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广东的农业与环境》共分8章。叙述了民国早期广东近代农业转型的条件,农业危机和农村危机并存的情况,以及农业转型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农业转型和应对环境变迁的过程中,广东当局设立了农业管理机构、环境管理机构,并重视广东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为20世纪30—40年代广东的农业改良和生态环境治理准备了条件。作者用较大的篇幅论述了广东当局在稻种改良、蔗糖复兴运动、蚕丝复兴运动等农业改良方面的主要成就,同时对土壤环境管理、植树造林运动、生态农业的延续和发展、水利工程事业等环境治理方面的成绩也予以肯定。最后,论述了水权制度和林权制度的建立和减灾方略的实施。该书着重说明民国时期农业改良的过程,兼论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农业改良和环境治理措施不仅是技术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制度和文化的变迁过程。
《民国广东的农业与环境》主要研究民国时期广东的农业与环境问题,传统农业的延续与转型。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状况回顾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传统农业的延续与转型
第一节 民国早期传统农业的发展
第二节 农业危机与农村危机
第三节 近代农业的肇始
第三章 农业转型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节 肥料与土壤环境问题
第二节 荒山和植被
第三节 水土流失与水文变化
第四节 以水旱灾害为主体的农业灾害体系
第四章 农业发展与环境变迁中的政府角色
第一节 广东当局的农业管理与环境管理体制
第二节 政府型农业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第三节 农业、环境政策在乡村的推行
第五章 农业发展和环境变迁中的农业科学界
第一节 广东高等农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农业教育界与先进农业科学的本土化
第三节 农业高校的农业推广
第六章 农业改良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 水稻育种事业
第二节 甘蔗改良与糖业复兴运动
第三节 蚕丝复兴运动
第四节 其他农业经济部门的技术改良
第五节 农村合作与农业金融
第七章 农业进步与环境管理
第一节 造林运动与荒山的治理
第二节 肥料应用管理与土壤环境管理
第三节 生态农业的延续与改良
第四节 河流的治理方略和水利建设
第八章 环境变迁中的法律制度与救灾减灾方略
第一节 林权制度与造林护林法规的实施
第二节 水权的法规化与水环境变迁
第三节 救荒措施:赈济、仓储与工赈
第四节 其他农业减灾方略
结论与探讨
后记
农业的危机说明了农业改良的迫切性。农村危机则是社会深层次的问题,不是仅仅依靠农业改良所能解决的。但是如果在社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农业改良,也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通过乡村建设,能稍舒缓有倒悬之危的农民之厄。虽然解决农村危机需要彻底的社会变革,但是农业改良带来的技术进步能增加农民收入,对社会发展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第三节 近代农业的肇始
一、近代农业试验机构的建立
近代史的学者们提倡:研究中国近代史要注意“历史的延续性(continuity)”,要恰如其分地评估某些“界标”性事件的影响。①对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的研究亦应如是。清末广东农事试验场的建立,在近代广东农业史上具有界标性的意义。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广东劝业道陈望曾筹办试验场,在广州东门外鸥村地方,为开办农事试验场基址,遴派美国农科大学毕业生、农学博士唐有恒为农师。后来购买了鸥村民田98亩,又得华侨商人张振勋送出田地80亩,以此田地为试验场基地,聘任场长以及化学、农学师,制订《试验场暨农业讲习所章程》。计开办费约银38000余两,常年费约银26000余两。宣统元年(1909)三月,试验场正式成立。它是一个利用近代农业科学原理进行试验的场所,分设农科、蚕种、化验科。试验的项目“大致略分四部:首谷菽,次工艺植物,次蔬菜,又次蚕桑,然皆就粤地之所已有而利导之,或就粤地之所仅有而推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