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小王子》是法国人的骄傲、《安徒生童话》是丹麦的文化符号一样,加拿大著名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这部《绿山墙的安妮》一直成为加拿大文学经典的象征与标杆。
《绿山墙的安妮》于1908 年首次出版,其背景设定在蒙哥马利童年成长的地方——美丽的爱德华王子岛。岛上阿凡利亚小镇的绿山墙农舍里,住着一对单身兄妹马修和玛丽拉。他们本想从孤儿院领养一个男孩帮忙干点农活,没想到阴差阳错地接来了红发女孩安妮。玛丽拉想将安妮送回孤儿院,但马修坚持将她留了下来。安妮,拥有玫瑰般绚丽的想象力,一张小嘴巴永远讲个不停,给身边事物取些可爱的名字,无心犯下的错误常让人忍俊不禁。活泼开朗、勤奋好强的安妮,在学校赢得了很多朋友,并在学业上获得极大成功。她在马修因心脏病死后逐渐成长,自强自立,后来成为一名教师。安妮的到来,使原本沉闷的绿山墙焕发出诱人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绿山墙的安妮》问世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极大反响。1919年被拍成无声电影,1934年又被拍成新的影片,此后被多次拍成电视剧,日本动画公司还将其制作成动画片《红发安妮》。
《绿山墙的安妮》对孩子们来说,是一部真、善、美的启蒙读物,主人公安妮活泼、快乐的天性自然甜美地流淌在每位读者的心里,这正是当下我们应该还给孩子的天性!
《绿山墙的安妮》这部加拿大儿童文学名著自1908年问世以来,已被译成数100多种文字,在全球销售达几千万册,是一本世界公认的文学经典。作者的语言清新自然,笔触生动幽默,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马修和马瑞拉兄妹对安妮发自肺腑的疼爱和无私的付出,感人至深,而安妮纯真善良、热爱生活、坚强乐观的形象更让人掩卷难忘。马克·吐温高度评价这部小说,称“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另一令人感动和喜爱的形象”。由于本书的世界性影响,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各国游客慕名前往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探访小说主人公生活的足迹。
在翻译《绿山墙的安妮》的过程中,译者的心中经常会感到一阵阵温暖,眼睛也一次次地湿润,对那个充满浓浓人情味的阿凡利亚村不禁心向往之。那里的民风淳朴,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简直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掩卷思索,略得一二粗浅的心得,愿意在这里与读者们分享。
细读《绿山墙的安妮》,译者不时会想起赵晓的文章《有教堂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赵晓在文章中提到,在北美,每个城市的中心都有一座教堂,那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中心,是核心的东西。的确,阿凡利亚村也是这样,人们的大事小情几乎都围绕着教堂展开。星期天他们要去教堂做礼拜,平时还有其他一些团体活动;他们尊敬牧师,将牧师当做尊贵的客人款待;他们敬虔,每天都要祷告,学习《圣经》。他们是一些敬畏上帝的清教徒,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荣耀上帝,因此他们才能够彼此相爱,平等诚信地相处,这也就是我们感触颇深的所谓西方人“素质高”。 一百多年来,我们向西方学习,只不过学到了一些皮毛,而没有学到根本。因为科学技术不过是西方文明这棵大树上所结出的果子,而信仰则是这棵大树的根。由于信仰的缺失,高科技一旦到了中国就会变味儿,变成某些人坑蒙拐骗的工具。由于这些人缺乏敬畏之心,他们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都用来不择手段地赚钱,彼此互相“投毒”, 甚至连砍头的买卖都敢做。想想这些人也真可怜,因为他们没有来世的盼望,误以为只有这一辈子可以活,因此拼命地吃喝玩乐,不管别人的死活。
如果我们说,这本书中的一个关键词是教堂的话,那么,另外一个关键词就是想象力。安妮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帮助她度过孤独凄惨的童年,帮助她为自己的人生涂抹上缤纷的色彩。安妮就像是一块质朴的玉石,在马修、玛丽拉、斯塔西老师和师母阿伦夫人等的雕琢下,终成为了一块晶莹剔透的美玉。安妮热爱读书,勤于动脑,不幸的身世并没有扼杀她热情奔放的天性。人生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变成了她成长的必修课。
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安妮有着爱美之心,只是她的感觉比常人更加敏锐、更加强烈,因此才有了她与林德太太和吉尔伯特的冲突,才有了染发事件,才有了她对自己名字的不满以及对灯笼袖的艳羡。
