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国批判主义文学大师狄更斯代表作,苏州大学教授、翻译家方华文无删减全译本。
2.百万读者口碑之选,被翻拍为多部好莱坞同名电影,被后世誉为召唤人们回到欢笑的明灯。
3.BBC剧集、好莱坞电影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在当时掀起的阅读狂潮只有后来的哈利·波特能够比肩。
4.生僻字注音 注释 导读 知识考点,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余秋雨等人盛赞的文学佳作。
在这里,英国故事圣手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打开一扇门,让我们看到了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时的真实情景。当时的法国王公和贵族阶层一手遮天,对民众横征暴敛,使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霸人田产、淫人妻女的现象层出不穷。于是,民众揭竿而起,攻占了象征王权的巴士底狱,将横行一时的王公贵族一个个送上了断头台。断头台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被戏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发明,不仅效率高,而且极具观赏性行刑时,人们聚集在台前,看着一颗颗人头落地,会爆发出一阵阵喝彩声,就跟看戏或观赏娱乐节目一样。一提到国家剃头匠参孙,人们便肃然起敬此人斩下了国王路易十六的人头,在一生中曾经将三千人送上了黄泉路。一时间,人性受到了扭曲,民众杀红了眼,甚至给断头台规定了必杀的人数(不知有多少无辜的人成了冤魂)。在本故事中,为了凑数,一个贫穷的年仅二十岁的缝衣女工也被推上了断头台。她至死都不明白自己究竟犯了什么罪。她原以为共和国是保护穷人的,谁知极度贫穷的她,一个靠劳动维持生计的缝衣工,竟成了共和国的罪犯!
在滚滚的革命洪流中曾经泛起过几朵小小的浪花,随后被大浪裹挟着流向了象征着永恒的大海。这几朵浪花虽然消失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凄楚、动人的故事,读者看了恐怕终生难忘。其中,有一朵浪花就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曼内特医生。曼内特医生医术高明,在巴黎颇享盛名。一日,他在塞纳河畔散步,突然驶来一辆马车,艾弗雷蒙德贵族之家的一对孪生兄弟跳下车,硬请他去为一个人看病。病人是个年轻漂亮的女性,不幸被这对孪生兄弟中的弟弟看上,于是逼死了她的丈夫,并将她的弟弟用剑刺死。女病人悲痛欲绝,虽经医生抢救,终也未能活下来。曼内特医生回家后,写信将这一冤情反映给了司法大臣。可是,大臣却把检举信交给了那位贵族弟弟。后者将医生骗出家门,送进了人间地狱巴士底狱。医生在狱中过着生不如死、暗无天日的生活,成了一个类似植物人的没有思想意识的活躯体。十八年后,他被交给了他以前忠实的仆人德法尔热照料。无巧不成书,德法尔热的妻子正是十八年前蒙冤而死的那个年轻女病人的妹妹。夫妻二人对艾弗雷蒙德家族的人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那位贵族哥哥残暴成性,妻子却有一颗菩萨心,儿子也十分善良。这位小艾弗雷蒙德痛恨自己家族的横行霸道,决定和家族决裂。他将继承下来的家产全部捐献给了那些被压迫者,自己只身一人到英国以教书为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医生入狱时,妻子已有身孕,后产下一女,取名露西。十八年后父女重逢,原本可以过上平静的日子,可是生活又起波澜露西和小艾弗雷蒙德双双坠入爱河。医生知道了女儿意中人的真实身份后,如遭霜打、似遇雷击,想不到上天竟将仇人的儿子送到了他的眼前。可是,为了女儿的幸福,他同意了他们的婚姻,条件是:小艾弗雷蒙德永远也不许把自己真实的身份告诉露西。卡顿是个律师,一生不得意,暗中偷恋着露西,愿意为露西贡献出自己的生命(后来他果然这么做了)。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艾弗雷蒙德家的一个忠实的仆人将要被处死,只有小艾弗雷蒙德(此时已更名叫达尼)能够证明他做过有利于穷人的事,为穷人免租,把艾弗雷蒙德家族的田产分发给了穷人。为了营救这个仆人,达尼不顾个人安危,前往巴黎城,结果被关进监狱,面临着上断头台的危险。曼内特医生曾是巴士底狱的囚犯,这段历史让他成了大革命中极受推崇的人。他四处设法营救女婿,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女婿获释。然而,正当全家人为此感到庆幸的时候,危险又在悄悄逼近……决心要把艾弗雷蒙德家族的人斩尽杀绝的德法尔热夫妇再次对达尼提出指控,并拿出了铁的罪证。这一次,达尼被判死罪,在二十四个小时内将上断头台。这时,在长相上酷似达尼的卡顿已经从伦敦来到了巴黎,先是施展神通买通了狱卒,接着用迷药使得达尼失去了意识,自己换上达尼的衣服,让人把达尼偷偷抬出监狱,而他代替达尼走上了断头台。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害怕露西在达尼死后会心碎。一句话,他是为了爱情而慷慨捐躯!本书故事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一波未平又起一波,一个危险刚刚排除,又有一个危险从天而降狄更斯用神来之笔巧妙地编织出一个个环节,紧扣你的心弦,让你的心忽而升至云端,忽而跌落尘埃。这就是《双城记》伦敦和巴黎两城内发生的一段往事!
