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互联互通》主编苏格,副主编马克卿、赵亚力、杨泽瑞,书中的论文由国内外二十多位专家学者撰写。
互联互通是我国近年来关注的APEC主要议题之一。亚太互联互通不仅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而且有利于推动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自2014年北京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批准《APEC互联互通蓝图(2015-2025)》以来,亚太地区互联互通合作取得显著进展。
《亚太互联互通》以研究亚太互联互通为核心,包括四个部分:中国与APEC互联互通建设、互联互通与APEC进程、亚太互联互通领域研究、亚太互联互通与“一带一路”倡议研究。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过去一年,国际形势“三重叠加”,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纵深持续发展,中国进入实现百年目标的冲刺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科技、人文等多个层面历经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荡,愈显“环球同此凉热”。
何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总的来说就是三大变化:一是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二是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三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必然存在常态与变量,必须登高望远、审时度势,以开阔的宏观视野、长周期的辩证思维,全面、准确地予以审视、判断和把握。变与不变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全球大流行,已经对国际经济、金融甚至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冲击和影响,其后续发展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地球村”遭受疫情冲击巨大。就经济学而言,疫情全球暴发首先影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严重冲击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打乱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整体节奏,实体经济供需两端受损,旅游服务业大幅收缩。疫情继而冲击全球金融体系、虚拟经济,美国连续推出空前“量化宽松”刺激政策,股市先现断崖式下跌并数次熔断,后又呈V形反弹,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跌宕起伏。疫情给世界经济造成长期的、严重的、难以逆转的损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全球经济已经陷入衰退。
疫情蔓延还极大地冲击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些议程,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社交活动。在国际社会携手防疫抗疫之时,还有西方政客不断向中国“甩锅”,人为散布各种“政治病毒”。
疫情是否会导致全球化严重倒退?是否会引发重要行业“再本土化”并加剧“逆全球化”,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观点认为疫情是“压垮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
通盘审视,大疫之后世界总体力量对比以及地缘战略格局、全球治理方式和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的关系,都将呈现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但是,全面地、辩证地、历史地看,无论国际舞台上如何风云变幻,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本质属性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客观规律和趋势,难以因一次疫情就全然改变,只会在变化中不断彰显和增强。
所谓“全球化终止论”“通盘撤资论”“中外脱钩论”,都是有悖经济常理的判断。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工业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世界各国资源的互相配置,中外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上已经形成了互补的关系和系统的产业链。外企如果想撤离中国,一是要投资,二是要有劳动力,三是要有基础设施,这些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况且,中国的工业品制造约占世界30%,国际贸易额约占12%。有人企图打造一个没有中国参与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形成一个排斥中国的新经济全球化格局,实施起来也绝非易事。当然,我们必须有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综合施策,防患未然。危中有机
“危”和“机”具有辩证的特性,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大的危机可蕴含大分化、大调整、大改革和大机遇。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会朝何处发展?其一,全球化的方向到底是开放还是封闭,是合作还是对抗?国际社会面临着重大的抉择。其二,地区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秩序与格局必然会出现新的排列重组。其三,科技创新和竞争趋向更为激烈,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决定国际关系各行为体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中国经济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短期损失后正在回归常态,随着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活动加快恢复且呈现发展长期向好、内在向上趋势,体现出了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优势和特征,展现了我们自身体制的调节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应对措施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能源、电力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的“非典”推动了互联网、电商、快递等行业的异军突起;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高速公路和铁路路网等基建项目在中国得以大规模实施。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促进了市场格局、商业模式和宏观调控政策的改变。疫情倒逼催化了在线教育、在线办公、智慧医疗等新的行业和业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涵盖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正在成为新的巨额投资增长点和消费大市场。
2020年岁末,摩根士丹利将中国股市的评级由“持有”上调至“增持”。如果我们持续“将自己的事情办好”,国际资本就有可能将中国选为避险之地。疫情之后,“新基建”有可能成为国际资本重要选项。就国际金融格局演化来看,人民币的地位亦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和可能。就区域合作格局而言,疫情之后,全球贸易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有望发生巨大变化:从前北美、欧盟、东北亚三大贸易圈三分天下,未来中日韩、中国一东盟(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以下简称“东盟”,ASEAN)在新常态下的经济合作有可能领跑并催生新的国际和区域贸易格局。
