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了解历史,认识英雄黄友义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加拿大华人学者、作家李彦的新作《兰台遗卷》。
我与作者素昧平生,拿到书稿时,也根本不知道书中的主题。然而,当我一开始阅读起来,就再也无法停下了。跟着作者穿越时空,跨过大洋,深入肃静的乡村,进入喧嚣的城市。有些章节令人心跳加速,有些章节又把人带入惆怅和深思。一口气读完全书,就像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读罢掩卷,一片寂静中,酣畅阅读时沸腾的热血、澎湃的激情都化作无限的遐想。
这不是一本虚构的文学著作,但是作者的笔墨,却呈现给读者一个现实中难以遇到和想象的人间故事,胜似虚构。这不是一本侦探小说,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地展开,作者如同现代福尔摩斯,抽丝剥茧,牵着读者的心弦,让人大气不敢出,眼睛不敢眨,穿梭在破案的过程中。这不是一本描绘战争与革命的史录,然而作者让读者见证了在中国、在加拿大曾经轰轰烈烈的流血牺牲。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描述这本著作的特点,只是感到思绪万千,一定要马上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切都从作者任教的大学的校长给了她一封来自中国的信件,让她翻译成英文开始。这是一封针对被学校尊为一代楷模的一位宗教人士的揭发信。这位生在香港、后来移居加拿大的女性,在学校图书馆里专门享有一个角落,那里有以其名字命名的读书角。
我本以为,这封信指涉的只是中国历次政治运动中司空见惯的派系斗争和个人恩仇的事件,只不过这个事件延伸到了加拿大。也许其他人翻译这封信后,也会产生这样一个看似合理的印象,从而就此交差了事。
我记得多年前陪同王蒙去欧洲开会,后来发现路上经历的一些琐事都成了他一本文学著作的故事情节。我好奇地问他,都是一些平常生活琐事,我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值得回味的印象,怎么在他那里就妙笔生花,成了文学作品的素材。他说,一切观察、一切经历、一切思考,无论多么平淡无奇,在作家手里都自然成为故事来源,这就是作家观察事物时与众不同之处。
无疑,李彦就具备这种发现素材和挖掘信息于平淡琐碎之中的素质。从几页纸开始,她追根溯源,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遍访相关人士,不仅从东到西横跨加拿大,还在北美和北京之间往返飞行,面见一切可以联系上的线索人员,查证所有可能有所启发的资料,终揭示了一段波澜壮阔、惊天动地又不为人知的历史,发现了一段看不见但感觉得到的国际运动。
她不仅破解案件,更在破解人生。她为读者描绘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群体,回顾了那个令人噤若寒蝉的白色恐怖时代,结识了故事人物的亲朋和背后的战友,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太行山区抗日的艰苦卓绝、边远小城的寂寞、伦敦教堂深处的决定、看得见的战场硝烟和看不见的车祸谋杀,以及感觉得到却看不到的隐蔽战线的腥风血雨。看似是一部侦探小说,却给读者以启迪:今天我们享有的幸福繁荣,多么值得珍惜。再联想到正在刮起的反华寒风,这种得来不易的世界和平,又有多么脆弱。
作者原来生活在北京,三十多年前到加拿大学习工作,从此穿梭于中国和加拿大之间。作者对两个不同社会、两种不同文化、两个不同族群的差别,有着更加清晰的观察和解读。作者沿着创作的主线深入浅出,再现历史,还夹叙夹议揭示人生,描绘社会众生,对比中西文化。
她笔法细腻,把多彩的人物、欢快的动物、山野森林、湖光山色都出神入化地展现给读者,不仅让读者感到赏心悦目,更让没有作者那种在加拿大长期生活经历的读者,身临其境般地认识那里的人物和环境。作者对自己和故事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更让读者时常产生联想,几乎在故事中能够看到自己。她有着浓厚的爱祖国、爱和平的情怀,同时又用引人入胜的语言,展示了大自然的规律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影响与互动。作者在不同文化冲突之中的经历,也让中国读者对西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故事中,围绕一封来信,我们看到了过去不了解的白求恩大夫,感受到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激荡和人间冷暖,认识了他及其战友们可歌可泣的崇高事业,也次知道了与众不同、一言难尽的香港主教何明华,以及很多很多。
