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海德格尔前期思想中的"瞬间"问题.海德格尔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源于亚里士多德和柯尔恺郭尔的相关思想,大致从三条进路。本文在现象学的视角下,结合文本分析,尝试厘清海德格尔瞬间概念的多重含义。
海德格尔前期瞬间思想的缘起大致有认识论、物理学、实践哲学和生命哲学这四条进路。通过比照、梳理和廓清柏拉图的突然(???)、亚里士多德的现在(?)和良机(??)、克尔凯郭尔的瞬间(?ieblik)及海德格尔的瞬间(Augenblick)这些含义相近又彼此关联着的哲学概念,本书尝试清晰地展现海德格尔前期的瞬间概念在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中的思想源头和哲学史定位。不特如此,从瞬间问题入手,还能够管窥存在、永恒、时间等其它亘古不变的经典哲学主题在这一传统里曾发生的思想转变,甚至能明晰地再现希腊与希伯来这两大文明源头在形而上学传统中的融合与碰撞,同时直指现代人饱受虚无主义困扰的现实思想处境,这也构成了本书选题的宏观背景和思想史意义。
一
王国维《浣溪沙》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这几句词寓意深刻,可谓以文学语言对康德两个世界以及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生动而形象的呈显,在我们眼前好像看到一幅瞬间打开的人生此在的画面: 一个人站在高山之上,仰望皓月星空,精神世界随之自由舒展,直抵天道之境,进入永恒无限; 俯瞰千丈之下,碌碌凡世,芸芸众生,却如虫草一般困居其内,生灭于斯。瞬间之际,心灵一震,如开天眼,窥见人生存在的真实处境: 宇宙天地虽广远,精神世界虽无边,奈何个己之此在却是无法超出这个世间。一方面,词人正是由于启开了天眼,即那个本体世界的眼睛,才得以发现或抽离出眼前这个现象世界的万般红尘,然而,转念之间反身回眸,怎奈自我恰恰却又身是眼中人,面对如斯生存处境不免油然生出悲剧性的存在感。另一方面,对这一真相的发现则是偶开天眼,也就是瞬间打开本体界的眼睛,突然发现或者陡然领悟到了存在的真谛。这瞬间的发现或者陡然的领悟意味着一种限度的突破,一种奥秘的打开,一种境界的跃升,人之此在的生存也由之敞开另一种新的可能。
辛弃疾在《青玉案》里也这样吟诵: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这脍炙人口的词里可以体会,茫茫人海,大千世界,我们一直在孜孜追寻着心中的梦境和梦境中的人; 那梦境是一个自由而共鸣的爱的世界,那梦中的人是一个心灵的知音,一个精神的同路人。在百思不可得、千寻不能见的求索中,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和疑虑中,却在一个俄而转身之际,在一个回头一瞥的瞬间,眼前际遇犹如柳暗花明,人生场景犹如峰回路转,那人、那景、那缘分从天而降,此在的生存结构和世界图景就在这个突然来临的时刻一下子改观了,一个崭新的未来和希望由此敞开了。
如果说王国维和辛弃疾通过文学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瞬间打开的人生此在之境遇,那么,宗教则通过另一种路径同样将我们引向了这个意义世界和生存场域。佛教里有一念三千的思想观念,以心性为本源,以大千世界和人生万象为显现。心思意念发动处,诸般法相即丛生。风动乎?幡动乎?非风动,非幡动,是心动。心为本根,意为源头。一念之间,三千纷纭,故而禅宗有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菩提的说法。这前念与后念仅是刹那之际,这一念之悟只是顷刻之时,故而一念之间乃是瞬间。它既是时间性的,又是超时间的。瞬间领悟真谛,刹那直抵实相。真谛为何,实相何谓?佛教的缘起性空说为之提供了理论解释。一切事物或万般现象皆为因缘和合而生,故而其本性是无自性即空性,其实相是无相即空相。《金刚经》里讲: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心经》里也讲五蕴皆空和诸法空相,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言。对佛教来讲,既然世界的真相是非相、无相或者空相,那么,在人生修行过程中就应该远离一切法相而无所住。一旦以自心观照世界之境,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正所谓刹那即菩提,瞬间即成佛。俗与佛一念之隔,人生存在于觉悟的刹那突破了凡夫俗子的限域,进入了成佛之境,此在的世界绽开了另一番生存场景。于是我们发现,佛教思想在关于人生存在的理解中也包含着瞬间和此在之间深刻的生存论联系。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前书》里讲到基督再临的时刻,将之形容为在人们熟睡的时候,像夜间的贼一样,不知不觉从天而降突然临到。对于基督教来说,基督再临是一个终末论的决定性时刻,意味着世俗历史时间的结束和神圣永恒天国的开启。由时间到永恒、由世俗到神圣是一个飞跃,这个飞跃是因着基督再临的瞬间而发生的转机, 转机之际,瞬间里时间和永恒得以相遇。于是,瞬间即永恒,这是我们在《圣经》里得以窥见或洞见的神妙场景。
