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 但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又有太多的困惑和疑问。《教师阅读那些事》, 期望能够为向往读书的人特别是学校的教师提供一些问题的参考答案, 以及一些读书的建议。这本书分四个专辑, 每个专辑聚焦一个核心问题。第一辑重点讨论“为什么读”; 第二辑着重分析“读什么”; 第三辑帮助读者“怎么读”; 第四辑旨在说明“怎样让阅读更有成效”。在每一个专辑中, 又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 然后尝试着对其进行回答。希望这种问题导向式的写作, 能够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些方便, 有利于读者与书之间建立起如情人般的美好情感。
有不少人对书有着浓浓的情意。
明朝著名将领于谦的这首《观书》诗,把他对书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书对我来说就像是多年老友一样,从早到晚,不管心情是快乐还是忧伤,我都要和它亲密相处。读书的过程心旷神怡,眼前浏览过无数的文字,胸中一尘不染。新颖的想法犹如泉水汩汩流淌,正如春风吹开万紫千红。想来那些骑着宝马良驹找寻春色美景的人,所看到的也比不上我这书房里的满园春色啊!你看,书真的是于谦一生一世的情人啊,他在读书中所获得的快乐和幸福,已经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了。
美国作家乔·昆南在《大书特书》一书中说:“二十一岁以后买的书,凡是我真心喜欢的,都会保留。它们都是我的情人。”易中天形容书本身就是一个漂亮的、美丽的女孩:“书对我来说就是我的情人。”“如果某一天没有阅读的话,我将像没有吃饭、没有喝水那样难受。”作家叶文玲也称:“书——天下第一大情人!”……
为什么要把书作为自己的情人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一本书能够来到你的身边,本身就是一种缘分。想想看,每年全国的各类出版社要出版多少册图书,而自己又能仔细阅读几本?即使你进行专题阅读,也会发现同一专题的书每年各出版社也会出很多,自己根本来不及看。一本书能够进入你的视野,进而让你“怦然心动”,并最终被你选中,除了书本身有其独特之处外,这寻觅的过程,就像遇到情人一般啊!
第二,品味着墨香阅读的过程,就像有情人陪伴着一样,能令人处于一种愉悦的、淡然宁静的状态。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欢乐,有忧愁;有时激情满怀,有时欲说无语……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书是自己最贴心的知己,在孤独悲伤失意时,它能抚慰心灵;在快乐喜悦得意时,它能沉淀心灵。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在书中或许就能找到答案;原本浮躁的情绪,因为文字的浸润而逐渐变得平静。弗洛伊德曾说:“富有想象力的作品给予我们的实际享受来自于我们精神紧张的消除……这个效果的不小的一部分归功于作家使我们开始能够享受自己的白日梦而不必自我责备或感到难为情。”
第三,书是永恒的情人,也是永恒的护肤品,可以让自己青春永在。书具有内外兼修的功效,既滋养人们的心灵,又观照人们的外在表现。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总有那么一种气质和修养,浑身上下洋溢着的书卷气让他们显得与众不同。“腹有诗书气自华”,喜爱读书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静得凝重,动得优雅,坐得端庄,行得洒脱,处处散发着迷人的风采。有些人虽然年纪很大了,但举手投足之间总有一股吸引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多来自阅读;有些人虽然刚退休不久,却一下子就衰老了很多,或许就与他们不把书作为自己的情人,不能用书籍来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有关。
第四,要让自己不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书是最好的依靠。和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今天的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生活的便捷性也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人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所受到的各种羁绊也日益增多,心似在囚,让人很不自在。读书的过程则是自由的,书不要求你有任何的回报,也不会对你有任何的成见,只要你不抛弃它,它愿意始终陪伴着你,与古往今来的人们对话交流,让自己的心情自由放飞。打开书本,就像是在和情人约会,纷繁的日常琐事逐渐远离,内心那扇孤独的窗户隐隐推开,灵魂会有一种飞向苍穹般的感受,怡然自得。
每个人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又有太多的困惑和疑问。我的这本小书,期望能够为向往读书的人特别是学校的教师提供一些问题的参考答案,以及一些读书的建议。这本书分四个专辑,每个专辑聚焦一个核心问题。第一辑重点讨论“为什么读”;第二辑着重分析“读什么”;第三辑帮助读者“怎么读”;第四辑旨在说明“怎样让阅读更有成效”。在每一个专辑中,又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尝试着对其进行回答。希望这种问题导向式的写作,能够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些方便,有利于读者与书之间建立起如情人般的美好情感。
选择书作你的情人吧,开启一生的浪漫之旅。
常生龙,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首届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导专委会委员。曾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师报》2011年度“全国十大具思想力教育局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和称号。出版有《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让教育更明亮》《给教师的5把钥匙》《物理教师的备课与上课》等著作。
序
寄情于书,真好
第一辑 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一节 时间都到哪儿去了?
