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不朽著作。
《古论今语》是作者对《论语》的阅读体会。书名中的“古论”即《论语》的原文,“今语”即用的语言进行“意译”和“解读”。作者根据去伪存真、古为今用的原则,既尊重原意,又跳出原文将《论语》的内容用白话表述出来,再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每篇内容的,还有对本篇内容的思考。为有兴趣阅读和研究《论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路。
《论语》可以称之为孔子的代表作,可是这部代表作不是孔子以文字的形式写的论著,也不是根据孔子口述整理的著作,而是其学生将老师平时讲述的观点和主张记录下来,在孔子去世以后,进行收集、汇总、编辑成册的语录集。可以说是孔子一生心血的凝聚和思想精华,它促进了孔子学说的形成,反映了孔子的治国理念和主张,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不朽著作。
一、《论语》产生的时代背景
《论语》产生的时代背景,即孔子学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早期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史称春秋战国时代,距今2000多年,也就是说,是早在人类纪年之前(前770-前221),历时500余年。可见其经历时间之长、社会转型之艰、社会撕裂之深、付出代价之大,都是罕见的。
这500余年,分为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春秋时期(前770-前476),是周王朝的衰落时期。周朝先祖周武王灭商建周,建立了天下有道、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由于周朝采取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诸侯逐渐强大起来,到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大权旁落,诸侯自立为王,各自称霸,国家四分五裂,周王只是一个“招牌”。为了适应争霸的需要,诸侯国对内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以致民不聊生;对外相互争霸,战争连年不断。这就进入第二阶段(前475-前221)即战国时期,演变成兼并战争,最后由秦国完成统一。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前551-前479),他的一生都是处在这个大争霸的年代之中。就出身而言,孔子先祖为贵族,但到父亲时家道已经中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正如他自己所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此身处下层,目睹周朝的衰落。诸侯整天忙于争霸,文王武王建立起来的礼仪制度和大好天下日渐衰退,引起他强烈的不满。可是他没有对社会进行抨击,而是从治的理念上提出自己的主张。开始他涉足仕途,但是由于提出的主张与当时社会相悖,根本推行不了;继而他周游列国,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亦行不通;与此同时,广招学生,以自己的主张为教材,教育学生。《论语》就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教材。
既然孔子的主张与当时的社会相悖,为什么当政者还允许其存在?这得从另一面来看这段历史。从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在人类初始阶段,以孔子所主张的方式进行转型是一种历史必然,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而且,这一初始阶段的特点、所产生的一些成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
在春秋战国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争霸和战争运用了社会发展的成果,又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它有以下特点:第一,中国早在周朝以前就结束了石器和狩猎的时代,到了周朝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春秋战国争霸与战争,就是在农牧业发展的支撑下进行的,而农牧业又是在战争的需求下加快发展的。从《论语》中看到,自耕农的出现,加速着农奴制的解体;冶炼和青铜器发展很快,兵器不断改进,已经脱离了原始的野蛮厮杀;同时,锻造兵器亦加速着手工业的发展。第二,争霸与战争不再是单独士兵的拼杀,军事人才快速成长,不仅有统兵的将才,而且还有有谋略的文才,军事将领如孙膑,谋士如管仲。还有军事理论的研究,例如《孙子兵法》,在2000多年前就出现这样的军事理论经典著作,反映出当时军事文化有了高度的发展。第三,奠定了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与争霸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是一个知识暴增、文化溢流的时代,出现了一批圣贤级的著名人物,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成为道、儒、法等学派的创始人,其圣名横贯古今,其著作如《老子》《论语》都名扬中外。孔子只是其中之一。
仝延龄,男,生于1936年6月,1988年11月先后任陕西工商学院、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现更名为陕西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直至退休。在陕西电大期间,晋升为政治副教授。曾与冀鼎全共同担任主编,出版《思想品德修养》一书,作为陕西电大系统教材使用过。著有《<论语>及其现代意义》《寻根》。发表论文百余篇,汇集出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辑》《关注教育论文集》《社会观察集锦》《学习探讨随感》四辑。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后记
附录1:《论语》精句选录
附录2:正本清源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