对此,施莱尔马赫在《宗教》一书中以生动的笔触也给予过独到的揭示。在他看来,宗教在根本上既不是概念思维,也不是道德行动,而是对宇宙无限的直观和情感,是在心灵世界发生的来自永恒世界的感动和体尝,是个体之人直接地遭遇无限、被无限所俘获的情感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之我与无限者直接相遇融为一体。于此之际,个体之我瞬间打开了一种可谓原初而本真的生存体验,当自我与无限者相望,也是在与自身相望; 当环视自我时,也是在以某种方式领悟大道(das groe Wort)。故而在有限性中间同无限的东西合一,在瞬间成永恒,这就是宗教的不朽性。可见,宗教的不朽性存在于个体之我与无限遭遇时,瞬间突破了自身有限性和时间限度而跌入永恒。汉斯·昆在《基督教大思想家》里对此评说: 这种与永恒、无限的活生生的关联代表了每个个体之我的原初状态。显然,对于此在而言,瞬间成永恒的生存体验乃是一种直接的自我意识和宗教性的本源存在状态。
二
以上我们借助艺术世界和宗教世界的解读,发掘或引出了瞬间概念、瞬间同此在的生存论关联以及通过瞬间敞开的时间和永恒的义域。不过,文学和宗教的瞬间主要隐含在意象或场景中,并非作为一个故事主题来呈现。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也不乏顷刻之间突然之间一眨眼工夫等用语,从这些用语中也可以体会出它们所包含和引发的某种新和异的可能性,就是说,瞬间将有某种意想不到的东西或场景出现。尽管如此,却也并未形成一个概念而获得专门的讨论。在哲学历史的演进中虽然包含相关的思考和思想,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而得到理论上的追问,直到现代哲学诞生才得以改观,并终在海德格尔那里集其大成而获得纯粹的哲学呈现。
从西方传统哲学来看,形而上学一直追求关于本体界的永恒真理,时间在永恒之外,因此时间也在哲学之外,作为时间性的瞬间便无以进入哲学的中心视野。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在初的古典哲学文本里,可能包含了瞬间思想在内的各种思想萌芽,但无论如何,它是隐晦的、潜在的,既没有在当时成为一个鲜明主题或主导观念,也没有在其后的形而上学史上进入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中心论域,占据支配地位的思维方式乃是永恒与时间二分,为了求取永恒而离弃时间。然而进入现代哲学以后,西方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因为在现代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的生存背景下,关于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这个问题集中体现为这样一种本质性的困惑和质疑: 人之为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既是时间性的生命在场者,又是追求永恒性的精神超越者。如果通过摒弃时间而进入永恒,这永恒到底以什么方式还能获得真实的存在性?换而言之,作为个体之人何以能够通过摒弃时间而进入永恒之后,还能拥有真正的此世、此生和此在的生存?传统哲学在此遇到了理论上的挑战。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为了拥抱此在而放弃永恒,无论是概念的永恒还是天国的永恒,那么,如何能够避免此在的时间性使人的生存沦为流逝的碎片?这也是现代世界面临的虚无主义的生存困境。然则,如果时间性的存在果能获得超越性的生存,果能与永恒相接相契,那么,这就意味着,超越的永恒性的存在不能完全在时空之外; 永恒与时间并不隔绝,永恒与时间能够和解。也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让有限性此在的超越性存在得以成立或成全。问题是: 永恒与时间如何相遇,又何以能够取得和解?