《双城记》突出地表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以他特有的人道主义准则来评价法国大革命前的封建贵族政权和大革命胜利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来探讨人性的善与恶。作品中残忍的艾弗雷蒙德侯爵及其背后的封建统治集团是毫无人性可言的。曼内特医生和达尼都是狄更斯笔下人道主义的化身。狄更斯通过对曼内特医生的同情否定了艾弗雷蒙德侯爵的残暴,通过对达尼的同情则谴责了德法尔热太太的不人道(此人不但执意要杀死达尼,而且要斩草除根,杀死达尼的妻子和女儿)。狄更斯在作品中把革命者写成了杀人成性的刽子手,认为暴力革命是一场可怕的灾难和浩劫,企图用阶级调和来解决阶级矛盾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他希望统治阶级能开明而理智地进行一次改革,用爱来代替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恨,这样对双方都有好处。他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认为人民的革命是正义的,又认为其行为过火德法尔热太太的行为和结局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观点。卡顿被作者描写为从来不关心任何人的人,后来被感化,为自己所爱的人心甘情愿地代替别人走上断头台,表现了狄更斯道德感化的人道主义思想。
狄更斯于1812年2月出生在英国的朴次茅斯,父亲是海军部的一个小职员,喜欢挥霍,债台高筑。由于家庭贫困,狄更斯十二岁就进了工厂当学徒,备尝生活的艰辛。十五岁时,他到律师事务所做抄写员,十八岁进入报界,成了一名新闻记者。二十五岁时,他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一举成名。1837年至1841年是他创作的时期,共写出五部小说,其中包括名气比较大的《雾都孤儿》和《老古玩店》。1842年至1858年是他创作的第二时期,共有六部长篇,以《大卫·科波菲尔》为出色。这部约八十万字,具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是狄更斯自己钟爱的。他在此书的序言中说:在所有我写的这些书中, 我喜欢的是这一部。……我对于从我想象中出生的孩子,无一不爱……不过,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深处,我有一个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在这部小说中,尽管世态炎凉、人生坎坷是大背景,但主旋律却是爱。或者说,小说的主题是:唯有爱才能给人以勇气去面对不幸和苦难。毫无疑问,狄更斯在书中表达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不管人世间有多少丑恶,人心中总有美好的东西;不管人的命运多么坎坷,爱总是人生的一大补偿。1859年至去世,是他创作的第三时期。在这人生的后一个创作期,他共写了《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等四部长篇小说。
狄更斯一生中共创作了十五部长篇小说。在这些书中,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批判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笔触既涉及上流社会又描绘了下层社会,既描写法律界,又描写孤儿院、济贫院,既写到贵族庄园,也写到都市的街头巷尾,内容相当广泛和深刻。
他的作品有时简直就像是用笔杆子编织出的玫瑰色梦境,让人流连忘返,给人以希望;有时却像一柄利剑,扎得现实社会遍体鳞伤。书中的人物不是天神,不是鬼魂,就是你我他。读了他的书,你会觉得狄更斯就像一个圣诞老人,脸上洋溢着笑容,给人间带来了各种各样丰盛的礼物,可是细看,你会发现他的脸上也沾着泪痕他在为世间的苦难潸然泪下。我国清末著名翻译怪才林纾对狄更斯(林译 迭更斯)的那支出神入化之笔佩服至极,曾将他比作中国的司马迁。他在狄更斯的名著《老古玩店》(林译《孝女耐儿传》)的译序中写道:……余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亦能区别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之足音。其间有高厉者,清虚者,绵婉者,雄伟者,悲梗者,淫冶者;要皆归本于性情之正,彰瘅之严,此万世之公理,中外不能僭越。而独未若却而司·迭更斯(现译查尔斯·狄更斯)文字之奇特。天下文章莫易于叙悲,其次则叙战,又次则宜述男女之情。等而上之,若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决脰溅血,生气凛然,苟以雄深雅健之笔施之,亦尚有其人。从未有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至于二三十万言之多,不重复,不支厉,如张明镜于空际,收纳五虫万怪,物物皆涵涤青光而出,见者如凭栏之观鱼鳖虾蟹焉;则迭更斯盖以至清之灵府,叙至浊之社会,令我增无数阅历,生无穷感喟矣。中国说部,登峰造极者,无若《石头记》。叙人间富贵,感人情盛衰,用笔缜密,着色繁丽,制局精严,观止矣。其间点染以清客,间杂以村妪,牵缀以小人,收束以败子,亦可谓善于体物;终究雅多俗寡,人意不专属于是。若迭更斯者,则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使观者或笑或怒,一时颠倒,至于不能自己,则文心之邃曲,宁可及耶?……以史公之书,亦不专为家常之事发也。今迭更斯则专意为家常之言,而又专写下等社会家常之事,用意着笔为尤难。
狄更斯无疑是当时受欢迎的小说家。1870年他去世后能葬入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也是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特罗洛普认为,狄更斯也许是所有时代受欢迎的英国小说家。当代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甚至在《西方经典》一书中提出:狄更斯在19世纪小说家中无人能比。他的名声早已超出了英伦三岛和大洋彼岸的新大陆,从他身上汲取营养的作家不可胜数,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纳博科夫、贝克特、鲁西迪以及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等。
查尔斯·狄更斯 (18121870)
英国文学家、文学批评家,被誉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尤其擅长描写英国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遭遇,主要代表作品有《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雾都孤儿》《匹克威克外传》等。
方华文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英美文学翻译家,被国际翻译联盟誉为中国当代多产的文学翻译家。其主要译著有《双城记》《月亮与六便士》《刀锋》《面纱》《牛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