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规划教材:艺术生产原理(修订版)
定 价:36 元
- 作者:何国瑞 编
- 出版时间:2010/8/1
- ISBN:9787307074538
- 出 版 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0
- 页码:36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主编积30年之功,立足马克思的人论生产论,考察人类艺术发展及其理论概括后,破两千年根基的唯物认识论文艺观,首创以艺象为核心范畴的文艺学新体系。指出艺术是人克服与环境矛盾的心里平衡器,是人类独创独享的第二生活空间。艺象由物素、心素、形素构成,三者比重不同而有再现、表意形巧三大类型,有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形式主义三大创作方法及真、善、美三大批评标准。书中还具体论述了空间艺术(绘画、摄影、书法、雕塑、建筑、工艺、盆景)、时间艺术(文学、音乐)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舞蹈)的特点。20年后经主编认真修订,全书更加完善。全书含导论、本体论、主体论、客体论、载体论、受体论。
(1)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坚持一与多的辩证统一。“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多”是各门学科、各种流派的新成果,何国瑞同志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方法,分析人和社会,分析各种文艺现象和文艺观点。这样,他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思维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用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2)总结人类以往艺术观的经验,分别评论了“再现论”、“表现论”和“形式论”的得失,然后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是生产的动物的理解,提出“艺术生产论”这一富有独创性的理论体系。它分别论述了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生产的两个尺度,以及艺术是人类三大生产中特殊的发明性精神生产等观点。在论述中,作者结合了哲学人类学、历史社会学和个性心理学,对艺术的特质作出了有益的探讨。
导论
导语
第一章 人类以往艺术观的回顾
第一节 关于“再现论”
一、“再现论”概况
二、对“再现论”的评价
第二节 关于“表现论”
一、“表现论”概况
二、对“表现论”的评价
第三节 关于“形式论”
一、“形式论”概况
二、对“形式论”的评价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现实的人是艺术之根
一、人是生产的动物
二、现实的人是人与社会及自然的一切关系的总和
第二节 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
一、生产主体
二、生产客体
三、生产手段
四、现实的生产是以主体为统帅的一个实践系统
第三节 生产的两个尺度——所谓“美的规律”
一、如何理解“两个尺度”
二、关于所谓“美的规律
第四节 人类的三大生产
一、人口生产
二、物质生产
三、精神生产
四、三大生产与人类历史发展
第三章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论述
一、“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
二、关于艺术生产的主客体问题
三、关于艺术生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
四、关于艺术的生产和消费问题
第二节 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
一、发现性精神生产和发明性精神生产
二、艺术生产的特质
第三节 艺术生产论的意义
一、艺术生产论是人类艺术观的重大发展
二、要全面、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
三、反对淡化和无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本体论
导语
第四章 艺术本体的生成
第一节 艺术起源说探往
一、艺术起源说种种
二、艺术起源的合力说
第二节 艺术主要起源于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
一、人口生产与艺术胚芽
二、物质生产与原始艺术
三、原始艺术的特征与功能
第三节 艺术本体的生成
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工是艺术本体生成的前提
二、独立的艺术主体的出现是艺术本体生成的标志
第五章 艺术本体的特质
第一节 满足精神上的独特需要是艺术生产的目的
一、艺术是人与环境矛盾中的一种心理平衡器
二、艺术的精神效用
第二节 艺术生产的是“第三自然”——艺象
一、艺象与形象的区别
二、艺象的要素
三、艺象的构成
四、艺象的类型
五、高级艺象
第三节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一、艺术本体是社会存在本体的反映
二、艺术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三、艺术的上层建筑性质
第六章 艺术本体的发展
第一节 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国是艺术本体发展的前提
一、本民族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二、各民族间艺术的影响与消化
第二节 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对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
一、政治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二、伦理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三、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四、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五、社会心理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物质生产对艺术发展的最后决定作用
一、一定的物质生产决定一定的艺术生产
二、艺术生产与社会的一般发展的“不平衡”
主体论
导语
第七章 艺术主体的本质
第一节 艺术家的审美创造心理
一、审美创造心理的要素
二、审美创造心理结构的类型
三、审美创造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第二节 艺术家的世界观和美学观
一、什么是世界观和美学观
二、世界观、美学观对艺术生产的作用
第八章 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
第一节 感受能力
一、感物与移情
二、错觉与直觉
第二节 构思能力
一、艺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二、想象与灵感
第三节 传达能力
一、不具传达能力只能成为艺术空想家
二、艺术技巧:心理-生理-物理协调效应
第四节 创作方法
一、创作方法是构思能力、方式和传达能力、方式的综合体现
二、创作方法的类别与艺术家能力的类型
三、创作方法的多样性与艺术家能力的扩展性
第五节 反思能力
一、审美反思能力是对艺术生产的自我认识、自我评判的能力
二、审美反思是为了协调创作中的矛盾
三、在审美信息反馈与艺术主体个性的对立统一中前进
第九章 艺术的倾向性
第一节 艺术生产都带倾向性
一、倾向性:“内在的尺度”
二、艺术家表现倾向性的必然和自由
第二节 主题:倾向性的集中体现
……
客体论
载体论
受体论
所谓“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什么意思呢?这一方面是说,人在社会中绝不是处于某一孤立的、片面的关系中。家庭关系、亲友关系、师生关系、党派关系、阶级关系、政治关系、宗教关系、文化关系、经济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等等,一切都互相关联着、渗透着。人绝不是某一条绳上的绳结,而是整个互联网上的网结。另一方面是说,这些关系并不是平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的。马克思正是“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②而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纲”,正是由它来“总和”一切社会关系。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随着生产力(——人与自然关系的状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也就决定了整个社会关系,决定了人性、人的本质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人性、人的本质也就不是一种固定的、实体的存在物,更不是某种被设想的、所愿望的精神模式。
综上所述,人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性态的动态系统。人既处在与诸多自然条件的对立统一中,又处在与各种社会关系的对立统一中。而这两个方面也是处在永恒的对立统一之中。人在这种复杂关系的对立统一中,既是受动的,又是能动的。人既受环境的影响,人也影响环境。这一切在人的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形成一种横向综合力,在历史的纵向发展中,影响着、改变着人的生活和人的本质,也就是说人是在自己的生产中塑造自己的。人因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生产,人因生产的不同一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而使自身也产生不同——需要不同、能力不同、情感不同、思想不同、本质不同。这种不同,这种变化,就是历史。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关于人、关于历史的学说关键所在。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劳动发展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③我们也正是期望以这把锁钥来打开艺术迷宫之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