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六朝志怪小说中主要故事的主题类型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并以主题类型故事为线索,对六朝志怪故事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蕴进行了分析。
序
中国叙事文学主题学研究的新探索
主题学研究源自十九世纪德国民间文学研究,经过西方学者的不断增补,形成以“AT分类法”为故事分类体系,以个案故事为具体研究单位,以故事传播路径范围和文化意蕴挖掘为基本研究范式的民间故事研究模式,成为世界民间文学研究的通行方法。两百年来,这一方法不仅在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盛行发展,而且也逐渐扩大影响范围,产生巨大的“滚雪球”效应,从空间范围到内在方法都促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孙国江博士这部《六朝志怪小说的故事类型及其文化意蕴研究》就是这些新成果中的一例。
一种经典的学术研究方法具有开放性和延展性,它能够在保持基本内核的前提下,根据研究者自身的研究兴趣与目的,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对行更新和调整,成为一种能够解决新问题、新对象的新方法。主题学研究在中国大陆传播实践的过程,大抵就是在保持其固有研究对象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出现针对不同研究对象而将主题学固有方行更新调整的过程。
从保持主题学研究固有方法格局的角度看,使用主题学的方民间故事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丁乃通教授的《中国民间故事主题类型索引》,沿用西方主题学通用的“AT分类法”,是主题学研究方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应用和传承。相关大量采用主题学方行民间故事研究的案例也是这个套路。
除了沿用主题学方法对作为口头文学的民间故行研究之外,主题学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国文学方面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将其应用于书面文学的抒情诗领域。这一工作肇始于台湾学者陈鹏教授所编《主题学研究论文集)。这本论文集给人一个突出印象,就是在保持主题学原有方法的民间文学研究的基础上,拓宽研究领域和视野,将主题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书面文学的诗歌领域。编者在前言中陈言:主题学研究不是一个封闭和固定的研究模式,而应
该具有开放性和延展性,有待发展完善的动态系统(陈鹏《主题学研究论文集·前言》,台湾大东书局1983年版)。从这个主旨出文集不但收录了采用主题学方法研究中国民间故事的文章,而且还锐意开拓,收录数量可观的用主题学方法研究中国抒情诗的论文。这一举措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中国文学的主题学研究热潮,从二十世纪八十年始,中国学界从几个不同方向,出现一股化用主题学方法研究解决中国文流和相关成果。其中民间文学的主题学研究方面有祁连休先生的《中国民间故事主题类型索引》和吴光正先生的民间传说故事个案研究,书面诗文方面的主题学研究有王立先生的中国文学意象主题学研究。我本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始倡导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则是用主题学方叙事文学的故事类行研究。
该书作者孙国江博士是我指导的学生。他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均使用我提出的叙事文化学研究方法做个案的故事类型研究。可以说,他对主题学方法的原理和实践已经是相当熟悉了。可是他仍然还不满足于从我这里学到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还想继续开拓,去寻找用主题学方法研究中国叙事文学的新途径,于是便有了与这本书相关的项目申报和终成果。
那么,本书作者所追寻探索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的主题学研究,以及借鉴主题行的诗文领域的意象主题研究,还有我本人倡导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有什么异同和呢?
厘清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是分清几个重要概念,他们分别是研究对象的文体情况和形态的层级情况。
区分文体,就是区分出几种借鉴主题学研究的方法在研究对象方面的文体差异。这方面的情况相对比较清晰,民间文学的主题学研究主要关注民间故事,意象主题学研究主要关注诗文,我的叙事文化学研究主要关注涵盖各种文体的叙事文学故事类型。
区分对象形态的层级情况,就是区分集中借鉴主题学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形态层级定位。民间文学的主题学研究和意象主题学研究的形态定位都是“意象”层级,即它的单位研究对象不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故事,而是若干同类个案故事构成的主题意象。如民间故事类型中的“生死之交”“上天入地”,意象主题研究中“复仇主题”“黄昏主题”都不是以一个具体个案故事为研究单位,而是一个具体个案故事的上一层级的主题群和意象群。
