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化学》以化学反应基本原理为主线,分别介绍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水溶液化学和电化学的基础知识,对物质结构基础和高分子化合物等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内容安排上特别注意与目前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衔接,避免与高中教学内容过多重复。尽量反映化学学科全貌,反映学科发展和进步,体现学科交叉,以符合普通化学的课程本意。
《普通化学》读者对象以机械类、材料类、土木建筑类等工科专业学生使用为主,其它相关专业读者也可以使用。全书内容可安排50学时左右讲解完成,内容精炼具有通识性,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普通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课,是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所必需的一门基础课。本课程包含化学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化学规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反映工科院校的教学需求,适当地结合工程专业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工程上,培养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今后学习后续课程及新理论、新技术打下比较宽广而牢固的化学基础,以适应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
本书是根据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化学课程教材编写会议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普通化学教材编写大纲(初稿)》编写的,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材内容力求精简,由浅入深,通俗易懂,便于学习。
本书的基本理论以化学平衡和物质结构理论为主。化学平衡理论主要用来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及限度;物质结构理论主要用来解释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叙述部分联系周期系阐明单质、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理论部分和叙述部分适当地穿插,以加强相互联系。
在内容安排上,化学平衡讨论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和配位化合物的配位平衡,同时兼顾这三大平衡的应用;叙述部分以介绍基本理论为主,兼顾工程上某些主要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特性。在化学运算方面,在讲解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溶液浓度、化学平衡等必要的计算,熟悉基本运算方法,进一步巩固基本概念。在联系实际生产方面,通过与实际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内容的例题和习题的引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由于工科各类专业对化学知识要求不同,学生的程度亦有差异,因此使用本书时,可结合学生实际与专业要求,适当增减。
本书编者长期从事高校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了解普通化学知识体系,因此,在充分完善讲义、融合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此书。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祁永华(编写第3、6章)、吴迪(编写第2、5章)、刘琦(编写第1、4章)、屈明焕(编写第7、8章)、王伟娥(编写附录),全书由屈明焕统编。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疏漏及不当之处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1.7
绪论
第1章化学计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1化学中的计量6
1.1.1化学中的计量6
1.1.2滴定分析法概述8
1.1.3化学中的计算10
1.2误差11
1.2.1误差的分类12
1.2.2误差的减免13
1.2.3误差的表示方法13
1.3有效数字16
1.3.1有效数字的位数16
1.3.2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17
1.3.3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17
1.4实验数据的处理18
1.4.1测定结果的表示18
1.4.2置信度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21
1.4.3可疑数据的取舍Q检验法23
习题24
第2章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2.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26
2.1.1热力学基本概念26
2.1.2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8
2.1.3化学反应热的计算30
2.2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31
2.2.1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和熵变32
2.2.2Gibbs自由能33
2.2.3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37
2.2.4化学平衡的移动41
2.3化学反应速率45
2.3.1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45
2.3.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47
2.3.3反应速率理论简介51
习题52
第3章酸碱平衡
3.1酸碱质子理论与酸碱平衡56
3.1.1酸、碱与酸碱反应的实质56
3.1.2酸碱平衡与酸、碱的相对强度58
3.2酸碱平衡的移动61
3.2.1稀释定律61
3.2.2同离子效应61
3.2.3活度、离子强度与盐效应62
3.2.4温度的影响63
3.3酸碱平衡中组分分布及浓度计算63
3.3.1酸度、初始浓度、平衡浓度与物料等衡63
3.3.2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64
3.3.3组分平衡浓度计算的基本方法66
3.4溶液酸度的计算67
3.4.1质子条件式的确定68
3.4.2一元弱酸(碱)溶液酸度的计算69
3.4.3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71
3.4.4其它酸碱体系pH值的计算72
3.5溶液酸度的控制与测试74
3.5.1酸碱缓冲溶液74
3.5.2酸度的测试与酸碱指示剂77
3.6酸碱滴定法80
3.6.1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80
3.6.2强碱滴定一元弱酸82
3.6.3多元酸(或多元碱)、混酸的滴定83
3.6.4酸碱滴定法的应用84
习题86
第4章沉淀溶解平衡
4.1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88
4.1.1溶度积与溶解度88
4.1.2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主要因素91
4.2分步沉淀与沉淀的转化96
4.2.1分步沉淀96
4.2.2分步沉淀的应用98
4.2.3沉淀的转化99
4.3沉淀的形成与纯度100
4.3.1沉淀的类型100
4.3.2沉淀的形成101
4.3.3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102
习题103
第5章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5.1氧化还原反应105
5.1.1氧化数105
5.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06
5.2电极电势108
5.2.1原电池108
5.2.2电极电势110
5.2.3标准电极电势110
5.2.4电池反应的rGm和电动势E的关系113
5.2.5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式113
5.2.6条件电极电势115
5.3电极电势的应用118
5.3.1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E118
5.3.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118
5.3.3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120
5.3.4计算平衡常数(Ka、Ksp)和pH值122
5.3.5元素电势图124
5.4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126
5.5氧化还原滴定法127
5.5.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27
5.5.2氧化还原滴定终点的检测129
5.5.3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130
5.5.4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135
习题136
第6章物质结构基础
6.1原子结构基本模型140
6.1.1原子的玻尔模型140
6.1.2原子的量子力学模型143
6.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144
6.3原子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148
6.3.1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48
6.3.2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153
6.3.3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154
6.4共价化合物159
6.4.1价键理论159
6.4.2杂化轨道理论163
6.4.3分子轨道理论166
6.5分子间作用力、氢键170
6.5.1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170
6.5.2分子间作用力171
6.5.3氢键172
6.6离子化合物174
6.6.1离子键的形成及特征174
6.6.2离子晶体175
6.6.3离子半径比与晶体构型177
6.6.4离子晶体的晶格能177
6.6.5离子极化178
习题180
第7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7.1配位化合物与螯合物184
7.1.1配位化合物的组成185
7.1.2配位化合物的命名186
7.1.3螯合物186
7.1.4配位化合物的应用188
7.2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189
7.2.1配位化合物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190
7.2.2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空间构型190
7.2.3外轨型配合物与内轨型配合物192
7.2.4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和磁性193
7.3配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194
7.3.1配离子的稳定常数194
7.3.2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199
7.3.3配位反应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200
习题204
第8章高分子化合物
8.1高分子的基本概念206
8.2聚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07
8.2.1聚合物的分类207
8.2.2聚合物的命名207
8.3聚合反应208
8.3.1按单体结构和反应类型分类208
8.3.2按聚合机理分类209
8.4分子量及其分布210
8.4.1平均分子量211
8.4.2分子量分布211
8.5大分子微结构212
8.5.1手性构型212
8.5.2几何构型212
8.6线型、支链型和交联型213
8.7聚集态和热转变214
8.7.1聚集态结构214
8.7.2玻璃化温度和熔点214
8.8高分子材料和力学性能216
习题217
附录
附录1我国法定计量单位218
附录2一些基本物理常数220
附录3标准热力学数据(p=100kPa,T=298.15K)220
附录4一些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常数223
附录5一些共轭酸的解离常数224
附录6一些配离子的稳定常数Kf和不稳定常数Ki224
附录7一些物质的溶度积Ksp(25℃)225
附录8标准电极电势22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