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观进行研究是对其展开评价的重要基础。依据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不同,《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将博士生教育发展至今涌现出的质量观归纳为基于知识贡献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观、基于学术训练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观、基于社会化理论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观、基于效益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观、基于改善学习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观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观。质量观的历史演进,除受到外在的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外,还反映了不同评价主体的期望与需求。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需要通过二次建构来完成。以学术与职业准备并重的价值取向为导向,参考目标指标、过程指标和条件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针对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面临的缺乏相关理论分析、评价标准单一和评价主要体现大学管理机构意愿的不足,《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基于第四代评价理论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初次建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以第四代评价理论为指导,区分出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的三类利益相关者群体,即跨学科博士生、跨学科博士生导师和跨学科行政管理人员,并发展出各利益相关者群体内部的连接性建构,再通过价值协商的方式确定评价的各项指标及其权重,最终形成相对一致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再建构。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将我国高校开展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实际情况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发现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存在以下问题:跨学科研究项目并不完全涉及跨学科有效的整合、有效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体系仍未建立、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学术支持有所欠缺。这可能是培养单位缺乏清晰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理念、对跨学科博士生培养重视不足、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所需的相关资源仍然受到学科体制的限制导致的。只有形成清晰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理念、建立完整有效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体系、高度重视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并为其集结各方资源提供支持、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建立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环节。博士生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最顶端,其培养质量反映了一所大学乃至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和水平。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博士生培养更加强调培养其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而依托跨学科培养博士生已经成为产出高水平创新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观进行研究是对其展开评价的重要基础。依据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不同,本书将博士生教育发展至今涌现出的质量观归纳为基于知识贡献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观、基于学术训练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观、基于社会化理论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观、基于效益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观、基于改善学习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观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观。质量观的历史演进,除受到外在的经济社会因素影响外,还反映了不同评价主体的期望与需求。
如同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具有学科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差异一样,对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仍需与其特殊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同时考虑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理论分析发现,跨学科博士生具有“T”形知识结构、跨学科研究能力、跨学科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和超学科道德,在其培养过程中需要设置与研究方向相适应的课程计划,并采取多样的科研训练方式,同时配合导师组的集体指导。不同领域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还呈现出学科差异。人文社科领域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偏重写作能力和教学能力,课程修习占培养体系的比重大,导师指导频率偏低,注重个人学习和与其他机构的交流;工程领域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更加突出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课程固定、课程量适中,导师指导频率较高,注重团队学习和跨学科实习;医学领域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关注表达沟通能力,对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次之,课程体系十分灵活,导师指导频率高,注重实验室轮转、定期的实验室报告和非正式的研讨会交流。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需要通过二次建构来完成。以学术与职业准备并重的价值取向为导向,参考目标指标、过程指标和条件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划分,针对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面临的缺乏相关理论分析、评价标准单一和评价主要体现大学管理机构意愿的不足,本书提出基于第四代评价理论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初次建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以第四代评价理论为指导,区分出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的三类利益相关者群体,即跨学科博士生、跨学科博士生导师和跨学科行政管理人员,并发展出各利益相关者群体内部的连接性建构,再通过价值协商的方式确定评价的各项指标及其权重,最终形成相对一致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再建构。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维度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在自评的结果质量维度,下设知识掌握、跨学科创新能力、独立的跨学科研究能力、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5个二级指标。在学术成果维度,下设人均发表核心论文数和省级以上优秀博士论文数2个二级指标。在过程质量维度,下设招生、课程修习、导师指导、科研训练和学位论文5个二级指标。在学术支持维度,下设资源的提供、激励、交流机会和经费资助4个二级指标。
本书运用该评价体系对H大学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H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整体情况良好,学术成果最优、结果质量自评良好,而过程质量和学术支持质量相对较弱。
本书将我国高校开展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实际情况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发现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存在以下问题:跨学科研究项目并不完全涉及跨学科有效的整合、有效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体系仍未建立、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学术支持有所欠缺。这可能是培养单位缺乏清晰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理念、对跨学科博士生培养重视不足、跨学科博士生培养所需的相关资源仍然受到学科体制的限制导致的。只有形成清晰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理念、建立完整有效的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体系、高度重视跨学科博士生的培养并为其集结各方资源提供支持、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建立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才能进一步提高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
薛子帅,女,博士,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西南民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学科建设科科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民族教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民族学)青年项目1项,参研国家项目2项,在《高等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篇,出版合著1部,参与撰写的3篇调研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主要社会及学术兼职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促进西部教育专委会会员。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现状及评述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博士生培养质量观的演进
2.1 博士生培养质量观的历史演进
2.2 博士生培养质量观演进的原因分析
2.3 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实践
2.4 启示
3 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多元分类评价
3.1 基于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
3.2 科学博士与专业博士的培养质量评价
3.3 对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的启示
4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方案
4.1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价值取向与目标
4.2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含义、结构及构建原则
4.3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面临的障碍
4.4 构建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4.5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次建构
5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再建构
5.1 利益相关者群体内部的建构
5.2 各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价值协商
5.3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信性和有效性的说明
5.4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
6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案例评价——以H大学为例
6.1 评价信息的获得
6.2 调查结果与分析
6.3 H大学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
6.4 对调查结果的讨论
7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7.1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7.2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 提高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8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关于创新研究院开展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访谈提纲(导师)
附录2 关于创新研究院开展跨学科博士生培养的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3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权重设计的利益相关群体调查问卷
附录4 跨学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