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历史文学生产体制和历史观问题研究》在梳理历史背景、总体构架和现实谱系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当代历史文学生产体制和历史观问题作了探讨:首先是关于当代历史文学体制写作的历史形态,体制写作中的革命历史叙事,涉及历史文学的“生成”、“规训”和“修改”等。其次再进而探讨隐含在当代历史文学生产体制背后深层的历史观问题以及真实书写、审美构建和“红色经典”当下重构等各个方面。《当代历史文学生产体制和历史观问题研究》由吴秀明主编。
《当代历史文学生产体制和历史观问题研究》拟从当代文化建构的理性高度入手,以中外历史文学尤其是20世纪中外历史文学丰富复杂的创作与批评实践为背景和参照,将审美研究与思想文化考察、文本剖析与文本形成路径追溯、个案研究与综合分析、史实透析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对当代历史文学的生产体制,在该体制下派生的创作实践及表现形态,存在于创作实践中的历史观问题进行全面考察;强化问题意识、前沿意识、批判意识和整合意识;力求使研究既具学理深度、学术厚度,又具有现实针对性。
绪论
第一章 历史背景及其发展
第一节 与传统及现代新传统的关联
第二节 延安经验和新中国成立初历史剧问题讨论
第三节 《武训传》事件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第四节 新时期以来的转型和发展
第五节 成就和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第二章 总体构架与现实谱系
第一节 三元文化的解读
第二节 主流历史文学的历史言说
第三节 精英历史文学的精神坚守
第四节 民间历史文学对历史的态度
第三章 体制写作的历史形态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毛泽东历史文学观与主流评价体系的确立
第三节 政治领袖指令下的奉命写作:《海瑞罢官》的生成
第四节 政治是非评定下的悲喜命运:《刘志丹》的两度被禁
第五节 政治权力秩序下的诡谲多变:《保卫延安》的坎坷历程
第四章 体制写作中的革命叙事
第一节 文学新秩序与革命历史叙事的规范
第二节 《红岩》:文学体制不断规训的产物
第三节 《青春之歌》:集体声音参与修改的结果
第四节 《沙家浜》:体制转换导致不同版本之间的殊异
第五章 历史观的存在方式
第一节 历史观的价值位置及其对体制与叙事的制约
第二节 政治文化镜像与主流历史观的嬗变
第三节 历史文学题材位移与作家历史观的调整
第四节 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及其解构性的特征
第五节 元典寻找及其当下的生存境遇
附: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当代历史文学创作
第六章 历史观的表现形态
第一节 新保守主义与新激进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民族与民间的不同路径
第三节 现代民主观念的融入
第四节 现代工商思想的凸显
第五节 女性主义的多种实践
第七章 历史真实的书写
第一节 历史真实的历时演进与现代嬗变
第二节 历史真实的不同范式
第三节 现代意识观照下的真实及其表现
第八章 艺术审美的构建
第一节 史诗形式的构建与消解
第二节 审美与审丑的新走向
第三节 叙事的个人化与日常化
第九章 关于“红色经典”的当下重构问题
第一节 “红色经典”重读:背景与意义指向
第二节 “红色经典”重写:世俗化及其原因
第三节 “红色经典”重构的反思
后记
在中国当下的思想分野中,新保守主义与新激进主义常常采取不同的叙事策略。新保守主义的历史观总是诉诸人们的世俗生活经验、以历史总结者的理性姿态发言,正如《走向共和》中圆滑老练的袁世凯的生存哲学;而新激进主义意识形态却选择情感作为楔人人内心的方式。杨阳说,在拍摄《白求恩》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她常常哭得泣不成声①。好多观众也反映说是流着泪看完这部电视剧的。在中国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困扰着大多数老百姓的情况下,白求恩真诚的底层关怀深深感动着人们的心。据称,新激进主义的提倡者大多数是文学学者,而新保守主义的信奉者大多是经济学和法学学者,这可能与各自的叙事策略不无关系。其实,这种思想分野目前仅仅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反映,基本上还停留在学术论争层面,并没有在社会实践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多少可行性建议。
“一种简单二元对立式的无意义的‘准’学术争鸣,正在取代近两三年来有关社会转型、制度建设、现代性等等问题的严肃思考;党同伐异式的对立性争吵,肢解和替代真正思想学术问题、现实问题思考的现象又再一次在我们身边重演。”②即使新激进主义学者如张广天,虽然对阶级革命充满向往之情,但是只能通过历史文本来表达这种情绪,并且认为:“任何一个严肃的革命者,都不会随便谈论暴力斗争。社会革命,暴力反抗,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极限手段”;“时至今日,仅仅依靠这些手段还远远不够”③。这种面对革命理想欲说还休的状态,将会通过越来越多的影视剧反映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