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宏观环境充满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怎么办?一种答案是,对于企业而言,可以用管理的确定性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变动中寻求不变的元素。《决策之道(第4辑)》围绕“以管理的确定性应对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展开,关注管理政策、领导力与企业文化等话题;内容来源上,包括专家约稿、采访对话、经典摘录等形式,努力实现内容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添加稻盛和夫口述,告诉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不能示弱。
在宏观政经环境充满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是处在下行经济周期吗?企业该如何对抗外部周期影响,如何把握属于自己的发展周期?……《决策之道》是正和岛2022年重磅力作,旨在为商界、政界、学界决策者提供必读、稀缺、高浓度的内容价值。本书围绕“以管理的确定性应对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展开,关注管理政策、领导力与企业文化等话题;内容来源上,包括专家约稿、采访对话、经典摘录等形式,努力实现内容形式的多样化。特别添加稻盛和夫口述,告诉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不能示弱。
我做企业几十年,做编辑还是第一次。恰逢《决策 之道》(第4辑)的主题是“以管理的确定性应对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这和我的经历还算比较契合。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几年我感受到,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世界局势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背景之下,企业的调整速度一旦跟不上变化的速度,就会遇到很大挑战。
有数据显示,仅仅是2021年,就有几十万家中小企 业倒闭。创业路上,九死一生,创办一家企业需要很多年,但倒下却是一瞬间。大家都面临着同样的不确定性,为什么有的能穿越周期?答案可能就在这一辑《决策之道》的主题中。围绕着主题,本辑《决策之道》从道到术为企业家朋友们选取了多篇视角不同、维度不同的佳作,希望通过他人的经验给处在迷茫中的企业家朋友们带来一点启发。
在道的层面上,田涛先生通过讲述“管理的力量”,让创业者们了解到为什么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大生产力;黄卫伟教授在新作《管理政策:矛盾、辩证法与实践》中阐述的企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关系,非常值得一看;宫玉振教授通过四渡赤水的案例告诉大家,真正的战略是动态调整的战略;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先生提出了一个观点,要像防贼一样防着自己,不断追求心态成熟。
在术的层面上,几位优秀的企业家结合经营实际,从管理心得、企业文化等角度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方太创始人茅忠群先生将方太文化的四大阶段娓娓道来,详谈了他的“过冬心法”;孙陶然先生、曹岫云先生联合推荐了稻盛和夫所建议的中小企业在危机中的应对之道,现在来看仍极具现实意义;心连心集团董事长刘兴旭先生分享了工业企业的军事化管理模式,以及“为人民服务”的企业前进指南。此外,刘亚东教授对“卡脖子技术”这一问题的思考与建言,也值得有志于此的企业家朋友参考。的确,文化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润物细无声,最为强大。
自2021年至今,五星控股旗下有两家企业陆续上市—汇通达聚焦下沉市场,孩子王服务亲子新家庭。 新的阶段对企业的规范化治理和可持续性发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那么,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依然与变化为友?在我看来,用确定性去应对不确定性,可能就 是答案。这个确定性,我理解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管理的确定性。
管理是一个特别宏大的话题,包含了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创业者,化繁为简可能是一项基本能力;在大的格局下,还是要尽可能往下走、往深走,去追求本质,去寻求真相。鞭子要抽在马身上,而不是马车身上;管理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我在经营中关注三类人,第一是员工,第二是顾客,第三是合作伙伴。
如果说企业的本质是创造效益,创造价值,那么管 理的核心就是让下属不断做出承诺,达成目标。我很认同彼得·德鲁克的一个观点:目标不是命令,而是一种职责或承诺。在创业中,我一直坚持的正是用高目标倒逼创新创造。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常常看见家人用黄豆做豆芽菜的场景,他们喜欢在上面压一个板子,这样长出来的豆芽菜又粗又壮。其实,人和组织也是一样的,自我提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我加压,强迫自己成长。面对危机和困难,积极的心态最重要,抱怨无济于事,叫苦更没有用。创业者就是要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危机中发现机会。
