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新一轮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更需要教师实施优质课堂评价,而共同形成性评价能为我国课堂评价实践提供一种合宜的抓手,符合我国教育政策发展战略。因此,无论从评价领域发展还是从本土课程改革需求来看,极有必要未雨绸缪地研究共同形成性评价,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图景。作为学科目标,学科核心素养乃课程教学的重大依据。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共同形成性评价,本书先阐释了学科核心素养对于形成性评价的挑战,进而提出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然后论述了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行动框架、案例开发,后从学校文化角度指出共同形成性评价的保障条件。
聚焦共同形成性评价,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形成性评价能发挥教育评价促进学习的功能,对于学生学业成提升具有重大作用。共同形成性评价则是形成性评价的高发展形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那么,何谓共同形成性评价、其知识基础何在、有何实施框架与技术,又如何在课堂中加以实践?本书主要探讨了这几个关键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新一轮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更需要教师实施优质形成性评价,而共同形成性评价能为此提供直接的参考与借鉴。这对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不可言喻的重要性。
书写缘由
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形成性评价对于学生学习具有重大作用。共同形成性评价则是形成性评价的发展水平,意指同学科同年级教师组成团队合作研制试卷、分析数据和反馈教学,以图实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进而落实课程标准。Ainsworth, L. Common formative assessments 2.0: How Teacher Teams Intentionally Align Standards,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2015.鉴于形成性评价对于教学改进和学业成就提升的重大作用,Black, P. & Wiliam, D. Inside the black box: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 [J]. Phi Delta Kappan, 1998,9(1): 139-148.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开始认识到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巨大价值。在评价从对学习的评价走向促进学习的评价的背景下,共同形成性评价将成为未来国际教育研究热点和教育改革重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新一轮素养导向的课程标准更需要教师实施优质课堂评价,而共同形成性评价能为我国课堂评价实践提供一种合宜的抓手,符合我国教育政策发展战略。因此,无论从评价领域发展还是从本土课程改革需求来看,极有必要未雨绸缪地研究共同形成性评价,探讨其理论与实践图景。
书稿内容
当前我国已进入核心素养教育时代,要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共同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可行的路径。然而,一线教师对于共同形成性评价知之甚少,亟待提升理论认识与实践能力。为此,本书共设有六章,相关内容分述如下。
章论述形成性评价的意涵,接着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即如何回应学科核心素养对形成性评价的挑战。这是个根本性问题,它统领了全书。进而,为回应这个挑战,本书提出以共同形成性评价作为可能路径。
第二章直接探讨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基本内涵。这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在背景与历程部分,探讨了基于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中,共同形成性评价由1.0阶段走向2.0阶段,以及由本书所推进的3.0阶段。在定位与价值部分,从共同与形成性评价定位了共同形成性评价,指出它的实质是以专业学习共同体实施的一种形成性评价,对于落实课程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学校的应然回应部分,本书指出了共同形成性评价对于学校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它对学校提出了什么新的诉求。
第三章主要是剖析共同形成性评价的运行机制。共同形成性评价还缺乏深度解释,为此本章从活动理论视角和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进行解释。无论哪种视角,实质都涉及了群体学习所需要的环境,从中可以看出学习共同体、文化与组织机构、知识运行等构成了共同形成性评价的解释基础。
第四章则聚焦于共同形成性评价的行动框架。本章先论述了团队组建,以建立评价共同体。接着着眼实施程序,基于已有研究建构了一个本土化实施程序。然后探讨了五种关键技术,分别是解读课程标准、开展逆向单元设计、组织听评课活动、实施评分工作、处理评价结果。这些团队组建、实施程序与关键技术使得共同形成性评价在实践层面的实现成为可能。
第五章开展了共同形成性评价的案例研究,包含了案例设计、实施过程和整体反思三个方面的内容。本章以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为载体,实践了之前章节所涉及的思想、框架与技术。从过程与结果看,共同形成性评价确实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并助力推进我国深度课程改革。
第六章讨论了学校改进文化的创设。这本是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应有之义,形成性评价就是要改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问题。这种文化建设需要学校领导者进行引领,它包括校内文化与校外文化建设,其实质是利用各种关系与资源开展持续改进行动。
附录部分收录了我国普通高中各门学科核心素养、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共同形成性所开发附件、共同形成性评价常见实施工具。限于篇幅,并没有放入案例开发涉及的旧单元教学方案、前测评分指南与分析、两次课堂评课内容、后测的评分指南,以及所有班级与个别班级的分析。如有读者需要这些数据,我们愿意提供相关资料。
阅读建议
上述内容不仅涉及理论,也涉及实践,其实恰恰反映了共同形成性评价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这在原则上就要求读者要同时关注两者。具体阅读时,读者未必如本书呈现的次序进行,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选择。例如,可在阅读、二章后,马上阅读第五章,然后阅读第三、四、六章。在学校层面,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进行独立思考,也可以采取集体研修。研修方式由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组集体讨论为主,也可以聘请专家/专家教师指导,讨论时可灵活地开展传统的现场讨论或利用微信/QQ等平台进行网络交流,其具体操作可视实际情况而定。
本书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共同形成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研究(BHA190153)成果。在书写过程,我们收到诸多帮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张艺捷女士为本书的校稿工作付出了大量时间与精力,温州大学人文社科处提供了很大支持与帮助,杭二中白马湖学校刘静园主任也非常尽心地支持相关案例研发,研究生杨宇凡参与了书稿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邵朝友、韩文杰、胡晓敏
2021.07.17
温州大学教育学院
邵朝友(1973-),男,硕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教育评价、课程开发;共刊发50多篇文章,在CSSCI/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刊发或转载近20篇文章,已出版2本专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本教材(浙江大学出版社),签约1本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前言
章 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形成性评价共同体
节 形成性评价的意涵
第二节 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对形成性评价的挑战
第三节 走向形成性评价共同体行动
第二章 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基本内涵
节 背景与历程
第二节 定位与价值
第三节 学校的应然回应
第三章 剖析共同形成性评价的运行机制
节 共同形成性评价亟需深度解释
第二节 活动理论的视角
第三节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视角
第四章 共同形成性评价的行动框架
节 团队组建
第二节 设计程序
第三节 关键技术
第五章 共同形成性评价的案例研究
节 案例设计
第二节 实施过程
第三节 整体反思
第六章 创设勇于改进的学校文化
节 营造校内文化
第二节 发展校外文化
附录A: 我国普通高中各门学科核心素养
附录B: 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共同形成性评价的开发成果
附录C: 共同形成性评价常见实施工具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