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眼于互联网前沿技术,聚焦大文娱、新零售、电子商务、智慧出行、智慧金融、智能家居、智慧安全等各领域,为创业者、企业内部知识产权团队提供从知识产权挖掘到保护的一系列指引与启示。本书的作者来自国内各大一线互联网公司,分别从各自熟悉的领域为企业科学管控知识产权资产、降低风险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与参考,既有实战经验的分享,也有前沿领域与热门板块的专业法律分析,如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电商直播领域与企业投资并购、IPO 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等。内容涉及互联网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逻辑和具体保护的应对之策,涵盖商标、版权、专利、商业秘密等不同领域,以期为互联网从业人员带来尽可能全面而详尽的参考,开拓互联网从业人员的视野,共飨时代发展的福利。
这是一本互联网企业IP从业人员学习实战经验、实现职业跃迁的诚意之作。
编者自序
我们的书
我是在2006 年进入知识产权行业并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那是一个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职能比现在要模糊得多的年代,所以在从业的前几年,我对于知识产权怎么做才有用什么是专利运营之类的问题总是感到很困惑。这样的困惑并没有随着时间慢慢消退,反而在我2011 年进入腾讯后进一步增强,一方面,从硬件领域切换到互联网领域让我面临技术领域的再学习;另一方面,互联网专利的一系列方法论都处于变化与摸索的过程中,并没有一针见血的现成模式可以直接学习。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2016 年,我开始创立智圈知识产权,并得以接触不同的创业者、商业模式、产品创新方法。我忽然发现,如果产品不一样,商业模式不一样,那知识产权作用于产品和对公司所起的作用,肯定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包括刘光华、付饶、王宗鹏、罗伟欢、胡海斌在内的很多同行好友,随着各自工作能力的精进,也开始在行业内崭露头角,并以不同的方式输出自己对于知识产权的经验与见解,阅读他们的文章或与他们交流沟通,总是能帮助我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并增强对行业的理解。
2016 年10 月国庆节假期的一天,我忽然有一个想法,就是出版一本知识产权行业的实务书,但书的内容应不局限于自己的经验,而是把身边从业已经十年左右(甚至更长)的兄弟姐妹们的经验汇合起来,集结成书。因为每个人所处公司不同、产品不同、经历也不尽相同,角度的多样化却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启
发与思考,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把这个想法跟当时尚未谋面的柯晓鹏师兄在微信上简单交流了一下,没想到柯总迅速回应表示支持,于是就有了《IP 之道:30 家国内一线创新公司的知识产权是如何运营的》(以下称《IP 之道1》)在2017 年10 月的出版。出于组织上的便利,《IP 之道1》的作者群和我与柯总一样,都曾经服务过富士康,这个在行业发展历程中曾经走出上千位知识产权从业者的地方,也是行业内口口相传的知识产权黄埔军校。
得幸于作者群在业界的口碑和熟人间的相互推荐,《IP 之道1》成为2018 年知识产权的热门书籍,印刷三次,累计售出上万册,截至目前,《IP 之道1》在豆瓣的评分为7.7 分,这对于一个相对冷门的行业而言,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成绩了。
《IP 之道1》出版后,很多朋友私下会问我,你们的《IP 之道》会不会出下一版呀?
