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哲学是概念哲学,与现实处于隔绝状态。传统翻译学是规范翻译学,让译者承担无法完成的使命,与翻译实践是两层皮。如何使哲学服务于现实,如何使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形成良性互动,如何使翻译学更加系统化,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翻译学的哲学视野》将本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后现代哲学精神,探讨哲学与翻译、传统翻译学、描述翻译学与规范翻译学、国别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的融合、翻译学与进化论等焦点问题。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哲学的定义
第二节 传统哲学
第三节 后哲学
第四节 翻译学与哲学
第二章 传统翻译理论
第一节 中西传统翻译理论
第二节 传统翻译学理论的不足
第三节 传统翻译理论存在的原因
第三章 规范翻译学与描述翻译学
第一节 描述翻译学
第二节 描述翻译学与规范翻译学
第四章 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的融合
第一节 主体与客体的融合
第二节 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的融合
第五章 翻译理论与进化
第一节 后哲学与翻译理论的进化
第二节 翻译学的系统性
第三节 翻译学中概念的变异
第四节 翻译理论的倒退现象
第六章 于丹《(论语)心得》案例分析
第一节 《论语》的语体特点
第二节 《论语》文本解读的多样性
第三节 于丹《(论语)心得》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但长期以来,哲学却被一般人认为是无用的、抽象乏味的、只有哲学家才感兴趣的东西。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甚至是科学研究工作,大多都是针对具体的、个别的、或者局部的事物和现象,一般人很少会把相关的因素进行整体考虑,进而有意识地思考普遍性的问题,因此“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盲人摸象”也就成了人们生活实践的认知常态。
哲学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常常处于分离的境况。究其原因,还要从哲学的历史讲起。哲学的本质是整体思维,它不仅关注“在场的”,更重要的是关注“不在场的”。但鉴于人作为认识主体的局限性和认识的动态性,思维的整体性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普通人一般爱就事论事,思维的角度比较单一,而哲学家的思维总是从“在场的”飞越到“不在场的”。但‘不在场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可以无限扩张的网络,哲学家的网络也有一个从比较复杂到很复杂的发展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