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云计算作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服务社会经济、人才培育保障的重要引擎,已然上升到国家科技战略高度。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紧密融合发展,云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公有云是云计算部署方式的一种,公有云服务作为扩大云计算服务战略的推手,其公有云使用、运维和虚拟化技术专门人才是制约云计算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企业上云趋势的发展,新的IT角色出现,传统IT领域的系统管理员、存储管理员、网络管理员、安全管理员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云管理员、云架构师、自动化运维工程师、开发与运维合而为一的新的职位角色。这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应对ICT领域新的发展变化,适应ICT人才能力模型的转变,如何创新网络工程教育教学模式,开发适应新兴ICT职业专业课程已然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本书主要内容
本书主动适应ICT领域人才需求的变化,以服务云计算新兴职业为宗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非常适合对公有云运维开发服务感兴趣的读者学习。 读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华为公有云服务从入门到精通的学习过程。
作为关于云服务入门的书籍,共有10章。
第1章介绍了云计算和云服务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云计算的概念和特征、云计算的技术模式和部署模式、云服务的概念、分类、架构及产品,后介绍了云服务产业的发展趋势。
第2章以公有云搭建Web应用为任务案例,介绍了华为公有云VPC相关知识及其创建、ECS相关知识及其创建、云数据库(RDS)相关知识及其创建、云服务器搭建Nginx PHP环境、WrodPress博客系统的搭建等内容,重点介绍ECS、VPC及云数据库(RDS)服务的部署和应用。
第3章主要介绍了弹性负载均衡服务的相关内容,包括弹性负载均衡服务的原理、组件和主要类型,云硬盘与镜像服务的基本概念; 然后,以实际应用案例讲解弹性负载均衡服务的部署,重点介绍弹性负载均衡的三大组件,弹性负载均衡器、监听器和后台服务器组的配置、部署和应用。后介绍了弹性IP的解绑定与绑定应用。
第4章主要介绍云数据库(RDS)的备份与恢复服务,包括数据备份的概念、方式和类型等基本概念; 然后以博客系统后台备份任务为案例,介绍了云关系数据库服务的备份、恢复部署与实现。
第5章介绍存储容灾服务相关内容,详细介绍了容灾的概念、分类及指标; 重点介绍了华为云存储容灾服务的基本原理、容灾切换和演练的基本原理; 后以OA自动化系统的容灾任务为案例,详细介绍了SDRS的部署和应用。
第6章主要介绍了云容器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容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Docker技术的架构原理以及容器与虚拟化技术的比较等内容,重点介绍华为云容器服务中云容器引擎和云容器实例的应用和部署,后以WordPress应用为工作负载介绍了应用编排服务AOS的应用和部署。
第7章主要介绍了云安全中的主机安全服务相关内容,包括主机安全服务的基本概念、架构,重点介绍了主机安全服务的部署和配置相关内容。
第8章主要介绍了华为云的云速建站服务,以部署实施电商网站为任务案例,介绍了云速建站模板、域名、网站后台、网站前台的相关配置和实现,后介绍了手机版网页的制作及网站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操作内容。
第9章主要介绍了AI开发中的ModelArts相关内容,介绍了华为云一站式AI开发平台(ModelArts)的概念、架构和AI的开发基本流程; 介绍了对象存储服务OBS的基本概念,后以找云宝任务为案例,介绍了ModelArts从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到模型部署的全过程。
第10章主要介绍了云安全服务中的Web应用防火墙(WAF)相关内容,包括WAF的功能、原理及检测机制; 域名服务的应用和部署。重点介绍了WAF服务的独享部署和云模式部署应用,后以DVWA渗透测试平台为案例,测试了WAF的Web基础防护、CC防护以及黑白名单配置等相关内容。
本书特色
(1)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精准定位市场人才需求,突出部署和应用。
(2) 项目实战案例丰富,涵盖公有云九大服务领域,呈现完整的项目案例。
(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关注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强调实战应用。
(4) 遵循职业养成规律,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促成新手到专家的蜕变。
配套资源
为便于教学,本书配有数据集、安装程序、教学课件、教学大纲、授课计划、习题答案、实验指导书。
(1) 获取数据集、安装程序、部分网址方式: 先扫描本书封底的文泉云盘防盗码,再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
(2) 其他配套资源可以扫描本书封底的书圈二维码下载。
数据集
安装程序
部分网址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作为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工程和其他相关专业的华为云服务课程的新工科教材,也主要面向从事公有云服务规划、运维和开发的工程技术专业人员,从事高等教育的专任教师、高等学校的在读学生及相关领域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用书。
本书的开发得到了华为公司魏溶女士和毕天志先生的大力支持,全书由张建勋修改定稿,李昭政、鲍英、刘航、赵燕华和田光玉参与了本书部分实验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此外,本书的编写还参考了诸多相关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也得到了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计划项目(B201006604)和教育部华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802001027)的支持。
限于编者水平和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