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国家治理的价值范畴、演进逻辑、比较优势等理论层面,以及基层治理、政治治理、全球治理、绿色发展和生态治理等实践难题入手,发力国家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人类对更加理想的社会制度探索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选题特点有三:一是强化使命意识,确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定位,二是强化历史意识,深入总结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三是强化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我国政治制度治理优势,四是强化批判意识,透析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多元状态,五是强化整合意识,提升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必须努力提高改革开放和发展进程中的科学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中国国家治理正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的深度转型。这种转型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延续与传承,又是一个跃迁的过程,需要变革与创新。通过国家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可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治理优势,创造新型治理优势,把两个优势内在地结合起来,为中国国家治理注入新的内容与活力,提升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治国理政能力,也有可能为人类对更加理想的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强化使命意识,确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定位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治国理政提升到了全新思想境界和高度实践自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着治国理政的丰富内容,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内在地结合起来,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分为两个具体的阶段,并把国家治理现代化既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制度保障条件,也作为其实现程度的重要表征。第*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阶段,除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社会文明程度、人民生活状态、生态文明状态等指标外,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那就是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由上可以看出,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重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制度体系和能力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突出标志和重要表征。2.强化历史意识,深入总结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智慧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历史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实践创新的前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历代先哲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丰富历史经验和思想智慧,给我们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深入研究古往今来中国国家治理从理念、制度、政策到行为等的发展历程,可以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反省重大失误,探究深层原因,明晰历史教训,掌握客观规律,确立决策参照,提升决策智慧。例如:如何在传统之道与现代之势之间更好地保持张力?社会发展的延续性和传承性决定了历史演变规律会深刻地延续并影响到今天,要求我们尊重前人、历史和经验,但社会发展的不可逆性又决定了今天不可能是昨天和前天的简单延续,一定会有新的变革与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会通古今,勇于探索、超越与创新,自觉地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学习,不仅有可能使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获得更加丰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内涵,也有可能获得更加坚实的历史基础,丰富其理论内容,更新其理论形态。3.强化创新意识,更好地发挥我国政治制度治理优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首先必须研究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治理优势。1949年以来,我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这四位一体的国家治理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大优势,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传统和*重要格局,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安身立命之所,必须在新时期得到自觉和有效的坚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进步,它们也需要获得*大发展和创新,以保障和展示中国道路的特殊优越性。为此至少应努力实现四大升华:第*,马克思主义要进一步由外来思想真正内化和升华为中国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融合,直面并回答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造就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真正融入中国社会,融入中国民众的精神家园;第二,中国共产党要由领导角色进一步落实和升华为服务角色,善于团结和汇聚中国各种政治力量,通过科学决策、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强化协商民主,善于支持和激励人大、政协、政府、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中国社会,发挥党员个体的先锋模范作用;第三,社会主义要由传统模式进一步拓展和升华为中国模式,既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践行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原则,又能探索中国道路,强化中国特色,激发社会活力;第四,人民民主专政要由国家主导进一步拓展和升华为人民主导,坚持依法治国,落实以人为本,切实保障人民主体地位。以上四个方面的变革与创新应当相互影响,良性共振,极大地激发中国国家治理的传统优势,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4.强化批判意识,透析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多元化状态国家治理既要适应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多元化状态,也要引领中国社会的价值合理化进程,为此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挥出应有的批判功能。要准确盘点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各种价值取向、各种实践行为等,并对其做出合理性评估,张扬其合理内涵,批判其不合理方面,为人们做出恰当的价值选择提供指导。当代社会迅速转型,进入价值多元化状态,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良莠俱存。应当看到,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价值并非都是合理的和健康的,为此必须对那些不健康、不合理的价值观进行批判和斗争,对健康、合理的价值观予以保护和张扬,对多元价值进行有机和有序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能够保障各种正当利益和合理价值诉求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和价值实现机制,引领多元价值的健康发展方向。例如,要研究当前中国各种价值之元之间有无共同基础,探讨国家认同的共同前提在哪里,如何进一步增强,要研究不同的价值之元间的基点之间的差异,探讨应否、能否和如何通过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系整合不同的元,要研究中国国家治理的本底基础(底线)和高端目标在哪里,探讨当前中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多大的覆盖面、多深的包容度和多元的复杂性,为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保障和对策依据。正是在这个科学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也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增强其说服力和解释力,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自觉和理论自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从社会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哲学社会科学在本质上就是人的理性自我认识,且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为人民代视与代言这两个功能要求我们自觉深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聚焦当代人类、中华民族和个体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从人类文明进步和中国人生存发展中吸取营养和活力,既敢于为人民鼓与呼,发时代之先声,扬人民之精粹,树社会之正义,又善于用科学思想理论武装和感染人民,彰显中国特色,提升人生境界,引领发展方向。5.强化整合意识,提升中国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性第*,加强顶层设计与荟萃全民智慧。中国国家治理总体上看需要更好地发挥中央和各级组织在战略设计和宏观布局方面的引领作用,以便更好地体现中央意图、政府主导、民族大义、全局利益,同时又要善于立足大众,尊重个体,关照民意,动员全体,把从上至下与从下至上内在地结合起来。第二,在法治之刚与德治之柔之间保持张力。社会生活的多层次性和人性的复杂性要求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方式的多方面性和多层次性。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既是客观需要,也是治国智慧。一方面要努力通过刚性的法律与法治为社会大众划定行为底线与边界,另一方面要通过柔性的美德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与价值追求。第三,自觉应用现代科技和网络体系参与国家治理。信息化已经并在继续极为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也要求新时代国家治理方式的信息化。