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洛杉矶》分散文和纪实上下两部分。前半部绝大多数是近两年间写成的几十篇散文,其中《秋天,飞往洛杉矶的航班》,倾诉了我对生我养我的土地和人民的大爱;而《感恩成都》则是重游草堂回顾此生而发出的由衷感慨:怕应羞见,哪怕是杜甫的雕像。
这本书,有点怪,从书名到内容,都是!它敢于出来,源自我的胆大,再追究下去,不惮直白,那就是无知者无畏了。
今年春,我的记者生涯行将结束,带着壮志未酬的心境,当然还有回首往事的情怀,于是萌生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的想法,把近两年里写就发表的散文,加上以往报刊杂志上的采访纪实类作品结集出版,将我的人生屐痕,以及我的未竟理想,告知朋友乃至读者。诸君如能从中获益一二,庶几堪慰我也。
该书分散文和纪实上下两部分。前半部绝大多数是近两年间写成的几十篇散文,其中《秋天,飞往洛杉矶的航班》,倾诉了我对生我养我的土地和人民的大爱;而《感恩成都》则是重游草堂回顾此生而发出的由衷感慨:怕应羞见,哪怕是杜甫的雕像。
纪实文字的美誉度比起散文可能稍微逊色,但是纪实承载的故事相当广泛而且引人入胜。作为记者,我在采访生涯中曾经三上高原西藏,七次进疆,足迹遍布全国。2002年,我和上海新闻界同仁一起进入江苏灌县曝光警察打人事件;2004年,只身一人深入广西河池卧底揭露传销黑幕。我还先后采访了被藏族人民称为门巴将军的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原上海刑警803重案支队长刘道铭、重庆115岁跨跃3三个世纪的传奇武术家吕紫剑、上海著名中医张建明,等等,这些都被认为是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出身平民,无异乎寻常,但是自幼爱好文学,常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其文者之心,于是有了一点记叙人事和抒发胸臆的篇什,亦算是无为而为了。书即成,得编辑赞誉之:一篇篇文章单独看没什么,但是整体阅读这本书后,你会发现文章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取材范围广,涉及社会生活的广大领域和社会阶层的不同层次,几乎是一部微缩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的发展史。
不当记者,还在工作,但与我所爱相去甚远。20l6年5月27日,由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文汇出版社联合主办朱全弟《从上海到洛杉矶》新书发布暨人生感恩答谢会在沪举行。作为一种告别演出的新的形式,我把发布会演变成将此书奉献给所有帮助我、有恩于我的良师益友的聚会。因此,感恩答谢会自始至终由我亲自主持,场上气氛轻松活跃,发言大多幽默调侃。
特别值得欣慰的是,继1996年加入上海作家协会后,经过二十年的淬火锤炼,今年7月我又荣幸地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因此,我的笔就再也没有停下来的理由了。路漫漫其修远兮,采访、写作、发表、出书,继续!
朱全弟 2016年9月19日傍晚
写于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创作之家
朱全弟,1956年生,1973年分配到技校,毕业后先后在市建二公司、上海胶鞋六厂、上海金陵中学当工人。兴趣广泛,喜欢运动,下象棋,打乒乓,练武术。本科学历,法学士学位。1994年4月进入新民晚报做记者。
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同年获得《解放日报》、《文汇报》、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协和上海市总工会联合征文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奖。获得1987年度《萌芽》奖、1996年《海上文坛》报告文学佳作奖。1996年加入上海作家协会,2013年被上海社科院新闻研究所聘为客座研究员,201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第四个领域》《男人之歌》《从上海到洛杉矶》及《怀旧苏州河》(合著)等。
散文
别怕,我说西藏
人追海宁潮
上海军医张春才
一曲水红菱唱响到何时?
从溜索上过江的傈僳族
圣莫里茨:陌生而神秘的地方
"我活到100岁是没有问题的
就让我有这篇文章吧
沉思在澜沧江边
漳州行到美处
四十年:期于和等待一瞬问
老杜鸭鸭,孜孜矻矻
我的悲情与诗歌
魂牵梦绕独龙汀
幽默应笑我:解围又解嘲
西北边屯连
美的风景是渝黔隧道里的风枪
听世界冠军谈球想到拳
本届世界杯,我们看什么?
舟山路上老邻居
酸楚中过滤出来的幸福
听王武教授谈吃蟹
在飞机上看天空看大地
崇明老白酒不冲头了
飞往欧洲的空中
一只热水瓶
三进西藏
附:西藏行诗二首
周转人看周转箱
建江,建江!
迪拜之"烫
从上海到洛杉矶
太平洋东海岸一瞥之断想
秋天: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上
感恩成都
生命的气息
在美国看摄影家取景
中美之间张扬与内敛
纪实
挽弓当挽强
上海神探老端木
残躯的超越
街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