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自问世以来,仅凭颜值就征服了无数观众、设计界精英、甜点达人……以及广大热爱美好事物的粉丝。
这本由韦斯·安德森亲自把关设计的电影书,就将令人极度舒适的可口配色和对称构图搬到了「纸上」!
你不仅可以一窥全能导演的天才创见,更能看到一群怀揣童心的人如何用匠心打造触感真实的世界,甚至可以在这部集齐谋杀、越狱、惊险的成人童话中,唤起共通的情感记忆,深刻体味文明的微光。
让我们跟随镜头,穿梭于楼层与房间,探索这座承载爱、友谊和想象力的游戏屋,开启这场全景沉浸式体验、独一无二的冒险之旅。
* * *
& 同名电影斩获奥斯卡4项大奖,横扫全球电影节,获上百个国际奖项
☆ 奥斯卡蕞佳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化妆与发型设计、原创配乐
☆ 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 金球奖蕞佳音乐/喜剧片
☆ 美国编剧工会奖蕞佳原创剧本
☆ BAFTA 蕞佳原创剧本、原创配乐、服装设计、美术设计、化妆与发型设计
& 13万字诚意分享,红遍全球的“安记”招牌美学,等你解锁
童话般唯美的画面、明亮饱和的配色、清新怪诞的画风、蠢萌荒诞的演绎,当然少不了招牌式的居中构图……安德森电影中的一切经典要素,都在这里“井喷式”爆发。
本书分“3幕”,堪比一部幕后纪录片,从角色到表演、从美术到配乐、从文学到生活,导演亲自讲述构思到成片的整个过程,揭秘一个完美主义者,如何用手工打造一个有温度的世界,不仅有严谨的镜头美学、灵感来源,还有独门的“旅行淘宝”式「创作法」和「时尚经」。
& 美即正义!超600张精美图片,每一页都闪着理想的光晕
在虚构的中欧小镇中,大到大饭店所在城堡,小到点心盒包装、护照、遗嘱、钞票、邮票、旗帜、报纸……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精心设计。
囊括大量首度公开的一手资料,不仅有艺术品一般的服化道设计图纸,还有导演亲笔手绘分镜稿、艺术家女友绘制的原创造型插画(磕到了),以及跟成片只能说一模一样的分镜图……种种疯狂压预算的布景制作大法,处处体现贫穷也限制不了的想象力。
这是一本色彩之书、艺术创意之书,「平面设计」「家居布置」「时尚穿搭」都能获得灵感。装帧版式设计处处有巧思,与安德森的美学高度一致(当然,少不了极致对称)。
& 主创团队首度集结,360°全面揭秘神作背后的魔法配方
打开点心盒时,盒子四面必须同步落下,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拿苹果的少年》这幅“文艺复兴名画”,竟然只是个道具?
内饰考究的火车车厢戏,原来是在木板小推车上拍的?
为大饭店制服Pick的绝*版vintage紫色毛呢,要去哪找批量面料?
摄影师多年陪导演死磕「居中对齐」,为何依然不离不弃?
& 搞懂这些甘当龙套的奥斯卡级别卡司,就搞懂了安德森~(也许吧)
拉尔夫·费因斯:“史上蕞佳无鼻子反派”挑战喜剧
蒂尔达·斯文顿:全能表演大师,单单演老人就让她兴奋
西尔莎·罗南:一秒入戏的全自动演戏计算机(褒义)
威廉·达福:融合舞蹈、哑剧……甚至雕塑,他用肢体可以表达一切
还有裘德·洛、阿德里安·布洛迪、蕾雅·赛杜……
& 连接一本书与一部电影的另类时光机,在四重时空中演绎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真正想看懂“大饭店”,就不得不了解安德森向茨威格深情致敬的故事。
这是一部关于故事的电影。四重时空层层嵌套,「故事中又有故事」。这是泽罗的故事、古斯塔夫的故事、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故事,也是茨威格阿尔卑斯山间别墅的故事、奥地利的的故事,更是欧洲的故事,万事万物的故事。
「生活摧毁的,由艺术来保存。」
& 十字笔杆同盟——竟有这种组织?影评人组团cosplay,带你拉片细读
《电影艺术》作者、电影史学家大卫·波德维尔领衔这个神秘撰稿人团体,让整本书的内容深度不输美貌。
波德维尔压轴作评,拉片分析,看安德森如何用不同比例画框玩转时间轴,把小津安二郎、北野武也爱用的构图发挥到极致。
& 年度气质之作,珍藏级品质,高规格工艺烘托安德森格调
随书附赠:专属于你的酒店入住邀请函;腰封隐藏点心盒图纸,轻松DIY甜美晒书利器~
硬精装方脊,锁线工艺,可180°完美平摊,随心翻阅,无惧损坏;
封面复刻原版书高透明度UV工艺,“点亮”大饭店的每扇窗户;
内文采用高磅数128g太空梭哑粉纸,厚度、韧度、硬度俱佳;
特8大尺寸开本,多幅跨页大图,饱览标志性明亮配色、唯美名场面、明星剧照;
全彩四色印刷,经过专业调色,力求复刻原品细腻色彩、饱满质感。
作者序
韦斯·安德森导演生涯迄今为止的巅峰正是《布达佩斯大饭店》,这部集大成之作涵盖了此前他全部作品中的文学与视觉元素。它就像一个用电影做成的十二层婚礼蛋糕,你在大快朵颐之际,只感到极度美味,却不见得能意识到它包含的心血。
这部影片内涵之复杂、视野之宽广,值得倾注更多的笔墨。因此,我们着手编写这本书时,首先采用了与The Wes Anderson Collection类似的思路,力图描绘出一幅阐释导演美学的肖像——一本无论外表还是质感都与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类似”、却不过分模仿其风格的分册—不仅如此,这次我们还试着进一步探索。
“艺术家风格的肖像”这一思路贯穿于由三部分组成的安德森对谈中。形形色色自成一体的章节选段散落在这三“幕”(Acts)之间,涉及影片制作的各个方面。首先是我们与拉尔夫·费因斯(Ralph Fiennes)关于表演的专访,随后是克里斯托弗·莱弗蒂(Christopher Laverty)撰写的戏服解析,以及本片服装设计师米莱娜·卡尼奥内罗(Milena Canonero)的专访;美术设计的部分由影评人史蒂文· 布恩(Steven Boone)的评论文章与美术指导亚当·斯托克豪森(Adam Stockhausen)的长篇专访组成,配乐的部分则收录评论家奥利维娅·柯莱特(Olivia Collette)的评论文章与作曲家亚历山大·德普拉(Alexandre Desplat)的专访;影评人阿里·阿里康(Ali Arikan)为斯蒂芬·茨威格作品赏析执笔,茨威格也是安德森口中剧本的主要灵感来源;在这之后您将读到茨威格的虚构作品与回忆录选摘;全书结尾部分谈摄影,不仅有安德森长期合作的摄影指导罗伯特·约曼(Robert Yeoman)的专访,更有杰出的电影理论家、电影史专家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撰写的评论,他的著作[无论是单独撰写的,还是与他的写作兼生活伴侣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合著的]讲述电影叙述如何演进,被数代影迷与电影人奉为圭臬。我喜欢这样看待这些杰出的作者—他们组成了属于自己的无敌组织:十字笔杆同盟(The Society of Crossed Pens)。
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制作一本具有建筑感的书,与启发它的那部非凡影片同样有着楼层与房间。现在你已走进布达佩斯大饭店:衷心祝您住店愉快!
马特?佐勒?塞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