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校长对涉及中国历史和文学话题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书中集纳的他自己的部分诗词作品,显示出他的文学水准;他对历史上那些性情耿直、命运多舛、有才华的文人给予特别的关注,做了一定研究。这必然会对学校办学理念,文化和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等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方校长把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想法记录下来,是因为它们对自己来说很珍贵,但他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也期待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并相信与本书有缘的读者也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光辉的职业。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赞美,可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自己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教师真的成了光辉,那医生是第几光辉?科学家又是第几光辉?还有政治家、企业家呢?其实,教师不过是三百六十行中普普通通的一行而已。我们每天跟孩子们在一起,享受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同时,也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琐屑与烦恼。这就是生活,我们必须从容面对。
人生需要从容,教育更需要从容。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漫长的积累,需要教育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把教育比作农业而不是工业的道理所在。
序
方之武校长要出版的这本书,很有自己的个性,书名就能体现出来。书名是他自己起的,叫《师者从容》。师者是指当老师的人。从容,就是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心中自有主张。方校长就是师者,他学的是师范,毕业后当老师,后来当了校长,校长也是老师。因此你能感觉到,师者从容是方校长欣赏并追求的一种品性或者修为境界。他希望师者从容是对自己的写照。
全书内容用师者从容来提领,很契合。因为虽然书中文章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多,但确实可以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方校长式的师者从容。我作为本书出版前优先阅读的读者,有以下几点感受:
方校长式的师者从容突出体现在他从事的教育工作中。面对教育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应试教育强大的惯性,方校长从容地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办学理念,始终把育德放在首位,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坚持诚信教育,而不是去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因为他对教育的真谛有自己的理解不仅仅是所学的教育理论是怎么说的。深刻影响他对教育规律认知的还有童年时期老师给予的关爱,有他在多年教育实践中的深入思考,以及他眼中的教育家、名师的成长历程给他的启迪。他佩服一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提出的生命化教育理念: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他欣赏北师大一位博士对什么是良好的教育的诠释: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在他心中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教育乌托邦。在还不理想的现实环境中,他要用勇气和智慧从容不迫地朝着那个方向不懈努力!
方校长式的师者从容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开放的思维,广阔的视野,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尽管他热爱教育事业,追求卓越,但是他不赞成过于忙碌而使人成为劳碌机器。人都需要美好的生活,享受生命的过程。教育也需要闲暇来打开心灵,安抚心灵。因此,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自己留那么一点闲暇,去关注时事,回忆往事;读书,追剧,养鱼,观花;赏音乐,听相声,看足球,下围棋;逛超市,品美食,赏风景,考古迹;陪家人,见老师,会同学,结朋友……而且,他不是把这些经历体验仅停留在感官层面,而是把它们放到文化和精神层面去咀嚼、品味、考究,想开去,写下来。由此,他在享受生命的同时,让自己的视野超越教育的小圈子,从纷繁的大千世界中汲取五谷杂粮般的知识和精神营养,以深刻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丰盈生命和职业的动力,助力事业前行的脚步。
