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从协同理论、共生理论等不同视角分析两业联动融合的机理,依据建立物流业、制造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物流业、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其次依据两业融合协同发展模型,对全国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不同地域两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差异,提出两业融合协同发展策略。再次通过建立物流业-制造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实证研究分析两业协调发展的时序演化趋势,对理想状态和信息不对称下两业博弈的均衡效率进行比较,从市场机制和非市场机制的角度分别探讨了政策措施,此外本书还分析了两业融合的实现途径,探讨了考虑贡献和考虑风险情况下两业融合的利益分配策略。*后本书从价值链视角分析了物流业与关联产业融合的风险评估及控制策略。
弓宪文,教授,1990年重庆大学本科毕业,工学学士,2004年重庆大学研究生毕业,管理学硕士。重庆市数量经济学会理事,国家注册管理咨询师,全国电子商务工程师,全国物流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邮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师。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重庆市科委科研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管理工程学报》等CSSCI期刊18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SCI、EI等三大检索系统4篇。
章绪论
节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研究意义
第三节文献回顾
第四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研究框架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融合的理论基础
节产业融合理论
第二节协同发展理论
第三节共生理论
第四节交易费用理论
第五节产业关联理论
第六节核心能力理论
第三章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综合评价
节引言
第二节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三节物流业运行发展分析
第四节基于信息熵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
第五节物流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第六节区域物流业发展的统计分析
第七节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第四章制造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分析
节引言
第二节制造业运行情况分析
第三节制造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四节制造业发展统计分析
第五节制造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第五章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空间分异
节引言
第二节相关文献回顾
第三节研究方法比较
第四节两业融合协同度模型
第五节两业融合协同的空间分异
第六章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时序演化
节引言
第二节两业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
第三节两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
第四节两业协调发展时序演化
第七章物流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博弈分析
节引言
第二节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两业互动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
第四节理想环境下两业关系的均衡效率
第五节信息不对称下两业关系的均衡效率
第八章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融合途径及利益分配
节引言
第二节创新驱动下的产业融合
第三节我国两业融合的发展
第四节两业融合的实现途径
第五节两业融合中的利益分配
第九章物流业融合发展的风险评估及控制
节引言
第二节物流地产发展概况
第三节波特价值链理论
第四节物流业与关联产业融合的价值链重构
第五节融合价值链的风险因素分析
第六节风险评估实证研究
附录
附录3-1重庆物流业发展统计数据(一)
附录3-2重庆物流业发展统计数据(二)
附录3-3重庆物流业发展统计数据(三)
附录3-4重庆物流业统计数据标准化计算结果(一)
附录3-5重庆物流业统计数据标准化计算结果(二)
附录3-6重庆物流业不同年份的特征比重矩阵P(一)
附录3-7重庆物流业不同年份的特征比重矩阵P(二)
附录3-8重庆物流业的(pijlnpij)计算值(一)
附录3-9重庆物流业的(pijlnpij)计算值(二)
附录3-10综合评价MATLAB运算程序代码
附录4-1重庆制造业统计数据(一)
附录4-2重庆制造业统计数据(二)
附录4-3重庆制造业统计数据(三)
附录4-4重庆制造业统计数据标准化结果(一)
附录4-5重庆制造业统计数据标准化结果(二)
附录4-6重庆制造业各指标不同年份的特征比重矩阵P(一)
附录4-7重庆制造业各指标不同年份的特征比重矩阵P(二)
附录4-8重庆制造业统计数据的(pijlnpij)计算值(一)
附录4-9重庆制造业统计数据的(pijlnpij)计算值(二)
附录5-1全国物流业统计数据(2017年)
附录5-2全国制造业统计数据(2017年)
附录5-3全国物流业统计数据标准化结果
附录5-4全国制造业统计数据标准化结果
附录5-5全国物流业序参量有序度
附录5-6全国制造业序参量有序度
附录5-7全国物流业序参量特征比重矩阵
附录5-8全国制造业序参量特征比重矩阵
附录6-1重庆物流业序参量功效系数(一)
附录6-2重庆物流业序参量功效系数(二)
附录6-3重庆制造业序参量功效系数(一)
附录6-4重庆制造业序参量功效系数(二)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