顺便说一句,作者的丈夫老王是一个令我特别喜欢的人物。老王并不是故事的主角,所以着笔墨不多,其语言亦不多,更像是电影里的旁白,总能在关键时刻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读完全书,老王似乎已经成为我的知心朋友,在他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自己下乡、回城、上学、工作的人生经历。
作者凭借自己的学识能力和写作功底,在中西文化和汉英双语言之间游刃有余,既把读者带回了一百年前的世界,又让读者体会到今天的冷暖,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未来的机会。
2021年1月8日
黄友义(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
后记
2014年,我所任教的大学突然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指控一位早已去世多年的华裔女性。这件事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从那时起,在长达六年多的时间里,我被数不清的悬念以及难以摆脱的使命感牵引着,试图为中外交流史上遗留下来的几个谜团,寻找出答案。
调研的过程,好似挖掘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又像是侦破案件,充满了乐趣。假若没有众多熟识的和陌生的朋友在我需要的时候慷慨地施以援手,仅凭我微薄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这部囊括了浩瀚历史、厚重复杂的纪实文学的。
我愿借此一隅,衷心感谢所有的中外学者、作家、同事、友人(以姓氏字母为序):阿诺德·白求恩,丹纽·兰斯·布莱顿,陈慕华,梅茛·柯林斯-摩尔,易安·伊斯特布鲁克,利·艾瑞特,丰云,文笛·琳·弗莱彻,何基道,拉瑞·汉纳特,黄友义,大卫·莱斯布里奇,栗龙池,裘安·林德利,刘桂兰,刘杰,马国庆,戴维·穆尔德,裴伟涛,沈威,田德华,茱莉亚·威廉姆斯,泰勒·温特泽尔,吴青,熊蕾,闫玉凯,杨明伟,易淑琼,袁永林,特别是作家出版社的路英勇董事长及本书责编向萍女士,感谢你们真诚的鼓励和信任,感谢你们奉献出宝贵的时间与知识,感谢你们高尚的品德与无私的帮助。
凡事都有两面。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却得以卸下烦琐的重担,足不出户,伴着窗外变幻莫测的世界,一面学习网络授课新技术,一面沉溺于这部在我创作生涯中挑战的作品。
在《兰台遗卷》中,我叙述了对人与人、人与动物,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绵延不绝的鏖战的观察和思考。
六十年前的秋天,何明华曾在香港的教堂大厅里疾呼:由于恐惧,总统们、总理们、特使们满世界乱窜;恐惧从南到北,占据了地球。他们害怕与自己不同的种族,害怕敌对的信仰,害怕不同的国度,害怕人家夺走我们的市场,害怕人家剥夺我们的自由。当今之世的混乱,何日才是尽头?
他的话,于今意义何在?
但愿我的努力能够告慰那些为了世间万物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共存的理念而前赴后继、牺牲奉献的人们。
2021年年初,书稿完成后,我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春去秋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奇特现象突然出现了。那只多年来在我家后园某个角落里栖身的红衣主教鸟,莫名其妙地开始朝餐厅东面的窗扉频频冲刺。
在明亮阳光的照耀下,它从丁香树的枝头飞过来,咚咚,咚咚,敲击着玻璃,不屈不挠,接连数日。的一次纪录,它竟一鼓作气,连续敲击了126下。那种奋不顾身的执着,令我想起了精卫填海的古老传说。二十多年来,红衣主教鸟还是头一次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引我关注、与我交流,唤起了我的惊愕。
数日之后,微信里传来了责编向萍女士的通知。《兰台遗卷》通过了出版审批。
蓦地,我似乎明白了什么。
眼下,严冬再次降临了小城。窗外白雪皑皑。冰封的后园,万籁俱寂。
红衣主教鸟美丽的身影,许久没有出现了。也许,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李彦
2021年12月18日于加拿大滑铁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