方校长式的师者从容令人钦慕的是他的文史功底。他写的那些文稿,凡是涉及中国历史和文学话题的,都那么得心应手,信手拈来,而且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书中集纳的他自己的部分诗词作品,显示出他的文学水准;他对历史上那些性情耿直、命运多舛、有才华的文人给予特别的关注,乃至做了一定研究。比如,他用了较长篇幅来写明代著名文学家杨升庵,还有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还有,从那篇《论王维诗诗画合一的艺术》文章可看出,他对诗画相通有比较深入的研究那是一篇蛮有水平的学术论文。作为中小学校,能有一位有文史底蕴和专长的校长,是幸事。校长的这个优势必然会对学校办学理念,文化和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等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方校长把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想法记录下来,是因为它们对自己来说很珍贵,但是方校长要把它们正式出版则是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也期待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此,我愿以此文表达心中友声,并相信与本书有缘的读者也会从中获得有益的启迪。
李功毅(中国教育报刊社原副总编辑) 写于2020年3月北京
方之武,1966年生于安徽。中共党员,全国优秀班主任,广州市优秀教师,碧桂园集团年度杰出经理人,博实乐教育集团江门区域总校长兼五邑碧桂园中英文学校校长。早年毕业于池州师范,工作后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公开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北大汇丰商学院等著名学府研修深造,先后走访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十几个国家,扎根中国基础教育工作三十余载。
1987年初为人师,在皖南一所中学任教语文。1995年辞去公职来到北部湾畔的美丽小城广西北海市,任教于私立北海之光学校。1996年加盟博实乐(原碧桂园)教育集团,先后在集团旗下广东碧桂园学校、华南碧桂园学校、五邑碧桂园中英文学校任职至今。
自幼喜爱读书写作,1986年在《少年文艺》发表处女作《山那边》,此后有多篇文字散见于全国报刊。新世纪伊始网络自媒体盛行,在新浪网开设博客追逐远方的教育梦想,并一度担任新浪文化漫谈的版主。教学之余,笔耕不辍,与同行们谈文论道,不亦乐乎。
目录
辑 师者之魂:立德树人
五邑碧桂园中英文学校现代成功教育实施方案/3
初中学子当自强/25
向抗疫逆行者致敬/27
让爱伴随我们一路成长/29
未名湖畔学与思/31
但愿人长久,桃李谱新篇/35
相约中考云誓师/37
岭南新星奖书法大赛颁奖典礼致辞/39
爱眼护眼 从我做起/41
从成功走向成功/43
打造精品学校的六个力/45
沟通·和谐·发展/57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63
教师节快乐/77
自信·自强·自律/79
沐浴书香,润泽生命/82
您的参与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84
让爱的教育永驻校园/89
中小衔接中的德育工作/91
让科技引领我们走向未来/97
如何教学生学会做人/99
让明天作证/103
送给首届初三毕业生的三句话/105
诚信教育探索/107
第二辑 师者之道:大道至简
教师,请热爱读书吧/113
肖川博士其人其文/116
荣誉·责任·追求/118
高考神童刍议/120
关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123
创建高品质的校园生活/128
特级教师支玉恒的特级教学/132
一句名言的误读/134
加州理工学院何以排名世界/136
一位小学教师的一天/138
培养良好习惯,促进终身发展/141
习惯培养的误区和建议/147
浅谈中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151
两代人的毕业留言/156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实效/161
生命化教育:美丽的乌托邦/163
论中国当代教育家/165
特级教师究竟特在哪里/168
小学生为啥总是阴盛阳衰/171
小学生究竟该读什么样的课外书/173
教师节礼物及其他/175
语文复习中的三要三不要/176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飞翔/179
金果小枝/182
鲜花盛开的原野/185
年年岁岁花相似/186
把暑假还给孩子/188
第三辑 师者之情:诗与远方
义教笔记:陇上行/193
江南可采莲/208
我的老师黄复彩/210
三叶草与魔力豆/214
写给女儿的成人礼寄语/216
都市许愿屋/219
端午情怀/221
广州的冬天/222
我的启蒙老师/224
养鱼与教育/226
广东靓汤:唯有饮者忘不了/229
回乡日记/231
乌山游洞/237
百尺危楼,千年绝唱/239
海子:生命的结束与再生/241
寂寞大地湾/245
街亭何处/248
娲皇故里/251
夕阳余晖中的余荫山房/254
新马走笔/257
银河里那颗寂寞的星/264
故乡,故乡/267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271
野味读书别有味/274
禅外参禅(二则)/276
诗画合一的艺术/278
亲情无价/286
青山依旧在,寂寞杨升庵/287
却话枞川夜雨时/294
我是人间惆怅客 知君何事泪纵横/296
周国平《尼采的鞭子》/302
杨绛《人有灵魂》/304
那些早逝的文学英才/306
附录
江门区域总校长方之武:让教育走向大美/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