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斯拉夫国家语言文化研究”专题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 下,为向国内读者介绍斯拉夫国家在语言文化、民族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国情而作,是区域国别问题研究的一次大胆尝试, 旨在推动中外交流,实现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份力量。
斯拉夫民族分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目前共有13个国家,具体为:东斯拉夫国家有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西斯拉夫国家有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国家有塞尔维亚、黑山、北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维那(简称“波黑”),以及位于欧洲东南部的保加利亚。国内有关斯拉夫国家的图书和资料并不多,相关研究也很薄弱,学术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多见于对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塞尔维亚等国的文化研究,很少有人对整个斯拉夫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研究。斯拉夫民族历史悠久,拥有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苏联“十月革命”之后(尤其是在“二战”之后),学界对“世界斯拉夫学”(英文为 slavictics,俄文为славяноведение或славистика)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并且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这一时期的斯拉夫学研究也明显带有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特征,所以这一时期的研究常被视为“苏联学”(советология)。苏联解体后,世界范围内的斯拉夫语人才培养和斯拉夫学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当前,俄罗斯的斯拉夫语人才和斯拉夫学研究人才同样非常紧缺。幸运的是,俄罗斯学界具有培养斯拉夫语人才、发展斯拉夫学的时代紧迫感,所以在近几年,俄罗斯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纵观世界各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我们不能因其繁荣或衰退来判定其优劣。作为一种文明现象,斯拉夫民族文化不容小觑。因此,在借鉴斯拉夫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从“他者”的视角去介绍、梳理、分析整个斯拉夫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根据它的历史与现实来预测其未来发展方向。
区别于国内已出版的《斯拉夫文明》等书的历史研究视角,我们的研究思路是:以斯拉夫民族区域发展为研究视角,把斯拉夫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分别从斯拉夫民族的语言、文化、文学、艺术、建筑、教育、宗教等方面深入研究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的主要国家的国情状况。因此,我们既着眼于斯拉夫国家的区域性、民族性、多样性等方面的整合研究,也重视斯拉夫主要国家的国别个性研究;在介绍、梳理事实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最终回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思想上。在研究方法上,我们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在斯拉夫国家的民俗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教育、汉语教育等领域,我们主要采用了田野调查法;在斯拉夫民族的语言意识研究领域,我们主要采用 了心理语言学联想实验法。
我们的研究团队成员主要来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研究对象细分为:以俄罗斯为主的东斯拉夫国家,以波兰为主的西斯拉夫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主的南斯拉夫国家。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外交、文化、文学艺术、历史、教育、伦理、民族心理和语言意识、语言政策等方面,研究工作主要以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委托课题项目等方式进行。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责有:
立足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培养既掌握俄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等斯拉夫语言,又了解斯拉夫文化,能研究斯拉夫国家国情的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努力搭建研究斯拉夫国家的学术交流平台,并以问题为导向,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为国家对外合作起到“智库”作用;希望研究成果能够服务于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从而体现高校学术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
“斯拉夫国家语言文化研究”课题组
2021年8月30日
前言
本书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课题“‘一带一路’沿线斯拉夫 国家汉语教育现状及服务需求”的结项成果,研究过程获得教育 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斯拉夫国家研究中心”的指导和支持,研究成果的出版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一 带一路’视域下斯拉夫国家语言文化及发展战略研究”的资助。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旨在了解汉语国际推广与传播的现状及 未来服务需求,继而探究汉语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世 界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希望能够构建一个上下协同、内外畅通 的汉语国际传播路径,让汉语成为世界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 现当代中国发展状况的媒介。因此,本书在课题研究报告的基础上,以国外的汉语教育政策为基准,全面梳理了俄罗斯、波兰和 塞尔维亚这三个有代表性的斯拉夫国家的汉语教育发展情况,旨在探索斯拉夫国家汉语教育的未来走向,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
