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可持续设计》是从技术和操作层面对联合国发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年-2014年)的积极响应和贡献。同时旨在帮助新一代设计师的成长,使他们具有责任感并能够承担环境可持续产品的设计。《环境可持续设计》对设计过程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论框架,以及一套实用的方法工具。该书将产品开发中的环境诉求与设计方法论、操作工具和企业策略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借助大量精心挑选的高品质的环境产品设计案例,阐明了采取的策略和设计原则。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环境可持续性的理念,并且提出达到这一理想目标的总体方针;第二部分介绍了生命周期设计方法、如何降低资源消耗、甄选低环境影响的资源、拓展产品生命期限、延长材料使用寿命以及易拆解设计的策略;第三部分提出了评估产品环境影响的具体方法和工具(如生命周期评价),以及其他一些将环境诉求融人到真实设计过程中的辅助工具;第四部分是对可持续设计发展历程的概述,这里包含了设计实践和研究两部分的内容。
《环境可持续设计》对所有关注产品开发的学生、设计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来说都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文献。
联合国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05年-2014年)的目标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领导,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价值和相关实践整合到教育和学习的所有方面。 这种教育将促进人们行为方式的转变,并为当代人和子孙后代创建一个环境友好、经济强盛、社会公平的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本书的两位作者Carlo Vezzoli教授和Ezio Manzini教授都来自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二位都是国际可持续设计教育领域知名的领军人物,也都是译者的老师和朋友。该书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看都是目前设计界对可持续设计这一主题最深入、全面和实用的著述,其中不仅有对可持续理念发展脉络、核心观点的透彻阐释,也有对具体方法、技术,甚至教学工具的详尽介绍,是难得的理论结合实践的参考书。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最热的词汇之一,也是被“滥用”与误读最多的词汇之一。什么是真正的“可持续”,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或对于每人都有不同的意义。与之相应,谈论“可持续设计”、“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低碳设计”等概念也逐渐成为设计圈中的一种时尚。然而,对其真正的含义以及不同概念间的关系等问题,无论在设计实践上还是设计教育中都存在广泛的争议和误解。
“可持续设计”DFS(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源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本是设计界对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不断寻求变革的实践历程。从历史上看,作为“服务业”的设计长期充当“手段”的角色,始终是企业牟利的工具。从“有计划废止制度”到今天市场上争奇斗艳的产品“形式创新”,设计一直是刺激人们潜在欲望,塑造不可持续的幸福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的直接操纵者。设计也因此被指责为助长消费主义,加剧资源消耗的罪魁祸首,是不良企业牟取暴利的帮凶。
这种指责也促使设计界对其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进行不断地反思,“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表现。正如本书作者所言,现在是重新思考关于“幸福”定义的时候了,“幸福的观念是社会构建的,我们目前关于幸福的观念受到近代史的影响……当时人们缺乏对‘限制’的理解,认为对自然的索取是理所当然的。”设计正是参与构建这种幸福观的主要力量。我们的假设是:既然借助设计手段可以成功地推进物质依赖型的消费模式,那么设计同样有能力促进向新型的“非物质化”、服务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CarlO Vezzoli,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可持续设计与系统创新研究所(DIS)主任;(RAPLlabo)工业产品环境问题实验室的科学顾问;国际知名的可持续设计研究与教学领域的专家。亚欧可持续设计网络项目领导人。近期出版的相关著作:《可持续的系统创新——“满意系统”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产品一服务系统及可持续性》(Ezio Manzini合著)等。
Ezio Manzini,米兰理工大学教授;可持续设计与系统创新研究所(DIS)前主任;工业设计博士课程主任;曾任米兰DOMUS学院研究主任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首席教授。“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先驱和著名学者,重点关注“情景构建”与“解决方案”的概念开发。近期著作包括:《产品-服务系统及可持续性》(Carlo Vezzoli合著);《可持续的每一天》(F.Jegou合著);《以合作导向的解决方案一如何设计工业化可持续解决方案》等。
译者简介:
刘新,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中心可持续设计研究所副所长,LeNs国际可持续学习网络中方协调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可持续设计”与“综合造型基础”。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如LeNS国际可持续设计大会;Cumulus国际艺术、设计、媒体大学联合会;IASDR设计研究界国际联合会;HCI国际人机交互大会;D282清华国际设计管理大会)和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可持续设计”相关的论文,并参与和主持了多项国际教学合作、设计开发和研究项目。
