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除按通例收录了“孙子十三家注”之外, 还用通俗的语言, 逐段逐句地对《孙子兵法》进行了译解, 对相关语句做了通俗的注解和诠释, 今天看来, 仍然是学习国学经典较为适当的读本。本次出版将其由原版的繁体竖排转换为简体横排, 以适合普通读者的阅读需要。
黄帝《兵法》、周公《司马法》,已佚;太公《六韬》原本,今不传。兵家言,惟《孙子》十三篇古。古人学有所受,孙子之学,或即出于黄帝,故其书通三才、五行,本之仁义,佐以权谋,其说甚正。古之名将,用之则胜,违之则败,称为《兵经》,比于六艺,良不愧也!孙子为吴将兵,以三万破楚二十万入郢。威齐、,归之子胥,故《春秋传》不载其名成不受官。《越绝书》称“巫门外大冢,吴王客孙武冢”,是其证也。其著兵书八十二篇,图九卷,见《艺文志》;其图《八陈》,有《苹车》之陈,见《周官》郑注;有《算经》,今存;有《杂占》《六甲兵法》,见《隋志》;其与吴王问答,见于《吴越春秋》诸书者甚多;或即八十二篇之文,今惟传此十三篇者。《史记》称“阖闾有十三篇,吾尽观之”之语;《七录》,《孙子兵法》三卷,《史记正义》云:“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则上卷是孙子手定,见于吴王,故历代传之勿失也。秦汉已来,用兵皆用其法,而或秘其书,不肯注以传世。魏武始为之注,云“撰为《略解》”,谦言解其粗略。《汉官解诂》称:“魏氏琐连孙、吴之法,则谓其捷要。”杜牧疑为魏武删削者,谬也。此本十五卷,为宋吉天保所集,见宋《艺文志》,称《十家会注》。十家者:一魏武,二梁孟氏,三唐李筌,四杜牧,五陈皞,六贾林,七宋梅圣俞,八王皙,九何延锡,十张预也。书中或改曹公为曹操,或以孟氏置唐人之后,或不知何延锡之名,称为何氏,或多出杜佑,而置在其孙杜牧之后,吉天保之不深究此书可知,今皆校勘更正。杜佑实未注《孙子》,其文即《通典》也,多与曹注同,而文较备,疑佑用曹公、王凌、孟氏诸人古注,故有“王子曰”,即凌也。今或非全注本。《孙子》有王凌、张子尚、贾诩、沈友郑本所采不足,今佚矣。
曩予游关中,读华阴岳庙《道藏》,见有此书,后有郑友贤《遗说》一卷,友贤亦见郑樵《通志》,盖宋人。又从大兴朱氏处,见明人刻本,余则世无传者。国家令甲,以《孙子》校士,所传本或多错谬,当用古本是正其文。适吴念湖太守,毕恬溪孝廉,皆为此学,所得或过于予。遂刊一编,以课武士。
孔子曰:“军旅之事,未之学。”又曰:“我战则克。”孔子定礼正乐,兵则五礼之一,不必以为专门之学,故云“未学”,所谓圣人有所不知。或行军好谋则学之,或善将将,如伍子胥之用孙子,又何必自学之?故又曰,“我战则克”也。今世泥孔子之言,以为兵书不足观;又泥赵括徒能读父书之言,以为成法不足用;又见兵书有权谋,有反间,以为非圣人之法,皆不知吾儒之学者,吏之治事,可。
然古人犹有学制之惧,兵凶战危,将不素可以人命为尝试,则十三篇之不可不观也。项梁教籍兵法,籍略知其意,不肯竟学,卒以倾覆。不知兵法之弊,可胜言哉!宋襄、徐偃仁而败,兵者危机,当用权谋,孔子犹有要盟勿信、微服过宋之时,安得妄责孙子以言之不纯哉!
孙子盖陈书之后,陈书见《春秋传》,称孙书姓氏,书以为景公赐姓,言非无本。又泰山新出孙夫人碑,亦云与齐同姓,史迁未及深考。吾家出乐安,真孙子之后。愧余徒读祖书,考证文字,不通方略,亦享之福者久也!
叶玉麟 (1876-1958), 子浦荪, 晚号灵贶居士, 安徽桐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