斯拉夫国家从民族属性上分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 夫三个分支。由东斯拉夫人组成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由西斯拉夫人组成的国家有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由南斯拉夫人组成的国家包括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南联邦”)解体后形成的塞尔维亚、黑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北马斯顿、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以及 地处欧洲东南部的保加利亚。课题各选择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和南斯拉夫中的一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即俄罗斯、波兰和塞尔维亚,这三个国家作为“一带一路”沿线斯拉夫国家的代表,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课题研究内容丰富,从国家语言政策、外语教育政策、汉语教育政策,从学校到企业,直至社会需求,力争做到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斯拉夫国家当前汉语教育的面貌,希望能为汉语教育的国际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俄罗斯的汉语教育研究成果早已有之,但与我国黑龙江省相邻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汉语教育还没有得到全面、系统梳理。目前在俄罗斯,汉语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语言之一,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加入到学习汉语的队伍中。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的汉语教育规模和水平在俄罗斯排前三位,因此,无论从汉语学习的地区优势角度,还是从国家和区域安全角度,我们都有必要对该地区的汉语教育进行深度调查和研究。
波兰是中东欧地区最早开展汉语教育的国家之一,而且华沙大学是中东欧地区最早开设汉语课程的高校之一。进入21世纪,波兰的汉语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学习人数、教学模式和条件、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数量、汉语师资、汉语教学研究及交流、汉语推广及中国文化传播等方面,波兰在欧洲国家当中都具有代表性。波兰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欧盟,其教育制度与欧盟完全接轨,这使得波兰的教育体制既保持了本土特色,又极具欧洲特征。因此,研究波兰的汉语教育状况,调查其汉语教育与服务需求,分析其发展趋势,对解读欧盟国家的语言政策,在欧洲开展汉语教育并传播中国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塞尔维亚的汉语教育在南联邦时期就开始了,南联邦的第一个汉语本科专业就设在贝尔格莱德大学,贝尔格莱德大学至今仍是塞尔维亚实力最雄厚的汉学研究基地。1991年,南联邦解体,塞尔维亚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现今,塞尔维亚的教育体制虽然经历了数次改革,但仍带有南联邦的历史印记。近几年,随着“入欧”进程的推进,塞尔维亚努力使自身的教育体制与欧盟接轨。因此,塞尔维亚的教育体制既有地区代表性,又有自身特色。从中塞关系上看,塞尔维亚是整个欧洲地区最早与中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塞尔维亚,中、塞两国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塞尔维亚成为中东欧“一带一路”上最重要的节点之一,并且与中国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研究塞尔维亚的汉语教育状况以及服务需求,对了解南联邦解体后形成的其他国家的汉语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分析探讨区域文化视域下的各国国情。每个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国情差异往往会影响该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了解汉语推广、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情况,是制定我国汉语国际传播方略的基础。a 其二,了解斯拉进汉语在这些国家的应用、推广与可持续发展。斯拉夫国家有其各自独特的语言文化特点,了解这些国家的语言文化发展状况,并与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对汉语的国际推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不同文字系统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a 可以说,对世界各国的语言了解越多,就越能加快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其三,研究斯拉夫国家的汉语传播特点,能为制定针对斯拉夫国家的汉语传播方略,研制适合斯拉夫国家国情及文化的汉语教育规范及考试标准,培训斯拉夫国家的汉语教师,加强汉语教材建设,优化汉语教育传播机制等提供建设性建议。语言的功能在于“方便交流,沟通民心”。为了加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动,使汉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文明互鉴中发挥作用,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汉语教育的发展条件,满足学习者的汉语学习需求,制定汉语国际推广与传播计划。b 想要引导斯拉夫国家民众学习汉语,首先需要了解斯拉夫国家民众在汉语学习上的内在需求,比如:到中国旅游的需求,希望汉语能成为谋生的手段,希望获得中国的奖学金而来中国留学,希望更好地了解中国及文化等。因此,从办学机构、课程设置到师资、教材和学生,从民众对汉语的兴趣到学习汉语的目标,本书从多个方面阐述了这些国家的汉语教育政策,全面调查其汉语教育状况,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议。
本书的第一作者赵秋野为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的整体工作,如:论证选题,申报项目,制订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内容,落实调研报告任务,设计全书结构,完成全书的统稿工作等。项目组于2018年5月完成了俄罗斯、波兰和塞尔维亚这三个斯拉夫国家汉语教育现状的实地调研工作,并对搜集到的材料和数据等进行了整理、分析,形成三个独立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项目主持人完成了斯拉夫国家汉语教育的整体性研究报告。2019年11月,项目组完成了结题报告,并于2020年完成了书稿的撰写工作。
本书一共有四章内容,第一章由赵秋野撰写,第二章由王凤英撰写,第三章由于大春撰写,第四章由金晓蕾撰写。感谢张艳杰、王晓梅、李芳、何春东、林宇、乌兰等老师提供的材料和数据,感谢国外大学师生在提供数据材料、完成调查问卷等方面给予的支持,这些大学主要有: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远东联邦大学、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波兰的格但斯克大学以及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大学等。
为适应国际汉语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更名为“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简称“语合中心”)。该中心专门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世界多元文化的互学互鉴搭建友好协作的平台。语合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统筹建设国际汉语教育资源体系,参与制定国际汉语教育相关标准;支持国际汉语教师、教材、学科等方面的建设和学术研究;组织实施国际汉语教师考试、外国人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开展相关评估工作;组织开展中外语言交流合作等。我们相信,在语合中心的指导下,国际汉语教育事业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