总之,我们必须着眼“后疫情时代”并下好“先手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生产生活秩序的全面恢复,同时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为稳定世界经济发挥中国的建设性作用。一方面,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国际社会须坚决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凝聚团结抗疫共识,开展全球联防联控,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是地球村唯一正确的选择。另一方面,采取一切必要举措,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积极推动各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实现更加平衡和可持续的增长。继往开来面对世界格局变化、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化受挫、大国竞争加剧的复杂国际形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现责任担当,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一是坚持改革与对外开放。面对疫情,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劾力同心、众志成城,全国迅速构筑起统一指挥、全面部署、立体防控的战略防线。中国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扎实形成“六稳”加“六保”的工作框架。岁末,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奋斗者号”成功深潜逾万米;“嫦娥五号”胜利完成探月工程采样任务。中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讨论“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等中期和长远蓝图,突出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和决策科学性,使得中国成为后疫情时代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是增进国际社会互信。疫情暴发后,单边主义与“逆全球化”等思潮抬头。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以下简称“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和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呼吁携手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国宣布向WHO提供及时援助,向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医疗专家组并提供抗疫援助。中国和国际社会守望相助,共同反对病毒污名化、抵制疫情政治化,为全球携手抗疫、共谋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三是推动疫后经济复苏。中方积极同国际社会深化务实合作,谋求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中国在抗疫取得重大成果基础上,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一带一路”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为主线,不断稳定地区产业链、供应链,拓展新模式、新业态。2020年年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历经八年谈判终于签署,全球最大自贸区建设得以启动。同时,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将为中欧企业、全球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两件大事为世界和地区经济复苏与社会发展注入信心和动力。
四是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中国就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等重大课题同地区国家全方位交换意见。中国坚持开放而非封闭、合作而非对抗的立场,主张地区国家有权利实现自身发展,有权利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各国应坚持通过友好协商解决矛盾分歧,共同维护区域和平稳定,反对制造紧张对立的冷战思维,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稳定局面,携手推动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五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后疫情时代联合国应主持公道、厉行法治、促进合作、聚焦行动,重申中国将始终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充分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风范。岁末,习近平主席接连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等重大多边外交活动,明确阐述了一系列重大理念主张。中方坚定不移地捍卫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旗帜鲜明地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霸凌,不断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总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纵深加速演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际地缘政治乱云飞渡,经济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已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深刻调整,世界地缘政治经济重心相对“东升西降”。2020年是中国实现百年目标的冲刺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迎难而上、稳健前行,既竭力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积极为多事之秋的世界注入正能量。
苏格,现任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并任教。美国杨伯翰大学硕士、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美国史密森学会研究员、富布莱特高级访问学者;乔治城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二度博士后;外交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2003-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里南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2006-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冰岛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2009-2013)、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2015-2018)。
前言
1苏 格: 推进互联互通,下好“后疫情时代”亚太合作“先手棋”
专 论 中国与APEC互联互通建设
2黄孟复:对接互联互通倡议,深化亚太经济合作
3鲁 梅:推动亚太互联互通,走向共同繁荣与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第一编 互联互通与APEC进程
4陈企业:联结APEC经济体的纽带:基础设施、治理和
社会融和
5刘晨阳:亚太区域互联互通倡议
6王震宇 新时代亚太互联互通合作的现状与展望
7杨泽瑞:互联互通推动APEC“亚太共同体”建设
8贺熙琳:互联互通——后茂物时代亚太经济合作的
重要方向
9APEC互联互通蓝图中期评估报告
10亚太互联互通指数研究
11APEC经济体互联互通建设进展的案例研究
12 APEC互联互通蓝图中期评估案例-亚太电子示范口岸
网络项目
第二编 亚太互联互通领域研究
13Andrew Elek:互联互通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促进全球价值链
14Mari Pangestu:亚太数字经济议程
15APEC结构改革与基础设施建设
16曹红辉:亚太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投融资创新
机制研究
17刘晨阳:亚太地区机制互联互通现状评估及未来
发展方向
18李文韬:亚太地区互联互通合作现状评估及中国
行动方案
19李 静:APEC数字互联互通建设的进展与前景
20路广通:亚太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现状、影响
和问题
21林发彬: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现状、问题与前景
第三编 亚太互联互通与“一带一路”倡议研究22贡萨洛·古铁雷斯·雷内尔:
一带一路推动中国-拉美关系
23牛 丽:“蓝色太平洋”联通“一带一路”,
推动太平洋岛国发展与合
24陆建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东盟产业合作的
机遇和挑战
25张建平: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与APEC的对接
26徐秀军: 全球经济治理:“一带一路”与APEC合作
27耿 楠: 亚太区域数字互联互通的机遇、挑战与对策
28全 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内涵与建设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