为此,现代哲学家提供的一个解决方案就是瞬间。永恒与时间在瞬间相遇,或者在一次次轮回的创造与毁灭的瞬间,时间化为永恒,此在以超人的生存方式突破了有限性境遇; 或者在信心一跃的瞬间,永恒切入时间,此在以信仰的生存方式跳入了无限的深渊。前者是尼采之路,后者是克尔凯郭尔之路,这两人都是时代先知式的人物,这两条道路尤其是尼采之路对现代哲学具有奠基作用,其瞬间观念构成现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关键性元素,甚至也构成海德格尔瞬间理论的一个直接来源。因此,我想先对尼采做一些讨论,希望将这条思想脉络作为一个参比和观照的窗口,帮助我们更多面、更清楚地观看和把握海德格尔的相关思想图景。
在尼采看来,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来一直坚持和追求存在的不生成,生成的不存在这一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原则和目标,体现着根本关切上的虚无主义。与之相似,一千多年来的基督教神学坚持和追求此生的意义和幸福不在此生之内,却在此生之外,将时间中的生存基础移到超时间的来世,从根本上使此在人生虚无化。在尼采宣告上帝死了及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性颠覆下,感性生命才是切己的真实,自然大地才是可靠的实在。它们在时间中,在生成中。只有在时间性的生成中,一切生命的存在才是活的和真实的,是多样的和丰满的,要从超时间的理念王国回到流变不已的大千世界,要把超验的彼岸天国拉回此岸的经验尘世。于是,时间性成为哲学的视野,脱离了时间性,一切都是僵死的和空洞的。然而,进入时间性的视野并不意味着一切都将变为流逝的或消失的碎片,相反,尼采激烈抨击现代世界中此在生存的断裂性和碎片化。那么,整体在哪里,永恒在哪里,时间中的存在如何与永恒牵手?尼采的回答是: 整体就在永恒复返里,永恒就在瞬间里,永恒与时间在瞬间中相遇。
所谓永恒复返 (die ewige Wiederkunft)就是永远的再一度将来,永远的又一个未来; 而这个未来(Zukunft)和起源(Herkunft)则是一回事,走向未来就是回归起源。永远的一次又一次的走向未来,也就是永远的一次又一次的回归,永远的一次又一次的转向(die ewige Wiederkehr)。于是,永恒复返也就是永远向着未来; 永远向着未来也就是永远再回来; 永恒回归也就是永远再转向。正是在永恒复返的思想里包含了尼采关于永恒与时间关系的洞见。首先,时间不是直线的、一次性的,而是去了又回来,归宿和起源具有同一性,故而时间是一个圆环,在无数次轮回中永恒也是一个圆环。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写道: 万物去了又来; 存在之轮永远转动。存在始于每一刹那; 每个那里之球都绕着每个这里旋转。中心无所不在。永恒之路是弯曲的。其次,正是在弯曲的、旋转的、轮回的圆环里,永恒与时间扭结在一起; 而时间与永恒扭结在一起的刹那就是瞬间(Augenblick),正是在瞬间之中,永恒与时间牵手和解。这同时意味着,永恒就在瞬间里存在。
所谓瞬间就是过去和未来在当下的交叠碰撞及其无限次重演的一刻。这一刻不是一次性地过去了就没了,也不是空洞无物、脱离了生命的某种外在形式,而是既充满了生成和转化,包含着无限的矛盾和张力,又在永恒轮回中一次又一次地重演,永远地去了又回来。到了这个瞬间,已经有一种无限流失了。也就是说,一切可能的发展必定已经曾经在此。所以,瞬间性的发展必定是一种重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也表明,在无限的循环里,将来的就是过去的,过去的也是将来的,而将来可能的发展就在此刻已经发生过。这一思想正如海德格尔所阐释的那样,包含了一种新的关于时间的理解,即三维重叠、循环涌现的时间观: 过去的同时包含了现在和未来; 现在的同时凝聚了未来和过去; 未来的同时承载了过去和现在。在每一个当下的瞬间都是三维的重叠,在每一个现在的时刻都是走向未来也重演过去。一切消散的都将再一次生成,一切发生的都将再一次出现。现在永远都是将来和过去碰撞在一起的瞬间,而在无限次碰撞和重演的瞬间,永恒就必定在此了。
