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鉴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企业员工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构念、测量与机制》基于二元性理论、心智模式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以中国企业创新员工为样本,探讨能同时从事探索新领域与开发现有技能的创新人员应具有何种认知素质,这些素质又如何作用于创新活动的问题。首先《企业员工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构念、测量与机制》认同矛盾理论观点,认为探索与开发存在谐和均衡,具有交互增益潜能,不必舍此求彼,而人的认知是有能力进行处理的——这也是《企业员工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构念、测量与机制》的核心观念假设;其次,根据国外多位学者针对二元个体提到的“心智模式转换”、“多样心智模式”等认知特征的观点,《企业员工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构念、测量与机制》选择从心智模式视角入手,挖掘有助于企业员工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构念,称之为“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包含多维度整合的认知素质体系。
随着世界格局发生剧烈变化以及新旧产业的持续更替,企业组织和员工都时刻面对着变革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抉择悖论,比如柔性还是效率,突破还是渐进,创造还是维持,激情还是规则等等,在权衡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资源冲突和思维困扰。特别是研发创新人员,他/她们承担着技术突破和延续更新这两类看似冲突的创新考验,有些人能很好地克服考验,另一些却大失方寸。正是为此,二元性理论(Ambidexterity Theory)在企业各领域及各层面得到了愈加广泛的应用。通过采取不同均衡机制,二元性理论有助于化解组织因环境变化而滋生的各种探索与开发的行动悖论,甚至可能带来交互增益的效应。团队层以上的二元性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正如一些学者预言的,二元性理论已成为组织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相比之下,个体层二元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研究才刚刚起步。不过近年来国外研究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二元性研究大有溯本归源之势。个体二元性(Individual Ambidexterity)的概念起源于组织二元性的情境学派观点,认为通过设计绩效管理与社会支持结合的组织情境可以诱导员工自行配置和协调从事探索与开发所需的资源,“自下而上”地驱动组织二元性。这也正是情境二元性遗留的重要问题:究竟个体拥有何种素质,才能自觉并有效地从事多种看似矛盾的活动?迄今学者们分别从认知灵活性、风险容忍等认知素养,或是个体动机、工作设计、领导示范、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等视角人手来解释个体二元行为的发生前因,普遍重视外因影响,对个体二元认知的诠释相对抽象和零散,亦未开发相应量表。换言之,为二元个体挖掘更为系统的认知基础一直是理论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以往研究多数采用定量实证或实验方法检验个体认知对其二元行为的直接效应,对这种效应产生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解释不足,更缺少个体认知如何共享并汇聚转化为组织行为的研究,这样就限制了组织对个体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这种能力的效用发挥。
那么,有鉴于上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需要,本书基于二元性理论、心智模式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以中国企业创新员工为样本,探讨能同时从事探索新领域与开发现有技能的创新人员应具有何种认知素质,这些素质又如何作用于创新活动的问题。首先本书认同矛盾理论观点,认为探索与开发存在谐和均衡,具有交互增益潜能,不必舍此求彼,而人的认知是有能力进行处理的——这也是本书的核心观念假设;其次,根据国外多位学者针对二元个体提到的“心智模式转换”“多样心智模式”等认知特征的观点,本书选择从心智模式视角人手,挖掘有助于企业员工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构念,称之为“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The Mental Model for Ambidextrous Innovation),包含多维度整合的认知素质体系。本书分为四项研究,分别旨在发掘基础特性、开发测量工具、探究作用机制和演绎共享机制。
研究一基于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的质性研究方法,深入五家科技型企业进行案例访谈调查,并经过积极观察、分析和记录,使用三级编码方式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归纳和筛选,最终得出企业员工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是由自我超越信念、矛盾创新思维和互惠共享信念三个主范畴(包含8个副范畴)合成。三个主范畴分别化解了创新员工在“稳健与激进”“发散与聚合”“利己与利他”三方面的认知悖论,彼此间也有较为紧密的互补联系,能合理地构成一个高阶构念,对应着高水平认知转换能力,以实现个人探索与开发的谐和均衡。
研究二通过问卷实证方法,从定量视角对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的构念维度进行新的审视。根据质性研究收集的原始资料和一些文献基础,设计出原始问卷,分两批总共发放给860名创新员工,有效回收337份和352份,分别进行了探索性与验证性分析。此项研究最终佐证了质性研究得出的三维度构念,并开发出11题项的测量量表。
熊立,管理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讲授《人力资源管理》《人际关系技能与应用》《战略管理》等课程。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行为学、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双元性理论和创业即兴研究等。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管理世界》《管理评论》《外国经济与管理》《管理学报》《当代财经》等学术期刊匿名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网络评审专家。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多项省级人文社科课题,在《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科学学研究》《管理评论》《管理工程学报》、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2部,获得江西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曾为江铜集团、江铃集团等十余家大中型企业从事管理培训和咨询工作。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创新之处
1.5 结构安排
2 相关研究回顾及述评
2.1 个体二元性的研究现状
2.2 心智模式与员工创新的相关研究
2.3 交互决定论概述
3 研究设计
3.1 关键概念界定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框架
3.4 研究样本
3.5 研究方法
4 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构念的质性研究
4.1 心智模式二元性的多层次心理学内涵
4.2 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的质性探索
4.3 讨论与小结
5 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量表开发与检验
5.1 小样本预测试
5.2 大样本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大样本验证性因子分析
5.4 讨论与小结
6 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对员工创新的作用机制:理论假设
6.1 直接效应假设
6.2 中介效应假设
6.3 调节效应假设
6.4 小结
7 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对员工创新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
7.1 测量量表
7.2 样本收集
7.3 信效度检验
7.4 相关性分析
7.5 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与二元创新行为:直接效应检验
7.6 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的作用机制:中介效应检验
7.7 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的作用机制:调节效应检验
7.8 讨论与小结
8 二元创新的心智模式的团队共享机制
8.1 问题的提出
8.2 共享心智模式的四种传统机制
8.3 共享心智模式的双层实质内涵
8.4 二元创新团队的共享心智模式悖论
8.5 新的共享机制:选择性耦合
8.6 二元创新团队的心智共享过程
8.7 讨论与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管理启示与建议
9.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质性研究的访谈提纲
附录2:研究使用的主要问卷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