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保护渣及渣膜工艺矿物学》深入剖析了连铸保护渣及渣膜常见矿物显微特征,系统论述了保护渣化学成分、矿物原料与其物化性能、结晶行为、渣膜矿相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了渣膜矿相结构的形成机理,为协调渣膜润滑与传热的矛盾和改善铸坯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其他选冶产品质量及选冶工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连铸保护渣及渣膜工艺矿物学》可供钢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连铸保护渣研制和生产的科研工作者以及高等院校师生使用,也可供连铸生产操作的一线人员参考。
工艺矿物学主要研究工业固体原料与其产品的矿物学特征以及加工过程中的矿物性状变化,为优化工艺流程和改善产品质量提供方向性指导,它是矿物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介于地质学与选矿、冶金工艺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根据研究对象和任务不同,工艺矿物学进一步分为选矿工艺矿物学和冶金工艺矿物学。连铸保护渣及渣膜工艺矿物学是属于冶金工艺矿物学研究的范畴。
连铸结晶器保护渣是炼钢连铸工艺中非常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对连铸过程的顺行和改善铸坯表面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一种新型保护渣是否能适应高效连铸生产,首先在于保护渣是否有适宜的组成,这也是保护渣组成与物理性能的关系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原因。保护渣的原料组成影响着其结晶能力以及渣膜的形成和性状,而保护渣析晶行为及渣膜矿相结构又决定了铸坯表面质量的好坏。为了提高铸坯表面质量,必须进行连铸保护渣及渣膜工艺矿物学研究,从对连铸保护渣宏观的简单物性分析,深入到微观的保护渣物质组成、熔渣析晶行为和凝固渣膜矿相结构等方面的内在联系研究,对进一步开发新型高效连铸结晶器保护渣及改善连铸坯质量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工艺矿物学研究,长期致力于铁矿石、铁精矿、烧结矿、球团矿、高炉渣、钢渣、连铸结晶器保护渣、水泥熟料和耐火材料等选冶工艺产品质量改善方面的科研工作。在研究选冶工艺产品矿物学特征及其影响机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书既是作者及其科研团队近年来有关连铸保护渣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冶金工艺矿物学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实践。
韩秀丽,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北理工大学“凤凰学者”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工艺矿物学、矿产资源高效利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及新型矿物材料开发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近年来,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攻关项目12项;完成河北钢铁集团等企业横向课题6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70余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河北省模范教师、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