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散文的艺术形式,品赏周文王、晏子、孔子、墨子、孙子、老子、列子、庄子、鬼谷子、孟子、荀子、韩非、邹衍、公孙龙、吕不韦、董仲舒、司马迁、朱熹、司马光、王安石、王阳明、曾国藩、左宗棠等中国历史上的思想理论大家,以文史兼融的语言表述方式,力求给读者开辟一个领悟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天地,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热爱和欣赏。
支撑一个民族精神高地的,是历史上圣哲先贤创立的思想理论;维系一个国家多民族团结统一的,是思想文化的凝聚力、亲和力。
本书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将历史上的大家们进行解构,具有较好的思想价值,作为文化普及读物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一
今天,在中国广袤的大
地上,和谐地生活着五十六
个民族。夜幕下你听吧,无
数的高楼、田舍,甚至工棚
,不断有“学而时习之,不
亦说乎”“礼之用,和为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朗
读声从窗口飞出,穿越近三
千年漫长时光,与孔子的吟
诵唱和。这无疑是一个标志
,表明古老的中华文明具有
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四大文明中的古巴比伦
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
文明今何在?
发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
格里斯河的古巴比伦文明,
今天已近乎无影无踪,留下
的,是战火炙烤的一大片战
场,战争年复一年地上演。
发源于尼罗河岸边的古
埃及文明,今天已找不到法
老的后裔了,能找到的,只
是巨大金字塔中保存完好的
法老木乃伊。
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
域的古印度文明,怎么消失
的都没有详细记录。
没有人能体会没有历史
文明延续和传承的痛苦,也
没有人能体会历史文明消失
的痛苦!
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
文明一路走来,焕发出蓬勃
生机,似乎生活于其中的很
多人,也没有充分体会到它
的光彩,没有体会到它有什
么特别。
因为,传承下来的古老
文明,就是庄稼所需要的绵
绵细雨,润物无声;就是妈
妈呵护的爱,唠唠叨叨。它
悄无声息地融入你的血脉,
融入你的灵魂!
试试看吧,朋友!“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天作之合
”“新婚燕尔”“寿比南山”“投
桃报李”“一日不见,如隔三
秋”“不可救药”“同仇敌忾”“
无所适从”“人无远虑,必有
近忧”,等等,这样的话你
是不是常挂在嘴边?是的!
我们每个人都常说。可这些
话的源头,离我们很远很远
,是三千多年前的《诗经》
里的,它融入炎黄子孙的血
脉、灵魂很久很久了,也早
就融入妈妈呵护你的唠唠叨
叨中了!
再试试看吧,朋友!“多
行不义必自毙”“以小人之心
度君子之腹”“风马牛不相及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先
声夺人”“鞭长莫及”“结草报
恩”“病入膏肓”“心腹之患”“
马首是瞻”“有备无患”“举棋
不定”“断章取义”“疲于奔命
”“尾大不掉”“数典忘祖”“多
难兴邦”,等等,这样的话
你是不是也常挂在嘴边?是
的!我们每个人都常说。这
些话的源头,在孔老夫子编
纂的《春秋》里,它以精彩
的历史典故为底版,穿越两
千多年时空,滋养一代代炎
黄子孙的灵魂,契合中华文
明发展的脚步,一路走来,
走到今天,走进人们的笔下
,走进民众口中,走进治国
安邦的思想领域,走进全社
会道德、智慧、文明的广阔
天地,大写着中华古老文明
进化的壮美篇章!
二
今天的我们,似乎没有
意识到,古老的中华文明,
就这样浸染着我们,融入着
我们,滋养着我们。
中华文明的内核,是思
想精华。这精华,契合天地
人生之至道,把脉事物、世
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循
环之天规,大则囊括宇宙万
物,小则划定精妙细微,让
人脑洞大开,看出去很远很
远,走出去跨朝跨代。但中
华文明不是一个或几个先贤
的“独唱”,而是很多很多人
、很多很多先贤与广大百姓
的“合唱”。中华文明的步子
,走到春秋战国时,呈现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
局面。易学家、儒家、墨家
、道家、兵家、法家、纵横
家、阴阳家、名家、农家,
等等,轮番登台亮相,你方
唱罢我登台,甚至你尚未唱
罢,我便在台子上唱起来了
。唱的不是一个调子,论的
不是一个方法,但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
归向哪里?归向中华文
明这个思想文化宝库。
既然同工异曲、同归殊
途,就少不了“异曲”的争吵
,少不了“殊途”的论战。
是的!捍卫自家理论的
大师们,他们以坚定的思想
自信,发起了一波一波、一
代一代的论战,你批判我,
我反击你,吵得不可开交。
不仅如此,同宗同源的一家
理论圣贤,也争个没完,吵
个不停。就说儒家吧,围绕
人性善恶,就争个没完,最
终也没有谈拢。孔老夫子没
有参与争吵,他只是说了一
句“食、色性也”。孟子举的
是“性善”大旗,认为人性没
有不善的,就像水没有不往
低处流一样。荀子举的是“
性恶”大旗,认为只要是人
,都“目好色,耳好声,口
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
愉佚”,说明人性本恶,所
谓善,不过是假装出来的而
已。扬雄举的是性“善恶混”
大旗,认为人性中有善有恶
,修养得好就“善”,修养得
不好就“恶”。朱熹则另辟蹊
径,提出用“天命之性”和“
气质之性”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联系阴阳五行之说,得
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结
论……
再看儒、道之间的争论
。老子的《道德经》中写道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
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认
为“上德”是道法自然的无为
精神,“下德”是世俗所崇尚
的仁、义、礼这一套,是失
“上德”后的产物。儒、道的
理论分歧,决定了儒、道两
家必然展开理论交锋。儒家
就对道家所倡导的小国寡民
、清静无为、唯贵放逸等理
论反复进行鞭挞和批判。道
学大家庄子则反驳道:“圣
人生,而大盗起”“圣人不死
,大盗不止
傅剑仁,湖南人。军队大校,转业到河北任公职,已退休。主要著作有《从(史记)出发》《观(史记)汉风》《品(史记)四帝》《春秋卦》《战国谣》《秦汉诀》,长篇小说《一师之长》,报告文学《上访》,散文《家有两个活菩萨》等。
品周文王
——用《周易》解码天地人生
品晏子
——践行儒学理念的思想先驱
品老子
——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至理之学
品孔子
——创立儒学理论体系的圣贤
品孙子
——用兵法完善的华夏智慧
品墨子
——庶民愿景的代言人
品列子
——寓“道”于气伟而采奇的寓言
品庄子
——用执一、无我构筑起精神高地
品鬼谷子
——布局战国天下的谋圣
品孟子
——理论支撑底气的智慧
品公孙龙
——精通辩术的古代逻辑学大师
品苟子
——客观、理智的儒学大家
品邹衍
——华夏理论智慧的“阴阳”一说
品韩非子
——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品吕不韦
——先秦百科全书的主创人
品董仲舒
——天人感应“宜于民”的高妙
品司马迁
——昂立于历史的正义舞台
品司马光
——用执政之资书写历史巨典
品王安石
——苍天可鉴的伟大改革家
品朱熹
——理学将儒学打造成了皇权学
品王阳明
——超狂入圣“致良知”
品曾国藩
——儒家“修、齐、治、平”的典范
品左宗棠
——心怀江山社稷的“经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