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这部《血脉》是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立意高远,语言生动、质朴,情感丰沛、充盈,细节让人过目难忘。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是因为作者心中对石油充满了浓浓的情怀,他热爱石油行业,在石油战线上奋斗了几十年,耳闻目睹太多的感人故事。为什么他的眼中常含着泪水?是因为他对石油爱得深沉。俊利同志想竭力通过对石油英模的歌唱、对平凡而伟大事迹的颂扬,扛起自己作为石油战线作家的责任,表达自己对石油的感恩,这一点尤其令人感动。这个恢宏的创作题材,按说应该由有关部门组织,但俊利同志却主动担当,呕心沥血,亲力亲为,从这点上说,他创作这部作品不就是石油精神的赓续吗?
这本书的脉络是石油精神的传播过程。从胜利油田早期会战,到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所衍生出来的石油精神,从油田不同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英雄模范组成绵延不绝的石油精神,到展示我们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可歌可泣平凡而伟大的业绩。如果说胜利精神发端、流变、丰富的演进脉络是作品大树的主干,那么,这些在作品中间鲜活的人物和事件则是作品茂密的枝叶,它们立体而多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一股股充满正能量的浩荡之气扑面而来。
石油行业,在外界或许带有某些神秘色彩,但真正置身其中,才会真实理解石油人的酸甜苦辣。俊利同志以敏锐的观察力、强大的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勇气,对许多被人遗忘的情节进行了抢救性采访整理,汇集挪移到我们眼前,让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描述场景和刻画人物应该是一个作家的基本功,而俊利同志恰恰是拿捏有度。没有修炼到一定火候,即使胸陈雄兵百万,也很难驾驭大局。俊利是一个执着的人,他对文学的挚爱已经到了炽热的程度,然而,对于一名资历丰富的基层管理干部来说,在一些人眼中他可能不是最成功的,因为他视名利淡然了许多。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家观察生活不同于一般人的是,他们能从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里挖掘出被现实遮蔽了的事物,并将它们重新打磨得锃光瓦亮,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散落在油田不同角落的珍珠,仿佛被俊利同志信手拈来,拂去尘埃,用石油精神贯穿其中,从而使文本散发出自身的光彩与魅力。
石油精神的链条之所以没有被割裂,是因为总有这样一群以命搏油的先驱。从铁人王进喜那一声穿越时空的呐喊,地球为之颤动,到如今一座座现代化的油田拔地而起,黄钟大吕之声经久不息,铁人精神代代相传。传承胜利精神,赓续石油血脉,成为一代代石油人的骄傲。纪实文学品质的可贵之处正是它以真实的冲击力唤起我们心灵的觉醒,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能源发展新征程上策马扬鞭。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俊利同志正是这种践行使命、勇挑担子的文艺工作者。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期待更多的优秀文艺工作者脱颖而出,期盼更多的文艺精品出世,凝心聚力聚魂,唱响新时代的石油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