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船歌——笛子江南风格音乐会作品集(简谱版)-华韵师苑
定 价:26 元
丛书名:华韵师苑
- 作者:蒋国基著
- 出版时间:2022/1/1
- ISBN:9787103061879
- 出 版 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J648.11
- 页码:9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在所有的器乐家族中,笛子的身形比较轻小,演用非常普及,它没有钢琴气派,没有提琴典雅,但是,它却无处不在,并以独特的音色,独有的优长,以千变万化的节奏,以难以穷尽的音形,倾诉着众生欢喜,表达着人间哀怨。若只是因为它的轻小或普及而对其轻看的话,那么,这便完全是对中国文化与民族音乐的误读,因为从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到现今的江南丝竹,笛子的历史,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1986年,我曾执导青海电视台的春节晚会《羯鼓谣》,剪辑阶段,为了赶时间,晚上都是耗在机房里。机房里还有一台专用的设备,是日常转录中央台一套节目,存做台里资料用的。记得那个冬夜,专用设备的屏幕上,正在播放浙江的一台文艺演出,待我停下手里活儿的时候,恰好赶上一位女主持介绍下一个节目:
“请欣赏笛子独奏曲——《鹧鸪飞》,演奏者——青年笛子演奏家——蒋国基。”
随后,一袭白色西装的蒋国基上得场来,从容驻足,神闲气定,礼貌性地向乐队示意之后,便开始了他的《鹧鸪飞》。这位具江浙特征的青年演奏家,眉清目秀,相貌堂堂,若用文言虚词加以强化,便是——好一位美男子也。
后来,我又将这段《鹧鸪飞》的录像,反复观摩了几次,以至《鹧鸪飞》的旋律,总是在我的心里萦回不去,而且每看一次,都加深对蒋国基其人的仰慕。
蒋国基和他的《鹧鸪飞》之所以使我产生如此深刻的印象,和我少年时代的音乐情结有关。我上初中的时候,先是跟一位名叫蒋晓冬的医生拉过一阵京胡,后来因为“朝秦暮楚”的习性,又自学了一阵笛子。犹记得家兄将我买的一本《怎样吹笛子》,匆促之间念成了“怎样吹苗子”,直到现在,这个“吹苗子”的典故,还是我们兄弟之间十分幽默的笑谈。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羯鼓谣》十年之后,我调到了浙江电视台。有一次,主持人亚妮做东,邀请数人雅集,没想到与我邻位而坐的,竟是我心仪已久的蒋国基。述及青海往事,二人开怀不已,也是仗着酒兴,我即兴哼了一遍《鹧鸪飞》的主旋律,掀起了一阵集会小高潮。我与国基,自此订交,生活中尚有诸多细节,暂且不提。
1998年,我拍《江南》系列,设定每一集都有一位贯穿人物,如《老房子》选定的是吴冠中,《一位作家和一座城市》选定的是陆文夫。关于江南丝竹的一集,邀请的贯穿人物,便是蒋国基。因为是用经典曲目《鹧鸪飞》作为主线一贯到底的,所以,这一集的片名,索性就叫作《鹧鸪飞》。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考虑到蒋国基的代表性,他上有师承,下有弟子,能体现丝竹文化的传承有序。在拍摄过程中,我曾采访了两位前辈大家赵松庭与陆春龄,这两位大家对蒋国基的艺术造诣,都有极高的评价。
《鹧鸪飞》真不愧是笛子曲经典中的经典,它婉转低回,声外有声,流淌着不尽的余韵,将它作为《江南》系列的最后一集,也的确体现了江南文化的意蕴悠长。屈指算来,这部片子,已经过去了二十年,但目下竟还在网络流传,做为导演,我是非常欣慰的,欣慰我当初对于人物的选择,除去蒋国基的艺术成就不说,因为电视本身又是视听艺术,“看”也很重要,而蒋国基本人的形象,恰恰很“有型”。
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每一次拍摄文化题材的艺术片,都是对中国文化的补课,所以,拍摄《鹧鸪飞》的过程,又是一次对中国音乐的学习与重温。在《诗经》以降的古典诗词里,笛子的身影,虽说比比皆是,然而,却很难说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都能从文化价值的角度,认识到它真正的意义。的确,在所有的器乐家族中,笛子的身形比较轻小,演用非常普及,它没有钢琴气派,没有提琴典雅,但是,它却无处不在,并以独特的音色,独家的优长,以千变万化的节奏,以难以穷尽的音形,倾诉着众生欢喜,表达着人间哀怨。若只是因为它的轻小或普及而对其轻看的话,那么,这便完全是对中国文化与民族音乐的误读,因为从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到现今的江南丝竹,笛子的历史,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