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小城镇更新---建成环境的可持续更新策略与案例 本书是我近十年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对小城镇建设的建筑设计和规划实践活动的小结,更是我求学过程中对城镇发展发自内心的持续兴趣和爱好的产物。 任何尺度的规划设计离不开现实环境的天然属性,比如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日新月异的城乡动态发展现实对指导目前规划设计引领的城乡建设至关重要。 于我而言,这种对城镇尺度建成环境的本源兴趣一直存在且贯穿于我的生长环境和成长过程中。我出生于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镇(原名排岭镇),从蹒跚学步起便和发小穿梭于大街小巷,丈量这一座城镇的尺度。作为新安江水库新移民的二代,我时刻体会着山城小镇的秀美山水和环境。 我在湖南大学建筑学本科学习时,身处岳麓山脚,临湘江之畔,以一个求学者和体验者的身份,浸润在以大学为基础的小城镇发展和动态变化中。湖南大学南校区没有校门和围墙,各个教学楼和岳麓书院井然有序地散布在溁湾镇的湖南师范大学和中南大学之间的狭长地带。教师、学生和游客熙熙攘攘穿梭在城镇的商业地带,提升着城镇的活力和消费力,让人时刻感受着城镇和大学的息息相关,也影响着我未来对建筑实践和城镇发展的关注。 我在美国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Pratt Institute)攻读建筑学硕士期间,主要学习参数化的设计方法和理论。结合在纽约的生活经历,我对中国城(China Town)的形成机制和扩散肌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历史的发展轴线上,中国城一直在扩张和迁移,并产生了各式卫星城(镇)(Satellite China Towns),由曼哈顿开始,到皇后区(Queens)的法拉盛(Flushing)和布鲁克林区(Brooklyn)第八大道附近。更为有趣的是,印度城(India Town)、小意大利(Little Italy)和波兰城(Polish Town)也存在着类似中国城的发展肌理和动能。 回国实践过程中,拜师沈杰教授是我一生的幸运,正是沈教授开放务实的教学风格和在国际层面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支持、鼓励,让我有机会从更为综合的广阔视角结合充分的实践开展学习。在浙江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的求学期间,我的专业素养和阅历达到了一个相对更加成熟的阶段。 对比国外的发展进程和近期内循环的经济体系构建,处于城乡之间的小城镇必然有广阔的发展蓝海。自2011年以来,我对省内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的思考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脚步,学术课题包括来自省政府的相关研究《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筑规划调查研究报告》和《浙江省新农村光伏一体化技术研究报告》,以及来自湖州德清县的《新农村风貌体系研究及图册》和丽水庆元县的《松源溪一江两岸城市风貌规划》等。由于专业的关系和个人工作成长发展的轨迹,我未来在很大概率上会继续自己的城乡建筑实践活动。 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一种现实选择。小城镇一方面是城镇体系的末端,另一方面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和集聚基地,长期以来发挥着连接城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依然面临着诸多新的困境和问题。 同时具备城、乡属性的小城镇建成环境是包含建筑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社会生态系统。本书通过新陈代谢有机更新城市复兴与同源设计等更新策略,通过对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践和反思,在新型建设模式指引下对小城镇建成环境可持续更新策略做了总结;以浙西南山区的实践案例为基础,总结出从建成环境类型划分的人为创造要素主导与自然进化要素主导的两类更新策略,以及从区域集群到个体到片区到片段到节点到细部的多尺度细分可持续更新策略。 本书的成形,离不开多年以来一路帮助我成长的各位领导、老师、同事和同学们。特别感谢我的导师沈杰教授和罗明霞老师!向我的家人和海内外的朋友们、一切和我有缘的路人过客表达谢意。他们中大部分人的名字我可能不一定记得了,但是正是这样的偶遇和交集悄无声息却又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的一生。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