应努力学习应用现代治理模式与治理技术等,为中国国家治理注入新理念、新技术、新动力。综上所说,我们只有通过*大限度的创新与创造,把传统优势与创新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有可能既超越自我又超越西方,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制度和治理保障,也能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丛书策划的宗旨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精神,以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主题,从理论、方法、实践等多维视角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探讨。本套书作者团队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为主,邀请武汉大学、湖北省社科院等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组成。欧阳康著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从国家治理的价值范畴、演进逻辑、比较优势等理论层面,以及基层治理、政治治理、全球治理、绿色发展和生态治理等实践难题入手,发力国家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人类对更加理想的社会制度探索的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虞崇胜著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逻辑》,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主题,深入探讨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重研究不同制度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规律,以期为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特别是制度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杨述明著的《智能社会建构逻辑》,集中选取智能社会演进过程中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键领域,敏感地触及社会智能化的新变化,从智能社会视角尽可能地揭示其演进规律,系统厘清智能社会演进逻辑与建构逻辑,有助于人类更理性、更全方位地认识社会国家各项机制运转,进而更加积极从容应对新的社会形态图景下的社会生活实践。杜志章著的《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综合评估体系研究》,旨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广泛借鉴国内外治理评估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充分结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探索既体现人类共同的善治追求,又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显著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导向性的国家治理理论和国家治理评估体系。张毅等著的《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从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概述出发,分析各国的治理经验,总结治理模式,并对网络空间基础设施、网络数据、网络内容、网络空间治理主体等领域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依据我国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战略探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的新趋势。吴畏著的《当代西方治理理论研究》,跨学科、广角度、全景式地论述西方治理理论的历史、概念、逻辑和*新成果,为建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中国话语体系和理论形态提供理论借鉴,为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他山之石。叶学平著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对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衡量标准、统计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构建,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处理的几大关系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政策建议。赵泽林、欧阳康著的《中国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开展绿色发展精准治理的政策研究,通过权威部门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发展大数据分析平台,客观呈现我国内地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绿色GDP、人均绿色GDP、绿色发展绩效指数的年度变化情况,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合理可行的对策性建议。杨华祥著的《中国传统治理经验及其现代转换研究》,在深入梳理中国古代治理思想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历程和分析中国历史上兴衰治乱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坚持实事求是和人民至上的原则,推进传统治理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和传统典章制度的创造性转化,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向完善。李钊著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行政理论创新研究》,通过把公共行政置于国家建构的广泛背景之中,用社会合作型组织取代官僚制模式,依靠多维度运作的模型使公共行政切合现代社会领域分化的趋势,以期在使我国国家治理各项目标切实可行的基本前提下,通过公共行政的媒介塑造各社会领域的内在秩序,把我国文化和制度的宏观建构推向新的高度。该丛书的出版将是国家治理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在学术上有利于深化和拓展对国家治理理论的研究,在实践上可以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2020年6月于武汉喻家山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原副书记,哲学研究所所长,《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华中学者领军岗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入选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0余篇,10余次获教育部和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主持十余项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多次出国出境从事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章国家治理研究的问题视域/1节国家治理研究的价值取向、问题域和支撑体系/1
第二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
第三节迈向共享: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价值范畴、行动逻辑与实现
机制/28第二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学理支撑/42节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华章/42
第二节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反思与建构/46
第三节新时代社会认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演进逻辑及其当代价值/50
第四节大数据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变革与创新/61第三章国家治理体系的历史演进逻辑/66节从真理标准探讨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逻辑、价值取向与比较优势/66
第二节探析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比较优势中国40年发展道路的回顾与思考/79
第三节当前中国的问题透析、价值重构与综合创新/86第四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使命自觉/93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里程碑意义/94
第二节协商民主与当前中国政治建设/99
第三节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问题/104
第四节强化国家治理研究中的价值自觉与善治导向/114第五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经济变革创新/119节关于习近平新时代增强改革发展共识的思考 /119
第二节加速中华新兴经济体建设,强化民族复兴国家战略关于推进祖国统一的多维思考/134
第三节中华新兴经济体的特点、优势及其深化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合作/142
第四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146第六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与思想力量/150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象构建思想探析/150
第二节孝廉文化及其当代意义/158
第三节《周易》与新时代中华文化建设/168
第四节汇聚时代精神,引领社会发展/177第七章国家治理的制度建设与基层治理实践/181节制度执行力首先是思想认同/181
第二节让制度真正活起来/186
第三节以大数据促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190
第四节省级治理的定位与使命在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
之间/191第八章绿色发展研究与生态治理旨归/198节生态悖论与生态治理的价值取向/198
第二节开展绿色GDP绩效评估,指引绿色发展/208
第三节绿色GDP绩效评估论要:缘起、路径与价值/214
第四节生态哲学研究的若干辩证关系/223第九章全球治理变局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228节全球治理变局与中国治理能力的时代性提升中国
十三五的一个重要使命/228
第二节困局、焦点与对策中日关系问题的调研与建议/233
第三节全球治理变局中的一带一路/244
第四节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261结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267附录A全球治理变局与中国波兰关系直面当前世界热点问题的高端对话/269附录B一带一路与全球化新趋势笔谈/285附录C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访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287参考文献/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