然而,无数次重演的瞬间和永恒的轮回难道不会把人抛进循环往复、无聊沉重和难以解脱的锁链之中,一如那个推着巨石一次次到了山顶又滑落下来的西西弗斯吗?面对这一严峻的真相,你还想要它吗?还要无数次吗?尼采发出了对生命意义的强力逼问。正是在这种逼问中,承载着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的超人(bermensch)被推上了前台。超人与末人相对,末人只是无奈被动地沉沦在日复一日没有自我创意的生活里; 超人则拒绝被动接受无聊重复的生活节奏,而要在一个个瞬间里绽开高蹈之姿,在永恒轮回的极乐体验里张开双臂: 再来一次!(Nochmal)于是,我们听到: 啊,查拉图斯特拉,歌唱吧,怒吼吧,用新歌曲救治你的灵魂,好让你担当你伟大的命运!还听到主人发出豪迈之言: 这就是生命吗?我要对死亡说: 那好吧!再来一次!(《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于是,一次次的重演及一次次的轮回转变为: 我要再来,我意愿再来!这就是我的命运,就是我意愿吾之所是!可见,投入永恒轮回是超人主动的、自由的和勇敢的行动,并将之视为自己决意承当的伟大命运。
正是在超人的生存姿态里,瞬间获得了一种实质性的意义,即突破或转机。如果说瞬间是一眨眼、当下,表示短暂的片刻,可谓之量的意义,那么,其质的意义则谓之时机、适时,表示恰当时刻、正逢其时。这个意思对应着那个希腊语词Kairos,指实际处境中发生的机缘或契机,包含着某种转向或未来的可能。因而,瞬间成为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时刻,成为一个充满价值的瞬间。在这样的瞬间里,超人投身大海,忠于大地,自己创造自己,自己克服自己,自己为世界确立标准,自己为人生设定意义。它突破了转瞬即逝的虚有和无聊重复的意义空白,转变为创造的可能和未来的希望。于是,瞬间是生成,生成的是存在的,存在的是生成的,这完全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原则。因此,这个瞬间为尼采所欢呼,称之为人类和大地的一个伟大的正午。
如果我们要问,这个有价值的、包含转机的、有决定意义的瞬间何以可能?只听尼采高喊: 你,我的意志啊!你,一切困厄的转机,我的必然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对尼采而言,这个瞬间的可能性不在一种与人无关的纯粹自然的一刹那,也不在与自然对立的非自然的一刹那,而在自然又自由的一刹那,这就是我之意志或意志之我的一刹那。这个刹那中的意志是人的自然的东西,也是自然的人的东西; 是包含人在内的自然宇宙的源初存在,也是在宇宙自然中存在的人的本然真实,是整个生命世界的的本源和基础。对于人来说,我的意志既是给定的东西,因而是自然的; 又是我意愿的,因而是自由的。只有这个自然又自由的一刹那即意志的瞬间,才可能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瞬间。既是一个在永恒轮回中打破机械的自然节奏以造成断裂和转向的瞬间,也是在自我创造与自我毁灭中复归太一(das UrEine),与原始自然或原始存在(Ursein)自由合一、进入永恒之境的一个瞬间。