每逢这时,我都会说:这要看我们有没有新东西呀!是的,在我看来,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一个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开始大家看不清它,接着有很多人加入一起商讨、争吵、辩论,慢慢形成了一套被
大部分人接受的方法论,也就开始清晰起来。而这个过程,又会随着新东西的加入,循环往复。知识产权行业的发展规律也一样,如果我们出版第二本《IP之道》,也要选择在思想碰撞强烈的时候。
2020 年9 月,在一次与刘光华的电话交流中,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咱们这个行业,这几年发生了什么变化吗?静默了几秒钟,刘光华在电话那头深沉地说了一句:还真有,比如我所在的互联网知识产权……
光华兄侃侃而谈,而我则不断在心里盘算着:看来是时候出版我们的《IP 之道2》了……
如果说,在硬件领域,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权与运用都有比较统一和完善的认识,那么在互联网知识产权领域,旧的问题, 比如商业模式专利保护尚无非常清晰的定论;而新的问题,比如人工智能技术保护、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应对等又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大家开始热烈地讨论这些问题。
庆幸的是,随着企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创新在经营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也促使企业有更大的动力重视知识产权,而同时越来越多行业的有识之士也勇于站出来分享自己的实际经验与见解,比如我的朋友赵大武、杨淼、王长春等人。在我看来,这种多元表达将非常有利于行业的良
性发展,也将推动知识产权这个行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有了新东西,也就有了组织撰写的起心动念,除此之外,以下几个原因,也是推动我重新策划组织《IP 之道2:中国互联网企业知识产权实践集结》(以下简称《IP 之道2》)撰写的原动力。
,行业内经验的涓滴效应(trickle-down effect,又译作渗漏效应、滴漏效应)。
富士康作为知识产权黄埔军校在华南乃至全国范围,在知识产权管理及运营经验上曾经所起到的示范作用,对于行业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现如今,无论是华为经验还是腾讯经验,都成了行业内竞相学习的对象。这种经验,在不涉及公司商业秘密的前提下,随着IPR 和专利代理师的职业变迁会不断滴漏下去,如果能借着《IP 之道2》这个载体,加速这个过程,也算是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试想想,如果大量的知识产权从业者都能多少讲出一点富士康经验、华为经验、腾讯经验,那么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也就有了广泛而深厚的行业基础。
第二,我职业生涯的很多年都在追求向别人学习与取经,并且走过很多弯路,而现在这帮专家或者行业大咖就在身边,能满足我向他们请教的愿望。而回望年轻一代知识产权从业者,他们也许也正像我当年一样,处于野蛮成长或者摸爬滚打中,如果通过《IP 之道2》所组的这个局以及终所输出的内容,能够帮
助到他们,那真是莫大的欣慰!在某种程度上,无论是策划这本书,还是我个人在公众号上,或者在知乎平台上所作的回答,都是同一逻辑的产物。
第三,我喜欢交朋友,通过《IP 之道2》能够交到许多行业朋友,而通过与这些朋友的文字往来,也能实现一定程度的精神交流。《IP 之道1》可能是知识产权行业本大规模的集体之作了,这样的写作方
式很不传统,也远不是一些朋友所说的收集一下稿子就可以了那么简单。事实上,单就定基调、做选题、约稿催稿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更遑论要在内容上做到协调统一、在篇幅上尽量形成体系这样具体的操作了,这也是我们在策划和编撰的时候要想办法克服的困难点。因此在本书即将付印之际,要特别感谢柯晓鹏师兄一以贯之的大力支持,也要特别感谢覃波同学,他加入编者团队后分担了我们很多的工作,为本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内容上看,我个人认为,《IP 之道1》和《IP 之道2》的一大特色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不学究,二是信息密度高。不学究:它遵循了我们在早期策划的时候对本书定下的基调重点不在于提供理论框架,而是注重实务。
信息密度高:它要求作者尽量做到有料。记得在初发给作者的策划邮件中,我们就曾建议作者:一是用数据说话;二是至少举出一个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三是敢于发表个人的观点(即便不是主流的观点)。虽然在实际成书过程中未必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基本上遵循了这条原则。信息密度更为重要的一点,
则是对作者实际经验的严苛要求,即要求作者在知识产权某一细分领域有实操的经验,并且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观点。
也许,可以这么说,如果《IP 之道1》是知识产权黄埔军校次集体经验输出,那么《IP 之道2》就力图打造成互联网知识产权领域次实践集结。即便如此,由于互联网领域的技术更新换代太快,本书的很多观点和见解主要并不依赖于理论而更多来源于实践,因此,相信在内容上一定还存在一些有失偏颇和亟须改正之处,也期望本书的读者能够不吝赐教(关于本书的任何建议,都可通过我个人的公众号炮老板留言指出)。
《IP 之道1》从策划到终出版经历了曲折的一年,没想到的是,《IP 之道2》从起心动念到出版同样经历了整整一年。时光匆匆,岁月荏苒,一代又一代的知识产权人在成长。后,作为本书的策划和主编,我由衷地期待读者能从阅读中获得启发,并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为行业发光发热!
