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儒道释博士论丛”之一。作者以宋代陈景元老庄注解为基本文献,研究陈景元的美学思想。全书对陈景元生活的时代,陈景元的“心性论与人格美学思想”“政治美学思想”“美育思想”“审美境界论与艺术化人生”等做了论述。
罗崇蓉,1988年生,陕西汉中人。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讲师。2010—2017年就读于四川大学道教与文化美学专业,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西美学、审美人类学研究,合著有《文艺美学新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文学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已发表相关领域学术论文十余篇。
绪论·
―陈景元思想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二选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本书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结构·
章陈景元与他生活的时代…
节北宋社会政治环境背景…
一北宋政治文化局面与科举制度改革
二北宋皇帝的崇道政策
第二节陈景元美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文化背景
一三教圆融与北宋文人心态
二北宋儒学及理学复兴对美的影响
三宋代禅宗美学与悦禅之风
第三节陈景元美学思想生成的个人际遇·
一经历·
二境遇对其美学思想的影响.
第二章陈景元心性论与人格美学思想
节性命双修与人格美的形成
一性命双修与“格美形成
二“质”与“文”之论:文质观在人格美中的体现……(62)
三至人、圣人、神人()论:人格美向仙格美的转化
第二节性命论观照下的审美人格内涵·
一“善美都忘”:审美人格的基础
二性三品说与“浩然之内景”——审美人格的内涵
三若水之美——人格之美的形象化典范
四“忘形忘德”的审美人格内涵…
第三节践行观念与人格美的
第三章陈景元的政治美学思想
节“身国同构,治身治国”的用主义及其审美意蕴
第二的塑造及其政治美学意蕴
形象的外在呈现…
形象的内在品性要求
第三节“不治天下,天下自治”的治国方式论与政治美学
第四节“乐以正性”:乐的政治传达与审美追求………(133)
第四章陈景元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节陈景元美育思想的目标
一“复其命”:人生的审美化追求
二“不越性分”:“以身帅导,正容悟物”的审美教育理念
第二节陈景元美育思想的方法和途径…
一“交音和性”:音乐艺术的能
二“妙技全天真”:艺术技巧对审美能力的培养……(152)
三“山林无情,人多乐之”:自然美对审美能力的熏陶……
四“四绝、三行、七善”:德行准则对美育理念的影响和提升
第三节陈景元美育思想的内容和原则…
一“积美”:美育的心理修养
二“质素神纯”与“刳形洒心”的美育观念
三陈景元美育思想的原则
第四节陈景元美育思想的特点及现代意义·
一陈景元美育思想的特点
二陈景元美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五章 陈景元的审美境界论与艺术化的人生…
节 道、气、仙论——从哲学走向美学之维……(186)
一“炼形养气”“形与道同”的审美纬度……(186)
二道的“体用”原则与人生的境界.
三道之“体用”原则与“言意”之辩:对道性之美的追求
第二节 修道次第与审美体验
第三节审美境界论与艺术化人生
一“刳形洒心”:审美心境论
二“道洽于物,心游姑射”:艺术化人生…
结语…
节陈景元美学思想的特点…
一以心性论为基的美学阐释…
二以道为合一的美学思想
三审美教育思想与世俗化立场
第二节陈景元美学思想的影响及其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
一陈景元美学思想的影响
二陈景元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的地位……(2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绪论
美学,自20世纪初被中国,就开始了其由“西”渐“东”程。先有王国维、鲁迅、蔡元培等奠基学者开启了中国美学的“自觉”时代,随后有朱光潜、宗白华、周扬、蔡仪等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和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涌现出一批美学学者,以吕荧、高尔泰、蔡仪、李泽厚、蒋孔阳、刘纲纪为代表,对于美学中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再一次极了中西美学的交融和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建立。80年代以来受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影响,以及大量国际性学术交流和国外美学名著的系统译介,美学在中国开始悄悄转型并演发出多个流派分支,如潘知常、杨时春等学者的生命美学研究议题;曾繁仁、陈望衡、刘成纪等学者开启的生态美学理论;叶朗、朱良志、张法、、彭锋等学者在中国美学体系架构和中西美学沟通上做的尝试和创新。至此,中国美学仍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
随着美学学科的发展及自身需要,美学思想领域的个案研究兴起,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以庄子作为个案,从美学的视角系统研究庄子的讲道、学道、体道以及成道境界,并将庄子学说现代西方思想家讨论的审美与艺术问题相对比,从而得出庄子的虚明静心是中国传统审美的艺术精神和艺术心灵的来源根基,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徐复观对庄子的研究了美学个案研究的典范。自徐复观后,学界涌现出一批以个案的方行美学论题的研究,如专著类有刘纲纪的《刘勰》(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版)、《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朱良志的《石涛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八大山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叶朗的《朱光潜、宗白华与中国现代美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姜金元的《大象无形:〈老子〉美学思想与中国文学本体论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等等;学术文章有叶朗的《王夫之的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叶燮的美学体系》(《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6期),曾繁仁的《评墨子“非乐论”美学思想》(《文史哲》1997年第6期),陈望衡的《论马一浮的诗歌美学思想》(《西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6期)、《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求索》2003年第3期)、《论柳宗元的自然美学观》(《船山学报》1987年第pan>期),等等。我们不难发现年因为美学个案研究的兴起,一大批来自各个领域的文化人入了美学研究视阈,如屈原、嵇康、严羽、李白、杜甫等;甚至人物也成了美学个案研究的对象,如皮朝纲的《庞蕴与中国居士佛教美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潘显一对道士葛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