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与人类文明——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张建彪)
本书以自然环境构成、发展,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及其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索如何在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发现大自然蕴含的人文哲学规律,寻找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秘诀”和人类的生存智慧。如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发现人类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本书的主要目的。
可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大中专教师、研究生和高中学生的参考读物。
张建彪,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高级实验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科学,以环境化学分析为手段,以环境污染、生态重建和人类健康为研究对象,探索环境变化与动植物及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2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主持九三中央政策理论研究课题2项,发表人文科哲理论研究类论文6篇。
董川,二级教授、三晋学者、全国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西高等学校youxiu创新团队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十大科学传播专家和三晋英才的高端领军人才等。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山西省教授协会会长、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等委员。科研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瑞士国际发明协会金奖、德国纽伦堡创新材料奖等。
第一章 环境与生命
第一节 生命的物质基础及进化 2
一、生命的本质 2
二、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 4
三、组成人体的主要化合物 9
第二节 生命与环境 12
一、生命与太阳能 13
二、生命与水环境 14
三、生命与大气环境 15
四、生命与土壤环境 17
第三节 生命的属性 18
一、生命的运动性 18
二、生命的唯一性 19
三、生命的全程性 19
四、生命的自律平衡性 20
第四节 生命的意识 21
一、生命意识的本质 21
二、意识上的生命运动 23
三、生命的基因探索 24
第二章 环境与人类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中生物生存方式的启示 28
一、生物的生存与智慧 28
二、生物的竞争与合作 29
三、生态位的内涵与启示 30
四、人类的需要理论 33
第二节 环境资源利用的启示 34
一、资源“5R”原则 35
二、资源“5R”原则对经济的启示 36
三、资源“5R”原则对“三废”处理的启示 37
四、资源“5R”原则对生活的启示 37
五、资源“5R”原则对科研的启示 40
第三节 抗生素滥用的思考 41
一、抗生素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42
二、抗生素滥用的结果 43
三、抗生素的分子结构及抑菌机制 45
四、减少抗生素滥用的建议 46
第四节 农药滥用的思考 47
一、农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7
二、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48
三、农药残留与环境污染 49
四、农药残留的防与治 50
第三章 环境与动物
第一节 鱼类的启示 54
一、不同生境下的鱼 54
二、不同种类的鱼 55
第二节 陆生动物的启示 59
一、羊 59
二、骆驼 64
三、蝙蝠 67
四、果子狸 70
五、穿山甲 71
第三节 鸟类的启示 73
一、麻雀 75
二、乌鸦 76
三、比索鸟和华庭鸟 79
四、鹰 79
第四节 昆虫的启示 82
一、苍蝇 82
二、蜜蜂 84
三、蚂蚁 88
四、蜉蝣 90
第五节 蚊子的科学思考及启示 91
一、蚊子的习性 92
二、蚊子吸血的高超技术 93
三、蚊子翅膀的特殊功能 94
四、蚊子与人类 95
五、蚊子与仿生学 97
六、蚊子的寿命与遗传多样性 98
七、蚊子与诺贝尔奖的启示 99
第四章 环境与植物
第一节 叶的光合作用 104
一、叶绿素与叶绿体 104
二、叶绿素的光学特性 107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和启示 108
第二节 花卉的启示 110
一、荷花 112
二、梅花 113
三、兰花 115
四、竹子 116
五、菊花 118
六、插花的艺术 119
第三节 大树与人生修养 120
一、树根的奉献与拼搏 121
二、树干的担当与坚韧 122
三、树叶的进取与回馈 124
四、根、茎叶的协作与共赢 125
第五章 人类的健康与疾病
第一节 人体温度与健康 130
一、体温与环境 130
二、体温与代谢能力 131
三、体温与健康 133
第二节 生活习惯与寿命 135
一、遗传基因与寿命 136
二、科学饮食与长寿 138
三、合理运动与健康长寿 139
四、心态与健康长寿 140
第三节 人类的饮食习惯与健康 141
一、烧烤食品 141
二、腌制类食品 143
三、隔夜食物 144
四、方便食品 145
五、烟、酒、茶与健康 145
六、素食与健康 150
七、节食与健康 151
第四节 人类与疾病 153
一、疾病的本质 153
二、疾病的种类与治疗 154
三、疾病的预防和自愈 156
四、人类与药物 158
五、治疗和治愈的思考 159
第五节 人类的进化与传染病 160
一、流行性感冒 162
二、艾滋病 163
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 165
四、埃博拉病毒 166
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16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