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建筑》是一本介绍分析“建筑为什么存在”的社科书。在金字塔、神庙、教堂、宫殿等著名建筑中,不仅蕴含着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也表征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寻求自身存在意义的漫漫征程。作者带领读者拆解分析了许多西方知名建筑,讲述了其背后不为人知的设计故事,包括权贵如何影响建筑,而设计师又如何努力为建筑注入自己的创意的,还有一些其他八卦趣闻,使读者能在轻松中看透复杂的建筑语言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欲望和情绪。
作者:
迪耶?萨迪奇(Deyan Sudjic)
建筑设计评论家,记者,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创办世界上□□份建筑与设计综合类杂志《蓝图》(Blubeprint),任教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金斯顿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获颁大英帝国官佐勋章(OBE),著有《权力与建筑》(The Edifice Complex:The Architecture of Power)、《方圆一百英里的城市》(100 Miles City)、《建筑与民主》(Architecture and Democracy)等。
吴真贞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师,译有《失落的猴神之城》等作品。
目录
我们为何而建 >>>14
觐见元首的漫漫长路 >>>28
石头的世界 >>>72
创建国家 >>>102
动荡年代的身份认同 >>>136
大理石的运用 >>>170
不羁的自我 >>>196
总统图书馆 >>>216
汽车影院里的陵墓 >>>254
文化的运用 >>>276
高楼综合征 >>>308
无情的现实 >>>336
我们为何而建
建筑关乎权力。当权者打造建筑,因为这正是权力的体现。从□基础的层面来看,建筑能够创造就业机会,可以让不安分的劳动力保持稳定。而建筑也很好地反映了当权者的能力、决断力,甚至还有决心。□重要的是,建筑是一种宣传缔造者功业的手段。
我习惯把一张从小报上撕下来的图片钉在书桌上方。透过污迹斑斑的新闻纸,可以辨认出一个模糊的图像,那是一个汽车般大小的□□寺模型。模型被放置在一个与观众视线等高的底座上,平视便能欣赏整个模型。建筑师并没有用常见的灰色给模型上色,而是为其涂上了一抹唇釉般的亮色,这么做,是想在□短的时间内打动客户。
□□寺模型由硬纸板和轻木板条搭就,低矮的圆顶周围环绕着几圈高耸的尖塔。华而不实的造型,以及将繁复的传统装饰简化成夸张的卡通画,似乎是想让模型既富有大胆的现代感,又不失传统的庄严感。像这样现代与传统并重的尝试此前已做过不下百次,但无不以失败告终。而这张照片之所以让人如此不安,并不是因为这些可疑的建筑细节。它所呈现的建筑的黑暗一面,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原因所在。在这种画面中,建筑师通常是□显眼的,而在这张图片中,那群身着制服、满脸恭敬地簇拥在模型周围的人看上去并不像建筑师。其中□显眼的是那个被簇拥在中间,蓄着浓密胡子的矮□□人。这个人身穿老式的卡其衫,头戴贝雷帽,看上去就像是二战中的英国陆军少校,他目不转睛地盯着模型,十分痴迷。
这个人就是萨达姆·侯赛因。和许多独裁者一样,萨达姆也是狂热的建筑爱好者,但他和拿破仑三世、墨索里尼又有点儿不一样。拿破仑三世挑剔的品位,从巴黎整洁如阅兵场般的林荫大道便可见一斑,墨索里尼则对风格迥然不同的现代主义和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都相当喜欢,而萨达姆并没有明显的偏好。不过他好像生来便知道如何利用建筑来宣传自己,颂扬自己的政权,震慑对手。
“战争之母”□□寺在设计之初,便带有明确的目的,那就是把伊拉克宣扬成□□次海湾战争的胜利方。可事实上,这是一场令萨达姆蒙羞的战争。他的军队被驱逐出了科威特,军队溃逃的情景惨不忍睹:毁坏的公路上塞满了扭曲成长龙的汽车,在这些毁坏的汽车里挤满了灰头土脸的伊拉克士兵,路边到处散落着抢来的战利品。萨达姆企图通过构筑一种“真实”来抹去战败者的形象,这和科威特政府的做法如出一辙——科威特曾邀请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约翰·乌特松打造了一个一无是处的“玩具”议会大厦,想要证明自己不是海湾地区的寡头政府,而是北欧式的民主政权。当时萨达姆政权正遭受联合国的制裁,伊拉克国内物资极度匮乏,在这种时候,不管打造什么建筑,都会被视为蓄意的挑衅。而□□寺本身又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所以这种挑衅便更加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