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域海岛地名志》由辽宁卷,山东卷,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广西卷,海南卷和河北、天津、江苏、上海卷共8卷组成。其中河北、天津、江苏、上海合为一卷,浙江卷分为3册,福建卷分为2册,广东卷分为2册,全国共12册。共收录海域地理实体地名1194条、海岛地理实体地名8923条,内容涵盖了地名含义及沿革、位置面积资源等自然属性、开发利用现状等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其他概况。所引用的数据主要为现场调查所得。
《中国海域海岛地名志》是全面系统记载我国海域海岛地名的大型基础工具书,是我国海洋地名工作一项有意义的文化工程。该书的出版,将为沿海城乡建设、行政管理、经济活动、文化教育、外事旅游、交通运输、邮电、公安户籍、地图测绘等事业,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地名资料;同时为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读者提供地名查询服务,并为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海洋调查提供基础支撑。
《中国海域海岛地名志-广西卷》共收录海域地理实体地名124条,海岛地理实体地名548条。
我国海域辽阔,海域海岛地理实体众多,在历史的长河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类型各异的地名,是重要的基础地理信息。开展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便社会交流交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名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我国第一次地名普查,对海域地名也进行了普查(台湾省及香港、澳门地区的地名除外),并进行了地名标准化处理。经过近30年的发展,在海域海岛地理实体中,有实体无名、一实体多名、多实体重名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有些地理实体因人为开发、自然侵蚀等原因已经消失,但其名称依然存在。在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力引擎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开展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及标准化工作刻不容缓。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09]58号)精神和《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原国家海洋局于2009年组织开展了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对海域、海岛及其他地理实体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空间上涵盖了中国所有海岛,获取了我国海域海岛地名的基本情况。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得到了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11个沿海省(市、区)的各级海洋主管部门、37家海洋技术单位、数百名调查人员投入了这项工作,至2012年基本完成。对大陆沿海数以万计的海岛进行了现场调查,并辅以遥感影像对比;对港澳台地区的海岛地理实体进行了遥感调查,并现场调查了西沙、南沙的部分岛礁,获取了大量实地调查资料和数据。这次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国海域、海岛和其他地理实体的数量与分布,了解了地理实体名称含义及历史沿革,掌握了地理实体的开发利用情况,并对地理实体名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中国海域海岛地名志》即是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成果之一。
地名志是综合反映地名的专著,也是标准化地名的工具书。1989年,中国地名委员会以第一次海域地名普查成果为基础,编纂完成《中国海域地名志》,收录中国海域和海岛等地名7600多条。根据第二次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工作总体要求,为了详细记录全国海域海岛地名普查成果,进一步加强海域海岛名称管理,传承海域海岛地名历史文化,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原国家海洋局组织成立了《中国海域海岛地名志》总编纂委员会,经过沿海省(市、区)地名普查和编纂人员三年的共同努力,于2014年编纂完成了《中国海域海岛地名志》初稿。2018年6月8日,国家海洋局、民政部公布了《我国部分海域海岛标准名称》。编委会依据公布的海域海岛标准名称,对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调整、核实、修改和完善,最终编纂完成了卷帙浩繁的《中国海域海岛地名志》。
《中国海域海岛地名志》由辽宁卷,山东卷,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广西卷,海南卷和河北、天津、江苏、上海卷共8卷组成。其中河北、天津、江苏、上海合为一卷,浙江卷分为3册,福建卷分为2册,广东卷分为2册,全国共12册。共收录海域地理实体地名1194条、海岛地理实体地名8923条,内容涵盖了地名含义及沿革、位置面积资源等自然属性、开发利用现状等社会经济属性以及其他概况。所引用的数据主要为现场调查所得。
《中国海域海岛地名志》是全面系统记载我国海域海岛地名的大型基础工具书,是我国海洋地名工作一项有意义的文化工程。本书的出版,将为沿海城乡建设、行政管理、经济活动、文化教育、外事旅游、交通运输、邮电、公安户籍、地图测绘等事业,提供历史和现实的地名资料;同时为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读者提供地名查询服务,并为海洋科技工作者开展海洋调查提供基础支撑。
本书是《中国海域海岛地名志·广西卷》,共收录海域地理实体地名124条,海岛地理实体地名548条。本卷在搜集材料和编纂过程中,得到了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海洋和地名有关部门以及广西海洋监测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海洋技术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们谨向为编纂本书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所有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致以最深切的谢意!
鉴于编者知识和水平所限,书中错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上篇 海域地理实体
第一章 海
南海
第二章 海湾
北部湾
英罗港
铁山港
丹兜海
西村港
廉州湾
三娘湾
钦州湾
茅尾海
旧洋江湾
防城港
云约江港
榕木江湾
东湾
西湾
第三章 水道
大红排航道
象骨沙航道
大口航道
二口航道
防城港航道
第四章 滩
牵牛沙
门口港滩
北界面
高沙
太兴塘滩
四环沙
水井头滩
红沙头滩
葫芦沙
高沙头滩
沙虫坪
白沙塘面
洋墩面
下洲滩
上洲滩
螃蟹田塘滩
大草坡滩
上下塘滩
散沙面
里头山面
葛麻山面
淡水口面
青山头面
营盘面
牛屎港面
螃蟹塘面
西村面
北海银滩
淡水沙
岭底滩
草鞋墩
土地墩田尿滩
大草墩
八湴墩
新田坪
东廊滩
西廊滩
桅杆墩
高沙面
那隆面
卸江面
官井面
大墩面
沙尿滩
船厂面
三娘湾面
乌雷面
外沙
平山江口滩
粟地脚环滩
水井环滩
硫磺面
江口坪
金鼓沙
牙山坪
长泥滩
叶山坪
沙冲坪
大卯鱼坪
草髻墩
高墩
大环囊滩
搏捻滩
竹冲墩
粗沙墩
茅墩沙
纸沙
马鞍沙
四方沙
沙港坪
红沙滩
大沙顶
三口浪沙
山新沥沙
三帝面前沙
石井沟沙
大沙
沙尾嘴
吉溪红沙头
山脚江沙
石角坪
鲍鱼沥沙
贵明滩
红螺割沙
茜草尾沙
大沟口沙
大潭沙
大江边沙
大沙滩
红沙头
软沙
第五章 半岛
乌雷半岛
企沙半岛
江山半岛
第六章 岬角
冠头角
天堂角
马鞍山角
石龟头
白龙尾
第七章 河口
茅岭江口
大风江口
南流江干流河口
北仑河口
……
下篇 海岛地理实体
附录一
附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