读着安妮的故事,不由地想起了自己的少女时代。我的父母都是工人出身的老干部,忠厚老实,他们终日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过问我的生活与学习,是外婆一手把我和妹妹从小带大的。解放前,外婆从山东老家逃难到南方,后来又到了河南,一生历尽艰辛。她勤劳善良,聪慧能干,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记得小姨夫曾经感叹,说外婆是世界上好的老太太!外婆不识字,却能够背诵“木兰辞”和“百花谣”。每天晚上,她都会给我们讲故事,外婆的言传身教在我们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可以说,外婆是我的位启蒙老师,她将永远活在我的心里。
另外,我要感谢已经过世的父母。感谢他们给我起了一个好名字——“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盼望,也是我人生的祝福。我要感谢辛勤工作的父母,他们为我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虽然生活清贫,但与许多人相比,也还算得上衣食无忧;感谢父母为我订了《少先报》、《儿童时代》、《红领巾》和《少年文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培养起了读书的兴趣。我也曾经做过作家梦,曾经广泛涉猎过古今中外的名著,对于武侠、言情、侦探等方面的作品也是博览杂收。我记得,在文化大革命那个文化的荒漠中,我们的心灵是何等的饥渴。在下乡锻炼和在工厂工作的岁月里,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借到一些“禁书”,如饥似渴地阅读。在书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之下,我的气质得到了陶冶,被人们誉为“文质彬彬”的淑女。后来,“四人帮”终于倒台,我们这才有机会考上大学。我学的是英语专业,徜徉在英语原著的大海中,真的是如鱼得水。我喜欢将翻译作品与原著对照起来读,想看看译者是如何翻译的。我非常佩服李俍民先生翻译的《牛虻》,书中一字一句都准确到位,尽显他在英汉两种语言上的功力。当然,也有许多翻译作品疙疙瘩瘩,其中的长句子读起来如钝刀子割肉,令人痛苦不堪,不忍卒读。
到了四十岁出头的年纪,我又漂洋过海,到美国圆了自己的留学梦。在美国三年半的刻苦学习,每年我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总之,不但学到了知识,也对美国的文化与社会有了比较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有朋友曾经跟我说过,我博览群书,那些书就像一颗颗珍珠,我应该用一根线把它们给串起来。以前,译者也曾经先后翻译过几本书,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终于未能付梓。现在想来,几十年的读书写作,可以说都是在为翻译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译者讲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想要告诉读者:热爱书籍吧!一本好书就像是一盏灯,能够照亮你脚下的道路。
向和平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1874 年11 月出生于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克利夫顿(今新伦敦),当她只有21 个月大时,母亲死于结核病。父亲将她留给外祖父母带大,西迁至萨省并重新组建了家庭。
在蒙哥马利的记忆中,陪伴她的除了美好的自然,就是看书和写作。她9 岁开始写诗、记日记。她上的学校仅一间屋子,离爷爷奶奶家也很近。她在这所学校接受早期教育(其中有一年与父亲、继母生活)。跟父亲一起生活的那年,她在当地一家报纸上发表了首诗。读完10 年级后,她用两年时间学习师范课程并获得教师证书。后来她来到达尔豪斯大学选修英语文学,并获得了自己写作的笔稿酬。
1905 年,她完成了部小说《绿山墙的安妮》,并寄给几家出版社,均被退稿。1907 年,她再次找出书稿重读,打算再试试运气。后来美国波士顿的一家出版公司同意出版,该书于1908 年问世!此书一上市便获成功,十分畅销。蒙哥马利由此开启成功的写作生涯。此后她继续出版安妮系列和其他小说,共发表了20 部小说、530 篇短篇故事、500 首诗歌和30 篇随笔。
Chapter 1 蕾切尔·林德太太大为好奇.
Chapter 2 马修·卡斯伯特深感意外
Chapter 3 玛丽拉·卡斯伯特感到惊诧
Chapter 4 绿山墙的早晨
Chapter 5 安妮不幸的身世
Chapter 6 玛丽拉做出决定
Chapter 7 安妮用心祷告
Chapter 8 安妮开始接受教育
Chapter 9 蕾切尔·林德这一惊非同小可
Chapter 10安妮道歉
Chapter 11安妮对主日学的印象
Chapter 12郑重的宣誓和承诺
Chapter 13期待的喜悦
Chapter 14安妮的坦白
Chapter 15学校风波骤起
Chapter 16邀请戴安娜前来喝茶
Chapter 17生活中的新乐趣
Chapter 18安妮出手相救
Chapter 19音乐会乐极生悲
Chapter 20丰富的想象力出了岔子.
Chapter 21新的离愁别绪
Chapter 22安妮应邀做客
Chapter 23安妮争强惹祸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