第二节 为什么读不下去?
第三节 读书记不住怎么办?
第四节 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第五节 怎样才算具备阅读能力?
第六节 阅读为什么重要?
第二辑 借我一双慧眼吧
第一节 书面语言的价值
第二节 教师该读些什么?
第三节 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书?
第四节 找书的几种路径
第五节 电子书刊还是纸质书刊?
第三辑 读你千遍不厌倦
第一节 人是如何阅读的?
第二节 阅读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第三节 你还逐字逐句进行阅读吗?
第四节 阅读能达到怎样的层次?
第五节 阅读应以知识为重吗?
第六节 阅读是语文老师的事吗?
第七节 打造专业阅读的共同体
第四辑 心动就要写出来
第一节 写作为什么困难?
第二节 读书笔记有哪些类型?
第三节 如何针对某一主题写评述?
第四节 如何写读书笔记?
第五节 写作成果如何发布?
后记
皮亚杰认为,认识不仅具有结构,认识的发生还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建构的过程。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由于认知结构水平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第一是儿童心理发展有阶段性,主要包括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四个阶段;第二是上述四个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恒定不变的;第三是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在前一个阶段的结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的结果又为下一个阶段的结构提供条件;第四是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准备期和完成期。
皮亚杰在其晚年提出的认知发展的新观点,被称为经典皮亚杰理论。当然,他提出的新观点在机制上的阐述不够细致,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证明。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量新数据和事实无法用经典皮亚杰理论解释,因此皮亚杰理论受到了很大的质疑。一些研究者试图用新的思想和观点去整合、修正或拓展经典皮亚杰理论,由此催生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二次高峰。
第二次高峰以20世纪60年代日内瓦大学建立“心理与教育科学学院”为契机,1976年蒙纳德发表《儿童心理学的变革》一文为标志,开始成立新皮亚杰学派,构建新皮亚杰理论。
日内瓦新皮亚杰学派恢复了日内瓦大学重视教育研究的传统,主张在儿童心理研究方面要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同时研究的重点不局限于认知,而是把儿童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情绪、意志、人格等均成为研究的内容,在研究方法上试图创设几个变量相互作用的情境,强调被试在实验中的作用。1985年发表的《皮亚杰理论的发展:新皮亚杰学派》比较系统地阐明了该学派的观点和一些研究成果。
在此期间,一些心理学家还根据当时比较流行的新的理论和思想,充实完善皮亚杰理论,逐渐形成了信息加工式的新皮亚杰理论、行为主义式的新皮亚杰理论、先天论式的新皮亚杰理论等新的分支。
第三次高峰则是源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的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心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儿童并不像皮亚杰理解的那样缺乏共情能力和道德意识,只拥有有限的感觉和直觉。相反,他们比成年人更善于学习,更充满创造力,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一些道德意识。儿童的这些能力是心理理论创建以来心理学和哲学最重要的发展之一。高普尼克是儿童学习领域里的跨国指导人,也是第一位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去讨论一些古老哲学议题的认知科学家,被称为是最懂得儿童学习的心理学家。人工智能界的泰斗级人物朱迪亚·珀尔评价高普尼克是“第一批用数学模型来解释儿童如何学习的心理学家之一。她的工作聚焦于通过研究大脑来解码儿童的心智发展”。
高普尼克和她的团队有关儿童心理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多本著作问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本:《园丁与木匠》重点讨论养育儿童的环境问题,《孩子如何学习》着重分析儿童的心智在学习上具有的优势,《孩子如何思考》探讨的则是儿童心智的工作原理。这三本书在国际上获得了不少奖项,引进之后的中译本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以“天生学习家”系列出版,受到了国内读者的普遍好评。
让植物长成它自己的样子
父母所创设的生长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开宗明义,就父母的角色定位进行探讨。园丁的工作是让植物生长成它自己的样子,而木匠的工作是将木材加工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可塑性,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发展的多重可能性,父母或教师应该像照顾花园那样照顾儿童,努力做一个好园丁。
不同角色定位的背后,意味着养育模式之间的差异。将自己视作木匠的人,坚守的往往是教养模式,相信成人有一套技巧、一些特定的专业知识,只要学会了这些技巧和知识,就能帮助自己实现塑造儿童人生的目标。将自己视作园丁的人则比较推崇照顾模式,认为养育儿童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成人并不是把儿童带到一个目的地,而是持续不断地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高普尼克认为有三种人在照顾儿童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父母,父母全心全意地爱孩子、照顾孩子,是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祖母,祖母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将孩子与两代人的经验和知识联系了起来;三是生活在儿童身边的其他人,正是相互合作照顾孩子的需求,让共同照顾孩子的人们联结在一起,彼此关心和爱护。高普尼克重点讨论了儿童学习的四种途径:看、听、玩、实习,提醒人们要成为像园丁那样的照顾者,需要对这些不同的认知路径有清晰的认识,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