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开山之作。
2.所独创的气血共振理论一方面与传统中医的精神极为契合,另一方面还能够进行数字化与公式化,这是此前倡导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的人所没有做到的。
3.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许多现代病的病因和诊治重点,对中医的许多概念和原则进行了数学、物理、生理学上的解释。
4.让中医以科学语言与普通大众进行沟通的方法,让不懂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人也能理解中医的内涵,理解气经络阴阳五行等之于人的意义。
5.内容形式新颖、视角独特,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博士从科学的角度,以实验验证传统中医的观念和智慧。既有继承发扬,又有批判扬弃。沙里淘金,真实可信。
困扰中医千年的争议
在这个探讨肾阳的命题中,可看出中医过去的发展之路充满着曲折与困难的原因:
- 依靠古经典,而且认为愈古老的经典可信度愈高。那么当经典之间相互矛盾时,该如何是好呢?
- 依靠医家临床经验之判断。但那些临床经验,从诊病起就没有使用仪器,也没有客观指标。结果就是各家各自观察,各有角度,各有坚持,后难免出现瞎子摸象的状况。即使各家观察到的都是事实,也难免出现只摸到了象腿、象肚子、象鼻子而导致各有所见的情况。金元四大家就是好的例子!
- 此外,中医处方之标准化,直到《本草纲目》成书后,才趋于严格,此前各家用药是否一致也是个问题。
而治疗效果,除了明显的生死之别,其他局部之改善也像诊断一样,因各自所得的部分事实之不同而各有不同。
这些困扰中医千年的争议,通过进行一些关键性的生理实验,在详细分析研究之后,也许是可以厘清的。
由血液循环来看肾
中医要现代化,科学的工具、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整理,以及科学的管理,都是不可或缺的。
下面扼要说明几个关键性的实验:
在证明各器官的共振频率的动物实验中,我们将其主动脉分支(进入各个内脏的动脉)夹住,再分离脏器与主动脉,就可得知该脏器在体循环中之贡献。
夹住肝动脉时,在尾动脉处所测得的脉波(谐波,肝之共振频率)或大或小或不变,即使有变化也很小;夹住肾动脉时,在尾动脉处测脉波,可以发现所有比肾脉共振频率高(二以上)的谐波之振幅皆大幅下降,而且愈健康的个体(肾脉愈大者),振幅下降愈大,可达 60% ~ 70%。
我们在夹各个动脉的实验中,发现以夹肾动脉时的变化为奇特,是肝、脾等动脉受夹后变化的数倍乃至十数倍之多。
通过这个生理实验,我们可以印证中医前辈的结论。他们对命门的推崇之言,是有感而发的,是根据临床经验得出的。
在相同的实验中,我们分别夹左肾动脉及右肾动脉,就能证明左、右肾从血液循环的角度上来看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又何来左肾右命门之差别呢?
而命门对应之腑,若如先贤所提出为三焦,那么心包所对应之腑又该是什么?何况十二经络中并没有命门一经。如果命门真的是第十三条经,那命门经所循行的穴道又为何?
现代医家也多认为,肾分肾阴与肾阳,而命门不足之症状与肾阳不足并无不同,似乎没有必要另设毫无根据之命门一说。
王唯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博士,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硕士,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1969年就读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经科学。1973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与多位中、西医研究人员进行合作研究,制成脉诊仪,并在多个大医院进行临床观测。王唯工在医学工程领域多次获杰出贡献奖,且因脉诊之相关发明获发明奖。同时,他也因此项发明而被收录于马奎斯世界名人录中。现从事汉唐医学之研究及各种非侵入性医疗器材之开发。
王晋中,台湾大学电气系学士,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电气工程博士,自幼受父亲王唯工教授中医科学化的研究的影响,大学时期就参与了第二代脉诊仪的研发。赴美留学毕业后曾任美国通用电气研发总部研究员,东芝美国医疗研究院实验室经理。曾领导并完成了东芝首台时间飞行(Time of flight)PET/CT原型机的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