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评估与重构》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何转型以及怎样转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评估与重构》主要通过“理念—目标—方案”的分析视角,从制度的理念变迁,制度目标中的“需要”与“需要满足”的对应性,以及具体方案中的目标定位方法三个关键的环节,通过浙江省四个城市的调查数据和个案分析,对这项制度的政策效果进行了评估。并以此为核心,在借鉴全国各地城市低保制度创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居民生活援助制度的制度理念、制度目标、制度设计原则、目标定位方式以及制度框架中的其他环节。
祝建华,男,1978年12月生,湖北武汉人,博士,现就职于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自2001年7月起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获法学学士(社会学专业)、法学硕士(社会学专业)、管理学博士(行政管理专业)学位。2009年12月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当前主要专注于社会政策,尤其是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10余项,在社会救助研究领域发表论文多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分析框架
一、制度设计理念的动态变迁
二、需要与需要满足的对应性
三、目标定位与制度的瞄准机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分析的前提假定:综视决策模型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策制定: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政策问题的确认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
二、城市贫困成为社会问题
三、城市中的绝对贫困被确认为政策问题
第二节 需要满足与政策议程
一、基本生存需要与城市反贫困的制度诉求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演进过程
第三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制度框架
一、救助对象:谁的基本需要
二、救助形式:需要满足的形式
三、保障标准:需要满足的程度
四、服务输送:需要满足的系统
五、资金筹集:需要满足的根本
第三章 制度实施: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制度理念与政策意义
第一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制度理念
一、反绝对贫困的制度安排
二、“被动补救”的救助模式
三、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收入维持模式
第二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社会政策意义
一、公民生存权的保障
二、政府的主导责任
三、制度化救助
第三节 城市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理念滞后的负效应
一、过低的保障标准源于反绝对贫困的设计理念
二、救助标准的制定不科学源于对制度设计理念的误读
三、“悬崖效应”源于设计理念的滞后
第四章 效果评估:来自浙江省城市低保家庭的调查
第一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生活状况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基本状况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经济状况
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文化教育
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社会关系
五、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医疗状况
第二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效果评估
一、直接效果
二、附带效果
三、意外效果
第三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总体评价
一、城市低保制度只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
二、需要与需要满足的不对应
三、制度的附带效果暗示了制度转型的方向
第五章 目标定位: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瞄准机制
第一节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
一、城市低保制度的可及性与可得性与目标定位问题的提出
二、城市低保制度目标定位的政策设计
第二节 城市低保制度目标定位过程中的污名感问题
一、低保救助过程中城市贫困居民的污名感现状
二、污名感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第三节 城市低保制度目标定位过程中的其他问题
一、家庭收入核查问题
二、制度成本问题
第六章 制度重构: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援助制度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理念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理念转型的必要性
二、理念转型的可行性
第二节 理念转型的方向
一、生存与发展并举
二、从“被动补救”到“主动回应”
三、从收入维持到生活援助
第三节 制度的目标重建
一、从基本生存到社会融合
二、需要与需要满足的对应性
第四节 制度转型的探索:来自全国各地的实践
一、积极救助取向的制度理念探索
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目标指向
三、具体方案上的探索
第五节 城市居民生活援助制度的制度设计
一、构建原则
二、援助标准
三、救助形式
四、管理方式
五、目标定位
六、服务输送
七、资金筹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调查问卷
附录Ⅱ 个案资料的编码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