叙事文化学的对象层级分为四个级别,一级是宏观大类,分为“天地”“神怪”“人物”“器物”“动物”“事件”六类;一级为具体的个案故事,中间则是从大类向个案具体故事过渡的层级。如“干宝父妾复生”个案故事从大到小四个层级的关系是:神怪一神异一复生一干宝父妾复生;“鹄奔亭女鬼”个案故事从大到小四个层级的关系是:神怪一鬼魅一冤魂一鹄奔亭女鬼(参见宁稼雨《先唐叙事文学故事主题类型索引》,南开大学出版社201pan>年版)。了解了这一情况,再来看国江这本书,就可以发现,本书对于研究对象的文体定位是明确具体的,即六朝文言志怪小说。但在研究对象的形态层级方面却表现出与以往几种研究都有所不同的新尝试。它把“六朝志怪小说”分为“精怪故事”“鬼神故事”“预言故事”“故事”“博物故事”等五种类型。这样的定位既不是叙事文化学个案故事研究关注的具体个案故事类型,也不是意象主题研究关注的“生死之交”“黄昏主题”这样更宏大一些的形态单位。
……
因为该书研究范围为断代式研究,所以对于故事类型演变过程的梳理和研究局限于六朝这一历史时期及志怪小说这一文体的内部。这样虽然能够自称格局和体系,但对于故事类型本身在中国文化中发展、传承和演变的阶段性和系统性特征来说,就难以发现同一故事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文体中的不同表现,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问题,这是作者下一步应该思考和解决的深层问题。
国江为人低调笃实,治学扎实深入。博士毕业不久就获得国家社科青年项目,经过几年努力,项目顺利完成。值得提出并注意的是,与很多青年学者毕业后以博士学位论文作为自己申报项目和学术研究的主攻基础不同,这个项目并不是国江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他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题目是《大禹神话的故事演变与文化意蕴》)的选题和内容范围,而是比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范围有了更广泛的内容。这等于是离开自己相对比较熟悉的博士论文知识范围,去开拓更加深广的学术研究领域,对于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博士来说无疑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从书稿内容看,可以说国地应对了这个挑战。这除了证明该项目书稿之外,同时也证明国江在学术研究方面具有比较大的提升潜力和空间。余对此寄予厚望焉!
第一章
六朝志怪小说的生成背景与故事类型
六朝以前,小说通常被认为是杂厕于子书末流的“丛残小语”和“稗官杂说”。六朝是中国古代小说渐趋脱离原初状态,走向文人创作的重要阶段。通过六朝文人大规模的创作参与,将古代小说的创作推向了个高峰,形成了日后文言小说志人和志怪的两大传统。尤其是六朝志怪小说,以其搜奇记异的故事情节为后世所熟知和喜爱。但是,六朝志怪小说作者们却普遍认为自己所做的并非虚构和创作,而是实录的工作,这一点从六朝志怪小说大量以“志”“录”“传”“记”为题的书名中也可窥见一斑。这种矛盾的创作思想的背后,是六朝志怪小说的生成背景。
节 六朝志怪小说的主要作品
六朝志怪小说自唐宋以后即多散佚,原因大致有三:一为久经战乱造成
文献散失,不仅志怪小说,六朝其他文史类著作也同样散失严重;二为传统观念重诗文而轻小说,使得六朝志怪小说长久以来疏于整理;三是当时文本流布依靠手抄,抄本传播范围有限且不易保存,使得大量志怪小说作品未能流传。
从流传和存佚的情况来看,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作品见于宋代刻本者尚有《博物志》《拾遗记》《神异经》《十洲记》《汉武内传》《汉武洞冥记》《续齐谐记》共七种,但也并非完本。其他作品如《列异传》《玄中记》《幽明录》等作品仅有佚文留存,而如《集异传》《征应传》异录》《续异苑》《补续冥祥记》《研神记》《因果记》《续洞冥记》《验善知识传》《灵异记》《真应记》等书则仅存书名,书中文字只字不存。
自唐宋以来,六朝志怪小说的保存大多依赖类书和其他书籍的注释,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御览》《广记》等类书,以及《三国志》裴松之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文选》李善注等注释中都保存了大量六朝志怪小说的佚文。明清以来,不断有学者从历代类书和注释中辑录出六朝志怪小说文,并编订成篇。其中,明代学者胡震亨在前代学者所辑《搜神记》《搜神后记》《异苑》《还冤志》四种志怪小说作品的基础行重新整理,并刊刻印行于世,使得这四部六朝志怪小说为后人所熟知。陶珽《说郛》中亦辑录出《甄异传》《祖氏志怪》《灵鬼志》《宣验记》《冥祥记》《旌异记》等书。体而言,明清学者所辑录的六朝志怪小说作品错讹较多,掺杂了大量后世同名异书的内容,可谓真伪参半。
·经籍志》著录称:“《列异传》三卷,魏文帝撰。”《北堂书钞》《初学记》引录此书亦题“魏文帝撰”。魏文帝曹不(187-226),字子桓,曹操长子,建康元年(220)代汉自立,著有《典论》《士操》《文集》等,皆已散佚,其事见《三国志·魏书·文帝本纪》。从存世的《列异传》佚文来看,书中出现了景明(魏明帝曹叡)、正始(齐王曹芳)、甘露(乡公曹髦)的年号,又《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皆称此书为“张华撰”,故清人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中提出该书乃“张华续文帝书而后人合之”。不过,从此书的创作年代来看,《三国志》裴松之注和《水经注》皆曾引用《列异传》中文字,可以确定此书为魏晋时期的作品。《列异传》原书已,鲁迅先生《古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