林炮勤
2021 年10 月
林炮勤, 智圈知识产权创始人,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及深圳市知识产权专家库专家,专注于产品创新战略,曾为美的、欧瑞博、YY等企业客户做企业创新培训。《IP之道》系列书籍策划人、主编及作者,发表过20多篇研究文章,也是数十件中国发明专利的发明人。知乎账号林炮勤被3万多人关注,抖音账号拥有7万粉丝。
柯晓鹏,南京大学法律硕士,具备专利代理师、律师和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现任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和专利法务总监。历任富士康、中兴通讯、恩智浦、维信诺等各行业龙头企业的知识产权一线和管理职位。在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知识产权布局和分析、知识产权争端解决和交易运营、知识产权商业化领域具有丰富全面的实践经验。
覃波, 现任斗鱼直播知识产权总监,武汉市知识产权中青年讲师,有丰富的互联网、芯片设计行业知识产权布局、风控管理及NPE对抗经验。从零开始组建斗鱼IP团队,带领斗鱼连续两年专利申请总量位居湖北省,为斗鱼积累数千件国内外专利等无形资产,授权发明先后获得中国发明优秀奖、湖北省专利金奖,斗鱼获得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认定。
目 录
第Ⅰ部分 知识产权运营与竞争策略
企业竞争的本质是什么?是价值链的整体竞争!
没有诉讼,没有冲突,就没有挑战,没有机遇!
专利,初看是个技术问题,再看是个法律问题,终却是一个商业问题。
知识产权:从工业时代到数智时代·
新兴科技企业IP 如何从0 到1,从1 到N?
从专利价值视角看互联网企业如何设计专利策略
从竞争优势角度看互联网企业如何构建
商标策略
智能网联汽车专利竞争格局与布局策略
第Ⅱ部分 知识产权保护攻略
当AI 与5G 相遇时,
当5G 与汽车融合时,
当专利法都修正到第4 版时,
我们该怎么办?
与此俱进!
借助产品经理思维,在软件专利挖掘领域另辟蹊径
商业模式专利挖掘、布局、审查避坑指南
5G 时代来临,IP 人如何应对人工智能专利保护新挑战?
跨越客体与创造性障碍,布局AI 技术保护
图形用户界面的知识产权布局和保护策略
管控开源社区生态,IP 能做什么?如何做?
互联网公司开展标准专利工作的思路、流程与技巧
第Ⅲ部分 知识产权权利管理
数量保证,质量制胜。
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在竞争中真正胜出!
知识产权人不能死磕法律思维,需要更广阔的认知能力!
海量商标管理中的宏观思维
版权管理的道与术
商业秘密保护和管理痛点剖析及思考
利用大数据提升企业商标全链条管理能力
第Ⅳ部分 维权、争议解决与诉讼
每一个冲突的洞察都意味着一个战略机会!
诉讼不是目的,目的是用性价比的方式解决问题。
国内外电商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平台规则分析
中国互联网软件专利诉讼实战案例与焦点问题剖析
如何应对NPE技术产品型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绕不开的专利坎
跨界创新智能网联时代汽车行业如何应对通信标准专利?
从品牌价值角度看商标、商号、域名的争议与解决
互联网商标维权如何从步步惊心到步步为营?
第Ⅴ部分 知识产权风控合规
IPO、投资、并购,IP 风控掌握成功密码!
数据为王,拥抱开源。
IPO 不能忽视IP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要点、思路与逻辑
并购高科技企业过程中的IP 工作指南
高颜值产品外观设计专利攻防之道
从供应链IP 与合规角度看企业如何拥抱开源生态
IP 贸易壁垒下一站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应对之道
互联网新业态下如何适用一般性条款进行反不正当竞争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