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回顾与梳理新加坡中华善堂蓝十救济总会及其下属10所团体会员善堂的历史与发展脉络,并以之为案例,论述新加坡潮人善堂如何从一个源自中国侨乡的传统宗教组织,蜕变转型,成为现代社会慈善与福利体系的重要一环;分析潮人善堂的宗教仪式及其所体现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说明善堂如何有效地融合慈善活动与宗教仪式,在潮人社群中强化归属感与认同意识,增强社群凝聚力;探讨善堂如何在日常运作中通过以崇奉大峰祖师的信仰为核心,结合其他群体,产生多层面的互动,建构起一个跨区域的信仰网络。
序一
丁荷生(Kenneth Dean)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任,莱佛士人文学科讲座教授这部专著是李志贤教授对新加坡善堂及其在广东潮州地区的渊源进行研究的成果,是李教授过去15年呕心沥血之著作。他记录了新加坡善堂的发展脉络、领导层和每一所主要善堂的历史,并以一本专书的形式征引了丰富的文献,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李教授也根据信众对宋朝僧人宋大峰的崇拜,审视了他们的仪式传统。
善堂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其主要成员都参加祭祀仪式,他们穿着白色长袍,一起诵经。许多善堂里还设立了祭祀先祖的大厅,为集体悼念先人提供了场所。善堂以扶乩仪式著称,乩手在铺满沙子的木制乩盘中挥舞柳笔。李教授在书中解释了这些与神灵沟通的技艺的传统,包括详细描述传统仪式、神圣空间的使用,以及这些宗教仪式传统在本区域的演变。
这本书为华人民间宗教信仰研究在理论层面上做了重要的贡献。李教授指出,善堂网络不只包括乡村礼仪领域,也包括更广泛的神明信仰领域,它让众多机构参与其不断扩大的网络,包括寺庙、酒店、旅行社、广告和媒体公司、戏剧团体、茶庄、花店、香烛和祭祀用品商店、餐馆和饮食店、诊所、政府机构和其他华人社团等。他接着指出,现今善堂通过深入参与全岛社区的社会服务,已远远超出潮人社群的范畴。李教授也提出一个重要的论点:正是善堂的宗教礼仪慈善活动和由此二者延伸出来的商业网络的三重互动,使它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机构,并拥有充满活力的未来。他认为,宗教仪式与慈善活动是分不开的,而没有商业网络的联系,两者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他指出,潮州方言和文化价值观正是在宗教仪式活动中有机地传递给年轻一代;而年轻一代当中有不少是被善堂出色的慈善活动以及与商界和政府机构的紧密联系所吸引。通过这些吸引人的方式,年轻人被带进了构成善堂传统核心的祭祀活动。
李教授勾勒出善堂在蓝十总会组织中不断演变的慈善角色,追溯到日本占领新加坡时期,善堂......
李志贤,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亚华人与近代中国研究群协同负责人,汕头大学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研究领域有潮人善堂、东南亚潮人社会、唐代赋税、武则天研究,著有《杨炎及其两税法研究》《一脉相承:石叻澄邑先哲传略》;编著《海外潮人的移民经验》《南洋研究回顾、现状与展望》《东南亚与中国连结、疏远、定位》《汾阳郭氏名士录》《东南亚潮人研究中文资料辑录》《新加坡潮人社团出版物辑录》等,以及发表学术论文和书评近70篇。
绪论001
章善堂溯源:从原乡到异地011
节在潮汕地区的起源与变迁011
第二节在新加坡的传播与建构基础020
第二章创立蓝十:本地潮人善堂网络的建立033
节日据的契机033
第二节善堂组织的制度化042
第三节蓝十的嬗变与发展060
第三章发展脉络:蓝十善堂的历史与流变086
节新马善堂文化的发端:修德善堂养心社086
第二节首创善堂儒乐部:普救善堂109
第三节还原创堂历史:南洋同奉善堂121
第四节跨越族群与宗教藩篱:同敬善堂诚善社135
第五节构建社区历史记忆:南安善堂144
第六节善堂慈善事业现代化先行者:同德善堂念心社154
第七节联合宫里的善堂:报德善堂171
第八节由山顶善堂蜕变的公益机构:南凤善堂176
第九节开女经生出坛礼佛之先河:众弘善堂184
第十节从经乐股到蓝十成员:新加坡崇峰善堂195
第四章仪式内涵:潮人善堂文化的载体199
节尚待考证的诞辰:祖师寿诞199
第二节慎终追远和冥孝观的表现:祭祖祀典205
第三节凝聚内外扩大善堂网络:老爷装金214
第四节善的宣导与推动力量:扶乩227
第五节集救赎观、道德伦理与身份认同于一体:做功德248
第五章信仰网络:慈善事业、宗教仪式、商业关系三元互动模式269
节构建信仰网络的三个层面269
第二节信仰网络的形成与区域化275
余论发展趋势与信仰传承的挑战278
参考文献282
附录310
后记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