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意义、个性化体育教学应时而生、个性化体育教学现状、现阶段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可行思路、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基础工作、个性化体育教学的管理建议、对教师职业能力的新要求、更新大学体育教学理念、将体育教学改革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大学生体育活动方案设计与锻炼原则、完善考核和评价办法、大学个性化体育教学机制及制度探索、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
秦晋,女,1980年生,土家族,中共党员,副教授,
体育教育学硕士,体育舞蹈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健美操一级裁判。2006年8月至今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公共体育、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等课程教学和训练工作,在教学和训练中重视对学生思想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突出几年,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工学结合、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多方面业绩显著。参加工作以来文数十篇,多次主持校级、市厅级及以上课题。
第一章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意义
一、大学生体质现状令人担忧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关乎国家的未来
三、体育活动的积极意义
第二章个性化体育教学应时而生
一、国外早已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二、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含义和特征
三、影响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因素
第三章个性化体育教学现状
一、教育阶段不连贯的问题
二、规划、布局和投资不合理的问题…
三、大学教学环境滞后于个性化需要的问题
四、大学生自愿开展体育活动的问题
第四章 现阶段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可行思路
一、始终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干预
三、个性化体育教学要考虑现实情况
四、合理统筹安排体育工作五、我国高校的体育思想亮点
第五章个性化体育教学的基础工作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开发体育场馆资源
三、开展体育社团活动
四、引起家长对体育的重视
五、筹集体育经费
第六章个性化体育教学的管理建议
一、传统管理方法的特点
二、传统管理方法的作用
三、传统管理方法的局限性
四一步提高管理
五、法律方法
第七章对教师职业能力的新要求
一、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大学体育教师应具有合格的讲解示范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八章更新大学体育教学理念
一、在教学中改变视角以学生为主体
二、改变体育教学表现形式单一的状况
三、案例:在篮球运动教学中渗透“快乐体育”理念
……
第十四章大学生个性化体育教学文化建设
一、大学生个性化体育教学文化的特征
二、大学生个性化体育教学文化建设的策略
三、大学生个性化体育教学形象的打造
第十五章 大学体育健康发展的法制保障
一、法制是大学体育健康发展的保障
二、我国大学建设
三、相关法律法规·
四、大学体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法律法规知识
第十六章 实践经验与启示
一、他山之石
二、我国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的经验
三、案例:大学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章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意义
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大踏步迈入小康社会,社会各界也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及大学的体育教学质量。
一、大学生体质现状令人担忧
(一)自身的因素
中学生成长为大学生,远离了老师和家长的贴身“庇护”,生活的航向难免发生偏差。由于大学生的作息规律发生变化,生活和学习不自律,缺乏健康常识,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因素,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
膳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合理是健康的先决条件。有些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经济条件差,在饮食方面存在营养单一的问题,使身体发育受到影响。有些大学生不注重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在食物摄取时偏食较多,如喜好碳酸饮料、肉食、油炸等食物,不喜欢蔬菜、水果,造成营养不良或失衡,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增多。有些大学生不吃早餐,吃完晚餐后还要吃夜宵,有时夜里十一二点还食,此时应处于休息状态的肠胃却仍在工作,既影响睡眠质量又导致热量在体内囤积并转化成脂肪。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部分大学生惰性大,过多使用电子产品选成的负面影响在他们身上凸显出来。在课余时间,他们不是三五成群的去图书馆、自习室、运动场馆,而是每人一部手机,各自刷着网页、玩着爱不経手的游戏。有的大学生喜欢做“屏幕族”经常熬夜,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通宵透支身体。大学生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深夜不眠高谈阔论,对同寝室同学也会造成严重影响。
有些大学生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澡、勤换洗衣服等。有些大学生认为和同学关系亲密,不认为共用水杯或者餐具有问题,这种做法很容易感染肺结核、流感等传染性疾病。
大学生吸烟率较高,有些大学生对吸烟的危害认识不足,喜好吸烟并不打算戒烟。据相关研究显示,仅有约1/3的大学生认为吸烟危害身心健康,约2/3的大学生认为吸烟对身心健康无影响,而且许多人认为吸烟时自己内心得到很大满足①。事实上吸烟有害健康,长期吸烟增加肺癌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吸烟不仅对自身有害,“烟”对周围的人危害也很大,实为损人害己之恶习。
虽然大学生在生活中行一些体育活动,但是受应试教育、体育能力、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参与的积极性低。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认为本来感觉不累行体育锻炼后身体疲乏劳累,甚至对体育锻炼的效果产生怀疑,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没有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和终身运动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