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成人和儿童物体指称行为对比研究》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比分析汉语交际中成人和儿童在实施物体指称行为方面的异同。本研究首先构建了一个研究自然会话中物体指称行为的三分模式。该三分模式由物体本体层、认知层和语言体现层构成。以三分模式为基础,本研究制定语料标注方案,标注用于对比的录音语料和录像语料。基于语料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4岁至9岁汉语儿童的指称交际能力整体上仍处于发展之中,与成人相比仍存在差异。
适读人群 :教师
本研究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比分析汉语交际中成人和儿童在实施物体指称行为方面的异同。本研究首先构建
了一个研究自然会话中物体指称行为的三分模式。该三分模式由物体本体层、认知层和语言体现层构成。以三分模
式为基础,本研究制定语料标注方案,标注用于对比的录音语料和录像语料。基于语料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发现,
4岁至9岁汉语儿童的指称交际能力整体上仍处于发展之中,与成人相比仍存在差异。
曾小荣副教授的专著《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成人与儿童物体指称行为研究》运用语料库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对比分析了汉语成人和儿童的物体指称行为。该专著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首先,该专著选题较为新颖。指称是语言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从指称对象来看,现有汉语指称研究大多关注人物以及抽象物体,专门探讨具体物体指称研究的文献为数不多。围绕具体物体开展专门的指称研究能从指称对象的本体特征视角进一步丰富现有指称领域的研究。关于这一点,作者已经在第二章的文献综述部分和第三章的研究框架部分有所讨论,相关内容值得这一领域的学者借鉴和参考。
其次,该专著从多模态视角研究指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国内指称研究的研究范围。作者基于真实语料,详细描述了三种指称行为涉手模式在具体交际语境中的形式和功能,体现出作者具备较好的语料分析能力。相关研究论文已在国内《当代语言学》和《外国语》期刊发表。
最后,该专著的例证丰富,文献梳理系统全面,显示出作者具有较为扎实的研究基本功。值得一提的是,该专著对指称领域的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梳理,并重点介绍了物体指称领域的国外文献,相信其中不少文献会对国内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曾小荣副教授于2013年12月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在教学和行政工作之余,一直不忘学术初心,坚持从事学术研究,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十余篇,并主持完成含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项目三项。自2017年起,他开始跟随我做自闭症儿童话语研究,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们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正逐步发表。作为他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导师,我一直见证他的努力和成长,也期待他能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是为序。
曾小荣,男,江西奉新人,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留学归国人员联谊会常务理事,江西省外语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访问学者,浙江大学\"双脑计划\"交叉团队核心成员。
序
前言
图目
表目
第一章 导论
1.1 概述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指称研究概述
2.1.1 不同视角的指称研究
2.1.2 以人物和地点为指称对象的研究
2.2 以物体为指称对象的研究
2.2.1 抽象物体指称研究
2.2.2 具体物体指称研究
2.3 指称对比研究
2.3.1 英汉对比研究
2.3.2 汉语不同语体间的对比研究
2.3.3 操同一语言的不同人群间的对比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自然会话中物体指称的三分模式
3.1 三分模式简介
3.2 物体本体层
3.2.1 物理世界的物体类型
3.2.2 话语世界的物体类型
3.3 认知层——发话人对指称对象的识解
3.3.1 Langacker的认知话语观
3.3.2 认知话语视角下的指称行为
3.3.3 识解方式
3.3.4 影响发话人识解指称对象的语境因素
3.3.5 物体的认知本体因素
3.4 物体指称语系统
3.4.1 引入和续谈
3.4.2 物体指称语及其各个子系统的定义
3.4.3 物体指称语系统的语言体现形式
3.5 物体指称语中引入语与续谈语之间的语义关联类型
3.6 物体指称语中的类名切换现象
3.6.1 类名切换的类型
3.6.2 类名切换的原因
3.7 物体指称语中的转指现象
3.7.1 转指分类的相关研究
3.7.2 物体指称转指的认知阐释
3.7.3 两种类型的转指
3.7.4 指称物体时选择转指策略涉及的认知因素
3.8 物体指称语中的修正现象
3.8.1 修正的概念
3,8.2 修正的类型
3.9 物体指称语中指示词“这”“那”的用法
……
第四章 物体指称行为中的涉手模式及涉手模式与指称语的互动分析
第五章 自建语料库中语料的采集、加工处理、转写与标注
第六章 成人和儿童物体指称策略的对比分析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