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原型,通过中国本土性转化,形成一种适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框架,进而为唯物史观的创新式研究提供例证。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评价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创新之处
章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分析框架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确定分析框架的内在视域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现代化的问题域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和社会形态理论是确定分析框架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结构理论
(二)社会形态理论
三、“结构一形态”分析框架的确立
(一)社会结构理论的启示: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构要素
(二)社会形态理论的启迪: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阶段划分
章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形态
一、型实践的依据
(一)生存状态:“人的依赖”
(二)社会运行机制:“权力化运行”
(三)发展主题:国家富强
二、型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富强战略”的设定:“”
(二)型实践的逻辑
三、型实践的内在结果
(一)经济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初步分工
(二)社会活力增强
(三)人的现代化逐渐
第三章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市场取向”形态
一、市场取向型实践的依据
(一)生存状态:“物的依赖”出场
(二)社会运行机制:“市场化运行”初显
(三)发展主题:效率优先
二、市场取向型实践的主要内涵
(一)“复兴战略”的调整:“市场取向”
(二)市场取向型实践的逻辑
三、市场取向型实践的内在结果
(一)社会领域的突显
(二)非对称结构的逐渐产生
(三)人的现代化的不断提升
第四章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人民主体”形态
一、人民主体型实践的依据
(一)生存状态:“能力依赖”显现
(二)社会运行机制:“公民参与”初显
(三)发展理念:“以人为本”
二、人民主体型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富强战略”的调整:“人民主体”
(二)人民主体型实践的逻辑
三、人民主体型实践的内在结果
(一)领域分工逐渐显露
(二)整体发展逐渐成形
(三)主体一步发展
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形态
一、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
(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遵循的视角、路径和原则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逻辑
二、内在逻辑:力衡
(一)“力衡”的学理分析
(二)当前中国领域格局的缘起和现状
三、发展趋向:因势利导
(一)明确政治方向:深化党的建设
(二)提升人民力量:尊重人民权力与权利
(三)强化市场力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四)规范力量:深化服务型建设
(五)借用“力衡”:实现“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结语 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优势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分析框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系统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逻辑,首先需要一个科学的分析框架,只有具备科学并且能够针对中国现实状况的理论模型才能担当此任。因此,本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视域,以社会
结构理论和社会形态理论为基础理论,通过适当的现实转化,构建出“结构一形态”分析框架,并运用此框架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衍生逻行初步剖析而得到科学的结论。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确定分析框架的内在视域
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分析框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其具有科学;二是其针对的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所要面临的问题,即现代化问题。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理论,可以从理论内蕴层面找到原因。所谓理论内蕴括逻辑起点、运思模式、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和理论样态几个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的理论。“现实的人”,是指处于现实生活和现实的生产关系中的人。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自己的结论是通过“经验的”方法得出的,而这种经验的方法是对资本主义现实劳动状况以及处于异化状态下的人的考察。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更加明确指出,这种“经验的”方法的内核是现实的生产和生活。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开始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而这些条件能够用经验的方行检验。同时,他把人们的物质生活本身看作是历史发展的个前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模式。正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马克思才能摆脱唯心史观的纠缠,把目光放在具体的、历史的和处于社会关系的人及其生活之上,使历史唯物主义呈现科学。
历史唯物主义是以“辩证思维”为运思模式的理论。马克思认为:“辩证法是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的。”(pan>)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结出辩证思维的核心内容:一是生成思维,二是批判思维,三是矛盾思维。正是这种思维模式使得历史唯物主义呈现出科学。生成思维是与既成思维相对的思维模式,即把事物不是看作本质不变的存在,而是看作不断变化的事物,看作一种不断生成的过程。生成思维模式能够把握不断变化的事物,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背后找到内在变化的规律,也正是这样的思维模式才能正确地把握变化的世界。正如柯尔施所评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新的社会科学的首要原则,“是对一切社会关系作历史论述的原则”(2);批判思维,是指对事物的既定状态保持着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这种思维不是要否定和怀疑一切,而是更加关注使这种事物呈现既定状态及其合理的条件,对其条件的动态和暂时理解是批判思维的核心。因此,批判思维意味着对既有事物的继承和理解。正是这种理解,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对其发展方行科学预测;矛盾思维,是指把事物看作矛盾的统一体,正是这种矛盾的统一使事物能够不断向前发展,也正是这种思维使事物发展的动力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马克思正是在以辩证思维为运思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把物质生产实践作为历史发展的基点,明确了历史的发程,体现了生成思维;通过对资本主义运行规则的分析与批判,指出其具有的暂时,体现了批判思维;明确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体现了矛盾思维。以辩证思维为运思模式的历史唯物主义能够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明晰事物发展质,了解事物发展动力,充分体现了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