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
本书尝试探究农民工网络社区的文化认同、群体意识及成因。研究发现,网络社区对于农民工而言只是强化了其个体化的倾向,未能超越或替代基于血缘、地缘与业缘的结群方式。农民工在网络社区中的互动与沟通不仅未能有效促进农民工群体的组织化,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农民工的群体意识。 |
农民工与农民工的网络参与(代序) 张翼 董敬畏曾师从我做博士后研究。 博士后期间,感觉他是一个勤奋的人能够深入实际调查以推进写作进度;他也是一个热衷学术的人渴望把握时代脉搏,提出独到见解;他还是一个把个人旨趣与社会关怀紧密结合的人以学术为志业,浸润草根并期望改变弱势群体的生活面貌。他有一颗热衷学术研究的拳拳之心,因此,稍经努力就能生出创新理念以增加知识的丰富性。 博士后期间,他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文化认同的资助,并依此完成了出站报告。他关注的焦点是:在科技创新及其应用改变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消费方式过程中,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将这个题目具化为我们现在讨论的话题,即农民工的网络社区参与及文化认同。可以说,当前社会的变化,就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民用化所推动的全域变化,即现实社会的网络化。现在,他的出站报告要出版了,请我写一篇序。思考良久,勉力为之,写下下面的话。 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题目。将农民工与网络结合起来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尝试。 因为当前的农民工已经不是原来的农民工了。当前的网络,也已通过各种改进而大踏步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民工的转型与互联网的转型以及软件的转型共同促进了商业化与日常化。智能手机的使用推进了公民的网民化:不仅形成了新消费,而且形成了新圈层。毕竟,农民的农民工化、农民工的产业工人化、社会结构的中产化、现实社会的网络化等构成中国当前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主题。不理解这一点,就很难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根本变化。 农民工一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雨林老师首创。我在任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工会主席时,与陆学艺老师一起参加了张雨林研究员的遗体告别仪式,并以社会学研究所的名义撰写了追念通稿突出强调了他的这个重大贡献。在社会学重建初期,社会学研究所的研究...... |
董敬畏,陕西西安人,社会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现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兼任浙江省社会学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青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社会学会理事,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从事区域社会与文化研究。在《社会》、《青年研究》、《浙江学刊》、《学术界》、《四川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二十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项。研究成果获得民政部、浙江省社会学会等多项奖励。 |
导论1 节研究缘起1 第二节相关研究回顾8 第三节理论预设与分析框架26 第四节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33 第五节本书结构38 章流动与融入40 节农民工群体的流动历程41 第二节作为嵌入的城市融入45 第三节流动与社会边界55 第四节流动与融入的困惑60 第五节从双轨制、新双轨制到市民化64 第六节流动、互联网与赋权73 第二章农民工的网络社区参与78 节网络社区的概念、分类与特征79 第二节网络社区的议题分类及影响87 第三节网络参与方式94 第四节网络社区的分享与互动97 第五节网络社区信任机制102 第三章网络社区参与的个体化109 节时空抽离与文化认同困境109 第二节作为村落的网络社区114 第三节群体特性与网络社区的关系119 第四节个体化的网络参与131 第四章网络社区的文化认同机制145 节影响文化认同的因素146 第二节城市融入中文化认同的建构154 第三节网络社区文化认同的建构161 第四节网络社区认同与群体意识169 第五节网络社区认同的数据及分析176 第五章网络认同的个体化及其影响186 节农民工网络社区的个体化互动187 第二节网络社区认同的个体化196 第三节农民工网络认同个体化的影响199 第四节网络社区认同个体化的治理211 主要参考文献220 索引233 后记2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