可见,在永恒轮回的背景下,瞬间是生命的强力意志的自由绽放,是我意愿永远的再来一次。这样的瞬间既是时间性的存在,也是时间链条的断裂。作为一种异质性因子,既能瞬间开显永恒,顷刻绽放无限,又能破解无数次重演里的那种重负或者无意义的危险。因此,瞬间是沟通时间与永恒的关节点,也是打开此在生机的关键。在此,自由意志、时间、永恒通过瞬间发生了内在的联系,它们后来也成为柏格森研究的重要问题。
不难发现,尼采的上述思想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中留下了不少印迹,关于时间和永恒、瞬间和此在的理解,或隐或显都可以发现尼采的影子。比如,海德格尔对于时间三维重叠和循环涌现的观念与尼采无数次重演和永恒轮回的观念、海德格尔关于良知决断的瞬间与尼采意愿再来的瞬间、海德格尔在不可逾越的向死存在的生存意识中通过良知决断的瞬间而绽开此在的本真状态,与尼采在追求自我毁灭的瞬间而复归与原始存在合一的本然状态、海德格尔关于永恒在瞬间到时的理解与尼采瞬间里存在永恒的观点,等等,两者之间存在着或相似,或契合,或交错,或互照的关系。当然,上述观念和问题到了海德格尔那里无疑获得了充分自觉的理论把握,完全以纯粹哲学的方式在概念和学理上被赋予深入细致的现象学阐释。瞬间、时间、永恒、此在、存在等成为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概念和中心论题,获得了生存论层次上的解决,这一解决在学理上完成了创造性的推进。比如关于永恒的理解,不仅完全突破了永恒与时间的两分限域,而且从源始时间性之根本而整体的境域出发,将永恒和时间理解为时间性的不同绽出方式,如果说时间是时间性的有终性,那么,永恒则是时间性的无终性。正因永恒也在时间性境域里被观照,故而永恒通过瞬间得以与时间贯通,有了永恒在瞬间到时的命题。
凡此种种,有学术的因由也有师友的情由促成了这篇文字,权当为序吧。
田薇
2021年3月8日
写定于清华大学学清苑
邓定,男,1987年1月出生,籍贯湖北,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目前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于2013年10月至2014年09月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系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德国现象学、存在论。曾于《清华西方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浙江学刊》等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
导论: 时间与瞬间
章瞬间问题的认识论进路柏拉图的突然与海德格尔的
瞬间
节转变作为存在的核心规定
第二节瞬间作为时间的开端
第二章瞬间问题的物理学进路亚里士多德的现在与海德格尔的
瞬间
节《物理学》卷的现在问题
第二节海德格尔论亚里士多德的时间疑难
第三节海德格尔论亚里士多德的现在问题
第四节时间性之瞬间
第三章瞬间问题的实践哲学进路亚里士多德的良机与海德格尔的
瞬间
节良机与现在之辨
第二节良机、实践智慧与瞬间
第三节良机、瞬间和善
第四章瞬间问题的生命哲学进路克尔凯郭尔的瞬间与海德格尔的
瞬间
节瞬间与死
第二节瞬间()与决断
第三节瞬间( o,λου~)与到时
第四节作为原型的瞬间
第五章海德格尔的瞬间与现代虚无主义
节诺斯替主义与现代虚无主义
第二节海德格尔的瞬间思想与现代虚无主义
第三节海德格尔是一个现代虚无主义者吗?
第六章瞬间与此在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