杨洪君,2006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企业从事产品设计5年,现主要从事工业设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覃京燕,博士,副教授,北京科技大学交互界面设计领域学科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北京原创设计推广协会理事,国际交互设计会议指导委员会委员,韩国艺术设计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发表论文39篇,出版编著及译著7部,申请专利1项。
第一部分 理论框架
第1章 可持续性和非连续性
1.1 引言
1.2 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
1.2.1 环境可持续性的先决条件
1.2.2 十倍高效生态生产系统
1.3 生物环与技术环
1.3.1 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环
1.3.2 互不干扰性和技术环
1.3.3 工业生态学和非物质化
1.4 过渡方案
1.4.1 有效策略: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极端方式
1.4.2 充分策略:尽量少做事的极端方式
1.4.3 综合策略
第2章 产品、情境与能力
2.1 引言
2.2 基于产品的幸福
2.2.1 世界如同一个大超市
2.2.2 “轻量产品”的悖论
2.2.3 轻量作为必要不充分条件
2.3 以“拥有”为基础的幸福
2.3.1 世界就像一个主题公园
2.3.2 信息的物质附加物
2.3.3 服务定位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2.4 区域公共产品的危机
2.4.1 公共产品的作用
2.4.2 补救产品的蔓延
2.5 基于情境的幸福
2.6 幸福作为一种能力发展
2.6.1 不可持续的舒适
2.6.2 非参与式与参与式解决方案
2.7 变化背后的力量
第3章 社会学习的过程
3.1 引言
3.2 生产消费系统
3.3 消费者/用户和共同生产者
3.3.1 消费者(潜在)的力量
3.3.2 临界消费
3.4 人作为合作生产者
3.5 积极的少数派与成功案例
3.6 企业和伙伴关系的新形式
3.6.1 减少消耗的生产价值
3.6.2 新的商业运作方式
3.6.3 生态效益企业
3.6.4 从产品到系统生态效益
3.6.5 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3.6.6 从结果出发
3.6.7 企业和社会创新
3.7 公共部门及游戏规则
3.7.1 促进学习的社会进程
3.7.2 增强反馈
3.7.3 支持提供替代的解决方案
3.7.4 促进充分沟通
3.7.5 给自然资源指定充分的经济成本
3.7.6 扩大的生产者责任
3.8 设计师与合作设计者
3.8.1 设计师角色的限制和机会
3.8.2 可持续设计的操作领域
第二部分 面向环境可持续性的设计
第4章 生命周期设计
4.1 引言
4.2 工业产品的环境要求
4.3 产品生命周期
4.3.1 概述
4.3.2 生产准备
4.3.3 生产
4.3.4 销售
4.3.5 使用
4.3.6 处置
4.4 附加的生命周期
4.5 功能性方法
4.6 生命周期设计的概述
4.7 生命周期设计的目标
4.8 生命周期设计的含义
4.9 设计方法
4.1 0生命周期设计策略
4.1 1策略之间的相互关系
4.1 2战略的优先权
4.1 3面向废弃处置的设计
4.1 4环境优先等级与处置成本
4.1 5生命周期设计的现状
第5章 资源消耗最小化
5.1 引言
5.2 材料消耗最小化
5.2.1 材料用量最小化
5.2.2 碎料和废料最小化
5.2.3 尽量减少包装
5.2.4 使用过程中的材料消耗最小化
5.2.5 产品开发阶段的材料消耗最小化
5.2.6 最小化能源消耗
第6章 选择低环境影响的资源和过程
6.1 引言
6.2 选择无毒害的资源
6.2.1 选择无毒害的材料
6.2.2 选择无毒害的能源
6.3 可再生和生物兼容资源
6.3.1 选择可再生和与生物兼容的材料
6.3.2 选择可再生和生物兼容性能源
第7章 产品生命周期优化
7.1 使用寿命
7.2 为何要设计耐用产品
7.3 为何设计使用率高的产品
7.4 变化的社会经济尺度
7.5 优化服务
7.6 原则
7.6.1 面向适当生命周期的设计
7.6.2 面向可靠性设计
7.6.3 方便升级和提高适应性
7.6.4 便于维护
7.6.5 便于维修
7.6.6 便于再利用
7.6.7 便于再制造
7.6.8 强化使用
第8章 延长材料的生命周期
8.1 引言
8.2 原则
8.2.1 采用级联方式
8.2.2 采用最有效的回收技术选择材料
8.2.3 便于生命终结后的收集和运输
8.2.4 识别材料
8.2.5 不同的不兼容材料的总数量最小化
8.2.6 便于清洁
8.2.7 易于堆肥
第9章 便捷拆卸
第10章 面向生态效益的系统设计
第三部分 环境可持续性分析、设计方法和工具
第11章 环境复杂性与设计活动
第12章 产品环境影响平价:全生命周期评价
第13章 环境可持续性设计导向工具
第四部分 发展和研究现状
第14章 可持续性在设计研究与实践中的发展
附录A 设计标准和原则
附录B 环境影响图表
索引
参考文献
让我们把人群分为商品的消费者和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使用者。他们是社会参与者,他们的需求决定了生产和供应的内容。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以及在前面章节中提到的,现实中的供需关系要复杂得多,一定的供需结构依赖于另一种内在的复杂因素(因为把这些现象描述为生产消费系统而不是生产系统)。特别是下列提到的结果。
·个人的角色不可能仅仅是消费者或用户。每一个消费行为都需要消费者/用户的积极参与。例如,购买和准备,这可能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买事先准备的速冻食品然后将它放入微波炉;叫出租车到达想去的地方)或者一项复杂的任务(购买自制意大利面所需的原料;骑自行车去上班)。不管怎样,没有人仅仅是被动的消费者或用户。每个人都要参与其中,并根据当时的情况,可能需要或多或少的时间、精力、注意力或者必要的技能。
·生产什么或者供应什么不仅仅由某个特定阶段的需求来决定,还取决于生产系统的内部因素(例如,由技术创新或者全球化创造的未发现的机会,或者相反的,所建立规范的惯性)或外部因素(如根据新出现的社会和环境问题,社会规定的标准和鼓励因素)。
·在任何特定时间的社会技术系统中,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有着多元化的特点。这些需求不仅与个人品位和个性相关,还与对品质和幸福的愿景相关。从这个角度看,即使大多需求产生于同样的生活方式和处事方式,但还是有其他完全不同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存在。这种生活方式,现今虽然是少数,但对于我们(如第二章中提过的以及后面将要继续说明的)可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导向性。
由于这些原因,我们对消费者/用户的存在意义有了一个更复杂,但更明确的设想,我们应该对他们目前(和可能)在向可持续过渡中的作用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