正和岛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企业家俱乐部之一,是企业家与创业者专属的以供需适配为核心价值的互联网创新服务平台,是企业家的深度学习社区,采取严格的实名制、会员制、收费制、邀请制。
本书客座总编辑为五星控股董事长汪建国,编委会成员有华为高级管理顾问田涛、华为高级管理顾问黄卫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副院长宫玉振、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心连心集团董事长刘兴旭、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等。
·专题
田涛 撰稿 《管理:战胜不确定性的唯一法宝》
黄卫伟 撰稿 《我理解的企业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宫玉振 内部讲话 《变被动为主动:四渡赤水演绎军史神作》
孙陶然 曹岫云 推荐 / 稻盛和夫 口述 《稻盛和夫: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不能示弱!》
·案例
于雷 批注 / 茅忠群 独家口述 《唯有文化生生不息—方太的治企方略》
史船 推荐 / 刘兴旭 独家口述 《河南县城崛起的百亿级公司,为何越来越强?》
·洞见
米磊 批注 / 刘亚东 独家口述 《中国核心技术的“脖子”,还会被“卡”多久?》
陈功 内部讲话 《陈功60年回首:什么是成熟?》
·书单
汪建国 书单
编辑部 书单
·岛语
十日谈:正和岛上的“思想论剑”
管理:战胜不确定性的唯一法宝
相信“管理的力量”
对企业家而言,他们面临着市场瞬息万变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家是天然的风险家。但优秀的企业家绝非赌徒,他们是以内部管理的确定性应对任何外部不确定性的职业管理家。40年前,30年前,在几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突然间,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雨后春笋般地冒出许许多多的生意人。在深圳,在海南,“一颗椰子掉下来能砸到三个老板”,蜂拥躜进的“淘金者”们、创业者们把他们长久被压抑的渴望寄许于一个时代、一片热土,一 些人十几二十年后成为骤起的巨贾豪富,也有少数人在赚到第一桶金后成为企业家。前者更相信命运的力量,后者更信奉管理的力量,比如任正非、王石和张瑞敏。
历史充满了“误判”和“误伤”,但历史的另一面却是不断披沙拣金、吹糠见米的优胜劣汰过程。中国民营企业的40年,某种意义上是迷信不可知的命运力量与相信管理的力量这两类不同企业文化赛跑与竞争的40年。一些历经三四十年风吹雨打,并从卑微的起点崛起为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于国家层面的大企业、超大企业,曾经是优胜者,近几年却普遍陷于困境,究其根因主要在于“米不再是米,金不再是金”,源于企业规模的急剧扩大和企业管理的滞后,比如企业家在组织兴衰逻辑认知上的欠缺、企业家战略洞察力的偏弱、企业家自身的懈怠,也源于一些企业家的命运观。一位起家于制造业,后来转身做房地产、煤矿和投资的民营企业家,在创业期信奉奋斗的力量、组织的力量,不到20年就创造了一个“商业帝国”,而财富的暴涨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幻觉,认为这一切都得益于多种神秘因素的加持,这些年,他的身边一会儿是僧人,一会儿是道士,一会儿是风水先生,亦佛亦道亦风水,自己却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办公室,出现在团队中,出现在市场一线。而当行业监管风暴来袭时,企业已是负债累累,他自己也成了被限制高消费的对象。
必须承认,中国企业今天普遍面临的困境是:管理落后。企业家和商人群体在创业的早中期,更相信个人意志的能量,成功后有些人更偏执地相信个人呼风唤雨的能力,也有不少人在面临危机时,常常寄望于通过某种外在的神秘力量(强有力的社会网络和神佛佑护等)去对抗外部经济政治周期的不确定性,却忽视内部管理。但任何外力都充满了不可预测性,以不确定性力量应对不确定性风险,无异于缘木求鱼。内部管理的确定性才是战胜外部不确定性冲击的唯一法宝。
学者汪丁丁说:“每一个中国人,只要他的企业家精神被激活,他的人生就有了悲剧英雄的基调。然而,中国人既生活在当下也生活在传统中,所以,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更容易从英雄角色抽身出来,重返平庸。”企业家是那种终身与不确定性缠斗的高风险角色,无论东西方各国,皆如是。正因此,企业家都必须拥有冒险和探索的英雄气概,而只要是英雄,结局无非是喜剧英雄或悲剧英雄。但与西方企业家相比,中国的企业家英雄们,不少人在获 得短暂的成功与辉煌时,容易陷入角色的迷失:在相当多的企业家眼中,做企业是安身之所,而非使命。非使命故,他们就缺了一种对商业的执念、对管理的执念。
几年前,我应邀在国内某著名商学院演讲,在问答环节,一位50岁出头的老板讲道:三分管理七分命,任正非的命好,华为也不过是“幸存者偏差”,倒下的企业已不能开口,任由成功者讲述“活下来的奇迹”。而一位留美回国创业的38岁的科技公司管理者反驳道:我既相信个人的力量,也不否认命运的力量,但我更信赖管理的力量,七分管理三分命……