跻身于国际航运中心行列。但真正成为世界近代重要的全球航运中心则是英国的伦敦。英国国王亨利四世曾特许划出一块从事海上保险交易活动的特定区域。1688 年,爱德华劳埃德在一家咖啡馆里创立了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保险行,开展船只和财物保险业务,从而成为船主和商
人们经常聚会和投资运作的大联合体,这家劳埃德咖啡馆直至18 世纪 20 年代才为伦敦交易所取代。伴随着这一进程,伦敦成为新的全球性国际航运中心,它不仅在新兴的航运服务产业上具有优势,而且在运价指数和航运规则制定上也有重大影响力,是诸多国际公约的签订地。直到 20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英国的海运霸权为美国所取代,纽约崛起而成为新的国际航行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