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现有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方法,系统分析城市经济、人口、能源、土地、环境的变化,结合武汉市实际,探讨了城市经济-土地-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通过设置不同经济目标、能源结构、节能技术发展的可能状况,以及建设用地扩张调控等,探讨其调控因素的作用;进而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分析城市土地低碳利用调控路径的选择和调控目标设定,结合减碳潜力分析,探讨城市土地利用碳减排策略。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自然资源管理、城市管理等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和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实际工作的相关人员,包括政府的自然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管理、能源利用管理等部
面对我国人地矛盾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①。城市作为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的大型居民点,也是诸如C0□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带来的环境问题的集中区域,实现其高效低碳绿色发展不仅成为“美丽中国”战略实施的重点之处,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关键。
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时期,伴随着人口的聚集、建设用地快速增长、物资及能源聚集和消耗的增长,城市碳排放量也快速上升,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压力也在逐步增加,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低碳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碳循环从□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全球□化研究的热点,城市及周边区域由于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集中区域,其碳过程的研究自□1世纪以来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碳排放核算、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碳排放的模拟研究及城市碳减排的策略研究各有侧重,但相当部分的内容都已积累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国外的研究从微观角度的土壤碳和植被碳的分析,测算土地利用□化带来的碳通量的□化,到中观角度的土地利用碳排放与其他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全方位的温室气体研究,再到宏观角度的土地利用碳减排对策,以及生物燃料替代化石能源的利弊分析,生物燃料带来的影响等;多注重从碳排放释放和影响机理出发,测算自然源和人为源碳排放量,分析其□化的影响因素,由此提出可以降低碳排放的对策。国内研究虽仍然表现出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研究的综合性与学科交叉性,但在理论应用和重点研究领域上有所不同。许多研究借鉴国外研究,测算和分析土地利用□化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分析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源在区域空间上的差异;注重建设用地和农业碳排放的认知和测算,特殊区域的碳蓄积□化及土壤碳核算;在碳排放控制上,往往以我国政府承诺的碳减排为目标,分析省域、城市范围内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从城市土地利用和相关规划,以及土地管理视角研究碳减排等。
第1章 导论 1
1.1 相关概念界定 1
1.2 理论基础 4
1.3 研究进展 12
第2章 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与变化分析 27
2.1 城市土地碳通量测算 27
2.2 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测算 35
2.3 本章小结 43
第3章 城市经济-土地-碳排放的系统分析 45
3.1 中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45
3.2 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 47
3.3 本章小结 59
第4章 城市经济-土地-碳排放的系统模拟研究 61
4.1 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 61
4.2 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模型构建与分析 77
4.3 本章小结 91
第5章 城市经济-土地-碳排放系统的调控因素影响分析 92
5.1 经济系统变化模拟对碳排放的影响 92
5.2 人口系统状况模拟对碳排放的影响 96
5.3 能源系统状况模拟对碳排放的影响 98
5.4 土地系统状况模拟对碳排放的影响 103
5.5 环境系统状况模拟对碳排放的影响 105
5.6 情景比较分析 107
5.7 综合模拟方案调整 111
5.8 本章小结 113
第6章 城市土地利用低碳调控路径选择与调控目标确定 115
6.1 武汉市碳环境的可持续性分析 115
6.2 现行土地利用规划碳效应 118
6.3 城市土地低碳利用宏观调控路径碳效应及调控目标确定 125
6.4 本章小结 132
第7章 城市土地利用现实减碳潜力分析 134
7.1 产业结构调整的减碳潜力 134
7.2 能源利用结构调整的减碳潜力 137
7.3 交通出行结构调整的减碳潜力 141
7.4 本章小结 142
第8章 城市土地利用碳减排策略分析 144
8.1 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土地利用减排策略分析 144
8.2 基于居民出行选择的土地利用减排策略分析 154
8.3 本章小结 167
第9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169
9.1 本书主要研究结论 169
9.2 研究展望 174
参考文献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