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经济问题研究》共包括十一编内容,分为总论:水灾害与经济的关系;水灾危害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干旱预防与节约用水:生态需水与民间水权激励;水污染灾害防治:污染产生的经济原因及治理手段;水灾害损失评估及减灾效益:理论探讨与实践方法应用;洪水的控制、管理与经营:基于大庆地区防洪的研究案例;水灾过后的经济恢复:灾后重建的经验借鉴和“中国模式”;治水的政治经济学:制度创新、政策与建议;治水的经验、教训和反思;治水思想:推动社会治水事业发展的基石;水利社会、河源历史问题等。
在我国各种自然灾害中,频繁发生而且损失严重的灾害当属洪水(水多)、干旱(水少)灾害。这是由我国的地理位置、气象和水文特征以及社会等因素决定的。清代陈高佣在《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中统计:明代各种自然灾害中,水灾占各灾种的41%,旱灾占35%,其他占24%;清代水灾占各灾种的34%,旱灾占37%,其他占29%,水、旱两大灾种数一数二。历史上重大的水、旱灾害常导致我国人口大量死亡、闹饥荒或诱发社会的动荡。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生产力逐步提高,人们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也提高了,但是,水、旱灾害给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消除,有的灾年带来的经济损失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如1991年淮河流域大洪水、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流域大洪水等。统计资料表明,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及社会的损失都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相应增加,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异常,灾害可能还有明显加重的趋势。因此,治水仍然是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增加社会福祉的大事。另外,随着工业、农业等产业的不断发展,废弃物排放引起的水污染灾害(水脏),在传统水、旱灾害的基础上又给治水问题增添了一项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本书所讲的治水问题,包括治理和防御洪水、干旱、水污染,即相对于人类社会的需求和安全而言,对水多、水少、水脏的治理。
本书共包括十一编内容,分为总论:水灾害与经济的关系;水灾危害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干旱预防与节约用水:生态需水与民间水权激励;水污染灾害防治:污染产生的经济原因及治理手段;水灾害损失评估及减灾效益:理论探讨与实践方法应用;洪水的控制、管理与经营:基于大庆地区防洪的研究案例;水灾过后的经济恢复:灾后重建的经验借鉴和“中国模式”;治水的政治经济学:制度创新、政策与建议;治水的经验、教训和反思;治水思想:推动社会治水事业发展的基石;水利社会、河源历史问题等。
本书大部分内容摘自已发表的学术文章、研究报告等,部分内容属于有关基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如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水利科技项目(2016)、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3B0148、05B0083、16JLD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JD79004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BJL033、11BJL060)等。这些专论分别发表在《自然灾害学报》《灾害学》《当代经济研究》《求是学刊》等学术杂志上,大部分成果是作者独立完成的,另有一部分内容是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本文集主要收录的成果是在1998年松花江、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以后发表的部分专论。在集结编写本书过程中,部分内容有删减、有增加,如出现遗漏或文字表达不妥,还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期改正。
谢永刚,1964年生,黑龙江省海伦市人,现为黑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黑龙江省理论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委员、《自然灾害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主要从事防灾减灾经济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水利史等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学术著作11部,发表论文150余篇(含合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荣获第七届全国先进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成果杰出贡献奖1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等。
本书稿为作者近20年来发表有关治水与经济关系方面的系列文章近50余篇,包括洪水(水多)、干旱(水少)、水污染(水脏)等三类水灾害的治理内容;共分总论、水灾危害及其经济影响、灾害损失评估及其方法、减灾效益评估、洪水控制和管理与经营、灾后重建与经济恢复、治水政策和建议及制度创新、经验教训与反思、治水思想等十一编,约35万字。本书可供水利、农业、经济、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等学科的研究生、教师以及政府相关部门专业管理人员参考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